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才算成功?中青報冰點專欄關於虎媽的特稿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11-03-23 06:59:11


年輕媽媽胡敏的苦惱,前不久上了《南方周末》。她的女兒剛5歲,可怎麽教育女兒,已經讓胡敏糾結不已。
    她從網上得知,年初《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書摘文章,標題叫《中國媽媽為何更勝一籌》,作者是美籍華人蔡美兒,內容取自她的自傳體新書《虎媽戰歌》。“虎媽”嚴苛的家規,比如不給吃喝迫使女兒學會一段鋼琴曲的故事,一下抓住了美國人的眼球,由此引起轟動和熱議。

    難道說美國的父母,真的認為“中國媽媽”更勝一籌,接受了這種強迫式的育兒經?胡敏為此感到困惑。因為不久前,她剛好讀到一本育兒書,作者也是個美籍華人,也姓蔡,叫蔡真妮,介紹了自己在美國的育兒經曆。但這位有3個孩子的母親,育兒觀卻與“虎媽”大相徑庭。

    胡敏犯了難:兩位年齡相仿的華人媽媽,兩種迥異的教育方式,哪種更好,自己該怎麽選擇呢?

            

               


每一個所謂成功的“虎媽”教育模式背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本書,其實是關於我向我的中國移民父母,學習如何用一種傳統方法,教育我的兩個女兒。”在回複郵件裏,蔡美兒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蔡美兒屬虎,生於1962年,在美國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現在是耶魯法學院教授。她的丈夫是猶太人,兩人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索菲婭今年18歲,小女兒露露15歲。姐倆3歲練琴,老大7歲獲獎,14歲到卡內基音樂大廳演出,小女兒12歲就坐上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位子。姐倆被稱為 “音樂神童”,且門門功課都得A。

    蔡真妮十多年前才移居美國。出國時她已經30歲,兒子小州6歲。在美國,她又生了女兒凱麗和兒子三豬,現在一家住在賓夕法尼亞州,仨孩子分別上大學、初中和幼兒園。在國內讀了師範,又當過老師的蔡真妮,深諳中國式教育,也曾滿腦子有望子成龍的念想,但到美國生活後,她的育兒方法不得不改變。先前中國媽媽習以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擰了過來。她將自己在美國育兒的“痛苦”經曆,寫成了書——《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談及“虎媽”一事,蔡真妮說前一陣兒,確實在北美掀起不小的風波,現在平息很多了。像美國人一樣,不少華人也很關注“虎媽”。有人說她是個盡心盡力的好媽媽,幫助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有人說她過分了,侮辱了中國母親,罵聲一片;甚至還有人認為她的心理有偏差,僅僅為了宣傳書,才嘩眾取寵。

    “現在‘虎媽’已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比如一個媽媽比較嚴厲些,大家就會說:她是個‘虎媽’吧?”蔡真妮說。

    有一封台灣青年寫的信,在北美的網上廣為流傳。作為“虎媽”式教育的親曆者,他寫道:

    “我們家70年代從台灣移民到美國。我媽媽是養育了4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對我們非常嚴厲。在我家裏,如果在成績單上有一個B,就被視為失敗。很大的焦點和壓力,都被放在最大的孩子身上,也就是我的大姐。”

    很久以後她才明白,母親當時花了很多力氣,用來把她大姐塑造成一個弟妹效仿的模範。“我曾嫉妒地稱我大姐為:每對亞洲父母夢想中的孩子。”

    大姐的表現一直優異,參加了校遊泳隊、學生法庭,鋼琴級別也很高,因為學習成績很好,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大谘詢公司工作,後來又在哈佛讀了工商管理碩士。“她的薪水是6位數,為人溫柔,跟一個博士訂婚,買了一棟房,然後結婚。”

    多完美的人生,多令父母驕傲的女兒嗬!但她的大姐出事了。

    30歲時,也就是結婚一個月後,大姐將一根塑料管套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因一氧化碳中毒,自殺在新家的車庫裏。丈夫下班回家後,才發現了她的屍體。“姐姐在遺書上說,她很抱歉,她深愛我們每一個人。”事實上,大姐隱瞞了自己的抑鬱症,長達兩年。

