清水一杯夜讀書
文章來源: 淡淡微風2006-10-27 00:48:53

清水一杯夜讀書


  這段時間,少有寫字的時候,於是就常常有朋友問起:怎麽最近沒見你的文章?我不知道如何作答,隻好推以讀書。
  書自然是讀了,雖然未必認真到沒時間作文的份兒上。除去憊懶成性的部分,不敢動筆,也是緣故之一。
  讀書,有時候是件很悲慘的事。不小心讀了不好的書,就象認識了不合適的朋友,自然不會舒服。若是讀了好書,一樣有麻煩,看到那麽多才子才女筆下春秋縱橫隨心寫意,既驚歎於別人的奇思妙想,也慚愧於自己的枯澀狹隘。有了對照,再回頭看自己的東西,無聊當有趣者不少,不堪入目者更多,當年是怎麽有膽子把它們寫出來,又怎麽敢拿出來給人看,現在已經很難回想清楚。客氣點兒的說法,大約是敝帚自珍,恬臊的說法,大約就是野人獻曝了。
  年歲漸長,寫東西越來越容易,讀書則越來越難。畢竟幾十載的人情世故,數千年的世態炎涼,說沒有些許體會,那是糊弄人,分別隻在於想不想說出來,願不願寫下來。讀書卻不同,雖說是各花入各眼,卻多半是文人相輕,又或是說選詩如選色隻覺動心難,卻往往是放不下自己的一點點所得,枉錯過了大好光景。
  每每拿了一本書,沒看幾眼,就這毛病那毛病的挑將起來,似乎別人寫的都不行,隻有自己的最好,和女人覺得自己孩子世上第一的心思一般無二,又仿佛使了障眼法,別人的優點怎麽也看不清,自己的缺點怎麽也看不見。其實,換作了自己,也是一樣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說東忘西以偏概全,基本上不會更好,隻有更差的份兒。世界上每個人都差不多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哪裏有那麽多明眼人看的諸事通透,又能說的嚴絲合縫滴水不漏。若真是有那樣的人才,又怎麽會有空閑點評那些無聊事,正事還忙不過來。
  古人雲,“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這挑剔的毛病,也不知道好還是不好,隻能說,既然這樣了,也很難改變,那些寫的不好的書,就象不能令人有探究欲望的女孩子,可以靠涵養相處,卻終究是不能靠涵養去喜歡的。

  談及讀與寫,就想起兩個人,一個是讀者,一個是作者。
  一位是勸人不要太用心讀書的老人,說書讀多了做人沒意思,尋遍世界無書可讀,著實痛苦,不如留些好書不讀,實在不行的時候還有個盼頭兒。
  另外一位是少年才女,喜歡玩些“亂紅飛過秋千去”到“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之類的接龍遊戲給自己解悶兒,她的感歎是:“寫詩真難啊,幾千年了古人寫過的不能再寫,又要想著不能讓後麵幾百年的人超過和不好模仿,多痛苦啊。”說這話的時候,她十六歲。
  他們的痛苦,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無法企及的,但是聽了他們的話,鬱悶的是我,因為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戲了,不管是讀書還是寫東西,都差的太遠,連人家的痛苦都趕不上,何況本事。還好我這人向來沒有爭雄之心,這話要是被那些老覺得自己讀書多或者寫東西好的人聽見,噎也能噎個半死。


  這段時間,多半在讀佛經。
  佛經浩如煙海,一部大藏經,依照我的速度,沒有個十年八年,看來是讀不完的。這還沒說理解的問題,言簡意深之處,需要身體力行去配合,那就不是僅僅閱讀能解決。如果再加上參究和實證,那就更是此生沒戲他生未知了。
  然而,這件事,總歸是要做的。學佛,固然未必要通讀大藏,然而有經書不讀,卻去讀一些後人的解釋,豈非棄真珠而取照片,有些愧對佛恩了。當然,後人的很多著作,有總結的作用,簡潔淺顯,對初入手者,更為合適,不會被繁重的勞動耽誤了進步。如果隻自己學學,不想度人如己,不做這些功夫也是無妨。
  既然做了這件事情,那就慢慢的做下去,盡力而為,做到哪裏算哪裏,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在這個時代,這樣的想法看起來很是迂腐,說是傻也不為過。隻是,世界上總歸有些東西,是不能用商品時代的標準去衡量的。
  讀經的時候,都是在椅子上盤了腿,用閱讀軟件調好了速度,自動的放著經書,邊打坐邊看,看到感覺好了,就微合了眼,一氣坐下去,“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不知身外是何世——這樣的情形,在很多人看來,大約確實是有些“變態”的。

  也看些資料性的東西,補充些知識。
  書到用時方恨少,每次想到什麽,就會發現自己的知識不夠,需要確認一分,往往要看十分的內容才能勉強明確,時間和精力對學問的束縛,真是沒辦法。想想以前該讀書的時候,既苦於無書可讀,又苦於無心讀書,結果大把的寶貴時間,都浪費在了無謂的事情上,唉,慚愧當初少年時啊。
  後來從事的行業,不為自己所喜,可惜又不能不花力氣,現在回頭看,又是蹉跎了不少歲月,於心於學,都是有所用心卻無濟於事,頗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慨。可惜的是,沒跳出圈子時,無論是圈裏圈外,都是看不清楚的。
  然而,人生的變化與波折,並不以人的主觀想法為轉移,算是人生的必然成本吧,隻能說,起步的時間地點不同,所付出和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也隻有屈己從命而已。

  前些日子,從朋友處得來不少亦舒的書。
  她的書,讀過的不多,當然比起別的作者來算是多的,她寫的實在太多,不能怪我。不是很喜歡她那種有點兒故作冷漠的敘述方式,和那些千篇一律的故事,她大概是想學張愛玲,可惜天性是學不來的,硬擠出來的微笑,終究是不能與自然流露相提並論。當然,香港本來就小,環境決定視野,需求決定產品,讓她寫些更深廣的,未免強人所難。然而,紅塵中男男女女的兜兜轉轉,都市中老老少少的庸庸碌碌,她是比大陸的人看的更透徹寫的更實在,不象大陸作者,總是忍不住把自己擺的高一些,模擬高人一等的樣子和思想,卻並沒有真的在高與深處下實在功夫,於是寫起男女感情故事來,就常常筆力不濟不小心露怯。
  她也很有些書寫的不錯,可惜都是多年以前看的,這一次,還沒有遇到。
  因為書多,枕上廁上都備了,沙裏淘金,應該會有所遇合吧,需要時間和耐心,不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寫而不讀與讀而不寫,大約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慢慢的讀,慢慢的寫,也不急。


  若非喝酒,晚上一般不敢喝茶,因為,本來就是個夜貓子,白天萎靡不振,晚上則精神抖擻,如果再喝茶,那就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成心和自己過不去了。
  所以,都是倒一杯清水,放在手邊,再坐到電腦前。

  秋風蕭瑟,清水冰涼。
  倒上一杯,在月光下慢慢的飲,用身體將它焐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