    她生命的原動力、生命的熱情被母親剝奪了,一直都為父母的期望活著,等到了可以為自己活時,卻不知活著的意義。原以為結婚會好,但發現並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她選擇結束生命。

    “姐姐去世6年了,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媽媽一直秉持著的‘虎媽’理念也隨之被埋葬了。如果今天你來問我媽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究竟適不適合,她當然想用那一大箱成績單、體育獎杯、鋼琴譜和哈佛學位來換回自己的女兒。不過,我姐姐已經回不來了。”

    “每一個所謂成功的‘虎媽’教育模式背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許,這種模式取得了一時成功,但這種成功能保持多久,沒人說得清楚。”

    這個台灣青年把信直接發給了“虎媽”蔡美兒,希望她能幫助讀者了解,為什麽在美國的亞裔女性,有著全美最高的自殺率。“我知道,我姐姐的故事,是個非常極端的案例。我也不是說,‘虎媽’的教育模式最終會引起孩子這樣的悲劇。但我希望這個故事,能夠在蔡美兒炫耀自己成功時,為大家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華爾街日報》竟然發表這樣一篇書摘,這讓我很失望。”

    出乎意料,她收到了一個非常迅速的回複:

    “謝謝你花時間讀我的文章。我對你姐姐的事表示遺憾。《華爾街日報》上書摘的題目並不是我選的,而且我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好的養育子女的方式。我的書裏表達得更加全麵,而且大部分都是我在重新思考作為一個‘嚴格的中國移民’的問題。蔡美兒”

   他對這樣的回複並不滿意:“好吧,我隻能說《華爾街日報》那個取標題的編輯和書商,一定很滿意現在引起的巨大爭論。不幸的是,更多的人,沒有看出作者本人對‘嚴格的中國移民’的再次思考。很明顯,因為不買這本書是看不到這些內容的。”

    “《華爾街日報》把這本書弄得看上去很邪惡,贏得了點擊率。出版社則贏得了市場。而作者卻說這隻是在對‘虎媽’這個問題開玩笑。每個人都獲利了,也許這隻是一場秀吧。”

 

    拿孩子當“物”與把孩子當“人”

    在書裏,“虎媽”說自己小的時候,曾被父親用福建話氣憤地叫作“垃圾”。當媽後,她自己也曾用英文,在朋友聚會的晚餐上,當著眾人的麵稱大女兒“垃圾”,以至於一個美國女兒哭著離開了。“虎媽”說,中國家長N多做法,恰恰跟美國父母相反。

    比如,中國媽媽可以對女兒說:胖子,減肥吧!但西方父母可不敢對孩子說出“胖子”這類的貶義詞。美國父母隻要求孩子盡力而為,但中國爹媽可以命令孩子,照自己的話去做。比如“虎媽”著名的家規:不允許參加夥伴聚會、不允許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不允許得A以下成績、不允許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或小提琴、不允許一天不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中國的家長,為何能對孩子為所欲為呢?蔡美兒說自己有“長期深度思考”,她總結出3條:

    一是,西方父母太在意孩子的自尊,太關心孩子的心理感受,中國父母則不然;二是,父母恩重如山,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欠他們的,所以,孩子得傾注一生聽命於父母,並做出讓父母為其感到驕傲的事,作為償還;三是,中國父母認為,自己知道什麽是對孩子最好的,因此,他們可以推翻孩子一切自己的願望和喜好。

    蔡真妮到美國後,經過細細地品味和觀察,也發現了中美父母的不同點:“我感觸最深的是,咱們拿孩子當‘物’,他們把孩子當‘人’。”

    “看他們給小嬰兒換尿布,媽媽嘴裏會嘮嘮叨叨的:寶貝,我要給你換尿布了,可能你會有些涼嗬,沒關係,馬上就好。咱們會覺得,小月孩兒,能聽懂啥呀!可人家從孩子很小時起,無論對孩子做什麽事,都會告訴孩子為什麽這樣做,父母總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女兒凱麗上小學四年級時,學校要教一門樂器,至於學什麽,由學生自己選,老師隻管教。選樂器那天,教室裏放了各種各樣的樂器,蔡真妮沒料到凱麗會選中提琴,這琴她壓根兒沒怎麽聽過。

    “大提琴吧,知道有個馬友友。小提琴,更是路人皆知。我周圍中國人的小孩,想學弦樂的,全選小提琴。小提琴在樂隊裏多重要,可以拉到首席,而且曲目豐富,有很多協奏曲、獨奏曲。那個中提琴,在樂隊裏隻是個伴奏的,幾乎沒什麽獨奏曲目。”

    蔡真妮又習慣性地從中國父母的角度想,反正都是拉,幹嘛要拉中提琴,小提琴多好,等到了五年級參加樂隊,演出機會也多。她帶孩子去樂器店租琴,發現小孩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大小是一樣的,相差的隻是一根弦而已。

    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來就得。琴到了,蔡真妮到琴店換弦,人工加琴弦要100多美元,她心裏更別扭了。又做女兒的思想工作:咱有現成的琴,要不你就學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樣的。

    “不要!我不喜歡小提琴的聲音,太高,中提琴的聲音好聽。”凱麗堅決不換。

    要照中國媽媽的做法,這是為孩子好,非得把她給擰過來不可。“我也不是不敢,是我不願意那樣做。雖然心裏別扭,但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的問題。畢竟是她在學琴,又不是我學。父母要尊重孩子,給孩子做選擇的權利,這才是真正為孩子好。如果她想做一件違法的事,那麽當爹媽的,要堅持修正她的想法。但在學什麽樂器、學什麽專業這種事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蔡真妮接受了這樣的育兒觀:“尊重孩子,是做父母最起碼的原則。在美國,凡事都是這樣,強調孩子的選擇權,大人必須尊重。所以,小孩一個個特有主意,他們打小就被培養出了這種態度。”

    蔡美兒的觀點則截然不同,在電子郵件中,她告訴我們,自己書裏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在選擇中掙紮。

    “以‘個人自由’的名義,給孩子太多選擇,這聽起來似乎很棒。當我的孩子們還不到10歲時,用美國式的教育,在實際生活中,這意味著讓很小的孩子去選擇吃什麽,多少時間用在玩遊戲上,看多少電視節目。我和這個問題鬥爭,因為我知道,孩子們除非到了一定年紀,否則,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出成熟、明智的選擇。”

    “主流美式父母的問題在於,他們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選擇。我相信美國父母能夠從中國傳統父母身上,學到一些積極的東西。”

    但“虎媽”的良苦用心,並沒有讓美國讀者領悟。

    有一次,蔡美兒答記者問時,被問到自己的童年是否快樂,她說是快樂的,至今都喜歡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她的回答,讓美國聽眾奇了怪,一個沒有自由的童年,怎麽會是幸福快樂的?

    不少讀者跑到網上質疑評論她。比如:“其實,沒什麽可奇怪的,一個從小就被剝奪了自我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是真正的快樂和痛苦。他們的快樂和痛苦,是以如何才能使別人產生她自己所預計的效果而定的:需要聳人聽聞時,他們可以大做痛苦狀;需要讓人羨慕自己時,又大做幸福樣。”

 

    怎樣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全A成績、到卡內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嗎?

    “虎媽”故事盛行時,蔡真妮在家裏跟12歲的凱麗討論過。聽了“虎媽”的家規以及對孩子的嚴厲要求,凱麗的眼淚當時就下來了。蔡真妮問你哭什麽,她哽咽著說“虎媽”的兩個女兒太可憐,太可憐了!

    “我笑說,人家自己不覺得,她們都是全A生,大女兒還到卡內基大廳去表演鋼琴,‘虎媽’為此很自豪。凱麗回答:媽媽,你不這麽對我,我以後也會拿全A,再說不拿全A,又有什麽關係呢?我喜歡彈鋼琴,不一定要表演給別人看,自己enjoy(享受)就好了,你千萬不要變成‘虎媽’啊,太恐怖了!”

    “怎樣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全A成績、到卡內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嗎?這是‘虎媽’風波後,許多人都在問的問題。”蔡真妮說。

    前不久,蔡真妮朋友的兒子,考進了所在州的青少年交響樂團。朋友告訴蔡真妮,考小提琴的孩子很多,競爭激烈,但中提琴因為學的人少,水平差不多的都可以考進去。“你隻要請私人教練,稍微訓練凱麗一下,她就可以考進去的,這樣會有很多表演機會不說,以後對於孩子申請好的大學都有好處。”

    蔡真妮和女兒談了談,凱麗勉強同意去跟私人教練上課。那時,她的好朋友去學了跆拳道,凱麗跟著去看了一次,回來就變卦了,說她不想專門去學中提琴,想去學跆拳道。

    當媽的勸誘孩子:要是考進青少年交響樂團,會有很多表演機會,對將來上個好大學也有幫助。但凱麗說自己對出去表演一點兒興趣都沒有。本來,蔡真妮已約好了教琴的老師,看到女兒是這個態度,隻好打電話取消了學琴的課程,送女兒去學跆拳道了。

    “至於到哪裏去表演,對於父母來說,有什麽關係呢?如果孩子喜歡站在眾人麵前表演的感覺,我會努力幫她達成目標;如果她不熱衷,我覺得那種事情,有沒有都無所謂。”

    據蔡真妮這麽多年的觀察,她發現周圍的美國人,無論做什麽職業,感覺都不錯,就連個清潔工,都是一副很自在、自得的樣兒,不覺得低人一等。

    “我曾在國內報刊上看到一篇紀實文章,說一個單親母親給人家做清潔工,沒想到這是兒子的同學家,結果被放學來玩的兒子撞見,兒子頓時臉色大變,轉身跑了。媽媽做完工,很忐忑地往家走,邊走邊想怎麽跟兒子解釋。很顯然,母子倆都覺得做這份工作丟人。要是在美國,孩子會感恩母親用辛勤工作來養活他。同一件事,一個感覺是丟麵子,一個是感恩,觀念上的區別真是很大。”

    望子成龍,急切地巴望孩子出人頭地去“成功”,確實是“虎媽”這樣的中國媽媽育兒的奮鬥目標。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堅持不懈地練習、練習、再練習。”這是“虎媽”的經驗之一。她的倆女兒,每天都必須練琴,即使全家去世界各地旅行,也得天天見縫插針地練。在中國西安,他們就是在黎明,大女兒練了兩個小時鋼琴後,才去參觀兵馬俑的。還有一回,她家祖孫三代去希臘度假,下午3點到達旅館後,姥爺迫不及待地要帶外孫女們去看人身牛頭像。但蔡美兒堅持要小女兒露露練10分鍾的小提琴。

    “能不能晚飯後再練呢?”姥姥建議說。

    “不行!”“虎媽”很堅決。

    琴是練了,但完事後的情況是這樣的:露露憤憤不平、淚流滿麵;孩子爸雙唇緊閉、鬱悶至極;姥爺、姥姥則等得疲勞過度、昏昏欲睡。而他們熱切想參觀的地下迷宮,也關門打烊了。

    關於“虎式”教育的PK,居然鬧到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

    論壇期間,組織者安排了一場有“娛樂價值”的研討會,由拉裏·薩默斯挑戰“虎媽”蔡美兒。

    薩默斯是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前校長。他首先發言,說自己並不是“虎媽”說的那種“懶惰的西方人”。無論在家中還是職場上,他都算得上是一個“死硬派”。

    就是這麽一個遵循傳統價值的“死硬派”,也不讚同“虎媽”逼迫式的育兒風格。他向“虎媽”崇尚的價值觀提出質疑:學業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職業的唯一途徑嗎?這位哈佛前校長又問:誰是過去25年來,最受矚目的、讓全世界改變了看法的兩個哈佛學生?

    “是比爾·蓋茨和馬克·紮克伯格,他們都沒有畢業。”(他們是微軟和facebook的創始人)他接著說道,如果是“虎媽”培育的產物,那他們的這種表現,是無法讓他們的母親感到喜悅的。

    接著,他說出如下事實,哈佛校友大致有以下特征:得A的學生成為學者;得B的學生花時間,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好大學,傳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學生,則成了億萬富翁和捐助者。

    究竟什麽,才是養育孩子的終極目的?

    薩默斯若有所思地說:“在任何情況下,也許我們應該同意幸福是最重要的。解開幸福由來的奧秘,是最成功育兒經的關鍵。畢竟,人平均四分之一的生活是在孩童時期,這是一個不短的時間。讓他們在18年中,盡可能的快樂,是重要和有益的。”

 

    我寧願丟掉我這點所謂的成功,去換取沒有留下傷痕的快樂生活

    “剛來美國時,我還是用國內那套對待兒子小州,現在想想太粗暴了,心裏很愧疚。”蔡真妮說。

    作為一個中國媽媽,她的育兒觀的改變,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當我看到這裏的孩子,那麽快樂、那麽自信,無論學習成績如何,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文化裏對孩子的充分尊重,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覺得,為孩子建立起一分自我認同感,一分自信,一分愛心,擁有良好的情商,這些東西雖然無法用成績衡量,但對於孩子的人生,卻更加重要。”

    凱麗小時候語言發育遲緩,智力平平,小學各科成績位於中遊。蔡真妮認為,隻有她自己對學習真的有興趣了,才會學好。“如果我盯著,抓她的學習,輔導她、訓練她,暫時會讓她的成績提高,但長久下來,就把她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都盯沒了。她會變成為了得到好成績而學,為了父母而學,這就從根本上毀了孩子的求知欲。”

    那段時間,放學後鄰居的孩子來喊凱麗出去玩。凱麗問媽媽可不可以去,她說可以,作業沒寫完沒關係,你自己睡覺前給寫完了就行,別耽誤了和小朋友玩。要照在國內,蔡真妮肯定跟孩子急眼:不許去,給我寫作業去!

    “我心底裏真的認為,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比學習重要。多參加群體的自由活動,小孩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與同伴交往:怎樣讓自己的意誌得到實現,有時候必須妥協、要有合作精神、怎樣對待不同意見、感受別人的情緒……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的啟蒙,是書本上學不到而孩子進入社會後最能用得上的素質。”

    “督促孩子學習很簡單,回饋也是立竿見影的,尤其在小學階段。而培養孩子的情商比較難,一時半會兒看不出效益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人,所以必須耐下心來,沉住氣,給孩子足夠長的時間,去發現和完善自己。”

    相反,“虎媽”強迫式的教育,給她的倆孩子帶來什麽樣的真實感受?這在蔡美兒的書裏描述不多。但兩個不經意間提到的細節,讓人讀後印象頗深。說的都是“虎媽”的大女兒,那個聽話的,每天放學後直接跑步回家練琴,總是努力做些“光宗耀祖”事情的索菲婭。

    索菲婭6歲時,有一天,孩子爸在鋼琴琴鍵的木製部分,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印記。仔細檢查後,他認為這些是牙印。經過一番詢問,女兒承認,是她常常啃咬鋼琴。

    有次開家長會,老師跟蔡美兒說,自己從沒教過像索菲婭這麽優秀的孩子,但同時,對她的社交感到擔心,因為在午餐和課間休息時,索菲婭總是獨來獨往,還經常抱著一本書獨自在校園裏閑逛。這令“虎媽”驚訝,因為每當追問女兒在學校過得怎麽樣時,孩子總說“不錯,挺好玩的”。

    有讀者猜測,“虎媽”的女兒們並不快樂。

    有個心理學博士,寫文章勸導“虎媽”。“我相信,蔡女士粗魯武斷的家教方式,來源於她自己的不幸福。你或許要問我是怎麽知道的?這正是我父親的‘虎式’家教告訴我的。”

    他講述,在自己整個少年時期,“虎爸”總是不失時機地指出他的愚蠢。那種極強烈的、不顧代價地讓兒子成功的欲望,使得他不管做得多好,多麽聽話,也不被允許花時間去和朋友們玩耍,因為,“虎爸”永遠認為他做得還不夠。

    “三年級時,一個星期六的早上,他讓我坐在廚房的桌子旁,然後把一塊肉丸子大小的粉紅色、顫巍巍的肉,‘吧唧’一下扔在我麵前的盤子裏。這塊長方形的肉是牛腦。在以後的一年裏,我父母強迫我每個周末吃一塊。通過這種努力,我一點也沒有變得更聰明。”

    那時侯,他的“虎爸”從不認為自己的方式太極端,從沒想過自己的粗魯武斷應不應該,從來沒覺得把孩子與外界隔離有什麽問題。在“虎爸”的腦子裏,自己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是為孩子好。

    “直到看我成年後,以溫暖誇賞的方式養育孩子時,我父親才意識到,世上還有更好的育兒方式。3年前,在家庭聚會上,父親承認了他後悔自己的家教方式。我當時不知說什麽好,因為傷害已經造成了。我曾經曆了無數小時的心理治療,我對自我價值的否定,使我不得不靠酒精來麻木疼痛。我本應該追逐夢想,而不是追逐痛楚。”

    同為父親的他認為,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和接受,以便培養出自尊。像心理遊戲、感情摧殘和強權控製一樣,貶低孩子會使他們感覺自己不值得愛、不值得支持,這種感覺會跟隨孩子一生。直到現在,每天,他仍然想自己到底是不是愚蠢的。直到讀研究生之前,他在班上沒有舉過手,因為他真心地認為,像自己這樣一個傻瓜,根本沒有值得發言的東西。

    “現在,我30多歲了,我敢肯定,從表麵上看,我是成功幸福的。我出版了書,是一個公司的主管,有一個心理學博士學位。盡管有這一切,我父親的教育方式仍是失敗的。因為我的內心深處,已是支離破碎。”

    “假如我能對蔡女士說一句話,我想說的就是,我寧願丟掉我這點所謂的成功,去換取一個沒有留下深深傷痕的快樂生活。”

 

                      我擔心他們被“虎媽”這事忽悠,那可是國內孩子的災難

    在不少讀者眼裏,“虎媽”強製性的教育方式,在她小女兒露露身上是失敗的。

    “別在我麵前晃來晃去的,你讓我想起伏地魔(《哈利·波特》中黑暗勢力的魔頭)!”露露竟對蔡美兒這麽喊。每天催促、逼迫小女兒練琴,成了“虎媽”越來越艱難的事。母女倆討價還價、鬥智鬥勇,對抗不斷翻新,衝突日益升級。以至於“虎媽”自己的中國母親都擔憂了:“美兒,你對露露太嚴厲、太過分了。你將來會後悔的!”

    “你過去不就是這麽教育我們的嗎?”

    “你不能像我跟你爸那樣教育孩子了!因為時代已經變了。”“我從露露的眼神,就知道有什麽地方不對勁。”

    露露7歲時,“虎媽”可以用不給吃喝,不給生日禮物,逼迫她練成一支鋼琴曲;11歲,可以把她從校園活動中拽出來,進行額外的小提琴練習。但到了13歲後,這種逼迫漸漸對露露不起作用了。

    莫斯科的一家咖啡廳,前來旅遊的“虎媽”一家正在用晚餐,她要小女兒嚐嚐魚子醬,不吃。她又把魚子醬朝前推了推,“嚐一粒,就一粒”,可露露就是不吃

    “虎媽”習慣性地數落著,沒想到,露露多年的積鬱,來了一個總爆發。母女倆的對話,極富戲劇性,驚心動魄。

    “閉嘴!”這是小女兒說的。

    “你敢對我說閉嘴,我是你媽媽!”

    “我恨你,我真的恨你!”露露聲嘶力竭地喊著,整個咖啡廳的人都聽見了,盯著看,“虎媽”很沒麵兒。

    “你以為你愛我,可事實並不是這樣。你每一秒,都在讓我自我感覺一落千丈,你毀了我的生活,我無法忍受繼續待在你身邊。這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露露繼續發泄著:“你是個令人恐怖的媽媽,你是個自私自利的家夥,除了你自己,你誰也不關心。你是不是難以相信,你為我做了那麽多,我卻忘恩負義?你為我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為了你自己。”

    “你是一個令人恐怖的女兒!”“虎媽”吼道。

    女兒繼續無情地說:“我知道,我不是你心中期待的那個女兒。我不是中國人!我也不想成為中國人。你為什麽不讓這些想法見鬼去?我討厭小提琴,我憎恨我的生活,我恨你,我恨這個家!我現在就要把這個玻璃杯砸個粉碎!”

    “砰——”,玻璃杯被狠狠摔在地上,水和玻璃碴兒四處飛濺,咖啡廳所有人的眼睛,全齊刷刷地轉了過來。“虎媽”簡直被氣瘋了,渾身哆嗦,衝出門外,哭泣著在紅場上狂奔……

    “虎媽”最終放棄了小女兒的小提琴練習,露露辭去管弦樂隊首席小提琴手的位置,自己選擇打網球去了,而且打得不亦樂乎,“付出了110%的努力”。

 

    相對於“虎式”教育,蔡真妮說自己更像是“放羊”。

    凱麗今年上初中了,前些日子,開了第一次家長會。看過一眼女兒的成績單,蔡真妮不禁大吃一驚:9門課,凱麗得了7個A,一個B和一個C。

    “我吃驚的是,她居然得了那麽多的A 。我預期在學習上,她會在高中時開竅,會知道努力,成績應該會好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到凱麗對學習各方麵的知識,越來越有興趣了,自己找很多課外書看,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我真沒想到,剛上初中,她的成績就上來了。”

    小兒子三豬現在還沒上學,蔡真妮說自己沒教過他一個單詞,但三豬已經可以自己閱讀了。姐姐看什麽書,他都要跟著翻一翻。

    “所以我越來越相信,學業上的事兒,父母不用跟著操心,求知欲是天生的,發現孩子有哪方麵的興趣,要支持他去探索,去深入,但父母不要幹預,幹預往往起到了破壞的效果。父母要做的是,維護住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不去破壞它,孩子終究會表現出自己在某方麵的興趣愛好和優勢。”

    “給孩子以自由,孩子還給我們的是驚喜。”她說。

    “我家仨孩子,都很快樂、陽光,很有求知欲,喜歡讀書,喜歡玩遊戲,也喜歡野外活動,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看著他們,就覺得生活真是太美好了,我對此很滿足。將來,孩子們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時,會覺得自己是快樂幸福的,父母給他們提供了愛與尊重的環境,這是我最感欣慰的。”

    中文版《虎媽戰歌》已登陸國內,譯者寫了這樣的文章:《“中國式媽媽”→“美國式成功”》。

    對於像胡敏這類媽媽的困惑,蔡真妮是這麽看的:“‘虎媽’這事,美國人就是看看熱鬧,他們從小就被教育出要有獨立思維能力,凡事會有自己的判斷,絕不會因為‘虎媽’的言行而改變自己的育兒觀。”

    “但是國內的家長,因為高考一考定終身的製度,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重視到了變態的地步,又對名校的名頭,特別地看重,所以我擔心他們被‘虎媽’這事一忽悠,更覺得應該嚴格要求孩子了,那可是國內孩子們的災難啊!”

    蔡美兒在寫給我們的電子郵件中,也一再強調,自己的這本書,最初是要寫給美國讀者看的。因此,對很多亞洲讀者來說,或許不能理解這本書裏的美式幽默,這需要一點對美國文化背景的了解。

    她對大陸的中國媽媽們的建議是,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要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原文鏈接:http://zqb.cyol.com/html/2011-03/23/nw.D110000zgqnb_20110323_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