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鄧小平 . . .”
文章來源: 老X2024-02-05 20:42:46

“如果沒有鄧小平 . . .”

    最近看了一部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國產電視連續劇【大江大河】,講得是我們這一代人走過、經曆過的年代。既有過五關斬六將的轟轟烈烈,也有走麥城的喪魂落魄,很能引起我們這代人的感慨與共鳴,值得一看。此劇對我們這些走過類似曆程的人來說,正好能夠回回味,也有助消食化食。劇裏麵有一句印像深刻的對白,特別是看完劇後良久,這段對白仍時不時的都會從腦袋裏邊漂過。這是一對老人,即電視劇主角宋運輝的父母在得知鄧小平去世時說的,

    “如果沒有鄧小平,我們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 . .”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看,中國民眾崇尚“包青天”式的人物,總希望有人能在關健的時候為民說話,為民謀利。特別是當年那些生活在政治最底層的“五類份子”家庭,家庭成員中有“關、管、殺”的家庭,更是希望能有權勢人能夠明白無誤的話語,從而能改變家庭的政治處境。鄧小平當年做到了這一點。不說大的方向鄧小平為國家發展奠定的經濟改革的國策,小的從我們這些政治上從1949年以來就受壓迫的眾多家庭,77年高考放寬的所謂“政治審查”,終於讓我們這樣家庭的子女有了出頭的日子,這也算是電視劇裏說到的“今天的好日子”吧。

    記得多年前與一位表弟聊起了家庭出生問題,我說那些年最怕別人問起家庭狀況,最怕別人知道我們家老爺子被政府鎮壓、幾個舅舅叔叔49年後非命於監獄,從而更被人歧視,無臉見人。表弟說,你那算啥,在人口眾多的省城裏,誰認識誰嘛。不像我們生活在家鄉的小縣城,人人都知根知底,我們在那裏才叫真正的歧視。(注:老爺子解放前是縣裏的第一大戶,並長年在國軍供事,49年起義投誠,成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員。後因過不慣解放軍生活的清苦,便退役告老還鄉。50年土改被地方政府鎮壓。80 年代又被政府平反。)表弟繼續道,我們那些年在心理上、身體上遭受的磨難,說給你聽你恐怕都不會相信。不過現在好了,鄧大人不知吃了誰給他開的良藥,終於開竅,所以我們今天有機會上大學,有滿意的工作,有不錯的生活,日子都過得頂紅火的。的確,回頭一看,眾多的表親真都過著不錯的小日子,從政的、經商的、做學問的,好像都比我這美國佬活得瀟灑多了,這也算是托了鄧小平的福。

    有一年回國休假,已經坐上高官位子的老哥陪我在川蜀大地漫遊,對我而言,就是完全放鬆的吃、喝、玩,遊山逛水,有人買單而樂不思美(利堅)。走到鄧小平的家鄉廣安市(也是我母親的家鄉),我們去了鄧小平紀念館。當走到陳列鄧小平簽署的關於恢複高考的招生製度的文件櫃前,我老哥駐足不前,雖然不是熱淚盈眶,但的確能看出他的激動與思緒萬千。老哥文革時正好小學畢業,因所謂的政策,居然連上初中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小學畢業就進了工廠,弱小的身體,直接就幹上了冶煉爐前工,受盡磨難。盡管如此,他挺了過來。況且在文革時的工人階級締屬“領導階級”,在知識貶值的年代,知識份子成堆的環境,老哥工人階級的身份也為家裏增光不少。他長年堅持自學,靠毅力僅憑小學畢業的資曆,直接考上大學,實屬不易,這其中的甜酸苦辣,也隻有他自己才有體會。他當年能上大學,於鄧小平當年製定的不拒一格的招生開放政策密切相關,他能混到今天的地位,鄧小平的助力是功不可磨,所以他對鄧小平的謝意,言不由崇。

    確切的說,如果沒有鄧小平,應該還會有王小平、張小平,. . . , 人們還是有希望、有盼頭。不過等下個一小平出現時,大家又會多受幾年的苦。像鄧運輝的父母,不知能否熬過這多出的年頭,或許其間就早已灑手人寰了。所以我很理解倆位老人立馬燒香祭拜鄧小平,那是來自他們的內心,必須得做點什麽。

    想當年毛主席去世時,眾多勞苦百姓哭得死去活來,天似乎是馬上就要塌下來。這麽多年過去了,還有幾個人能記得當年曾灑下的眼淚?當年的天也沒有塌下來,時至今日,這天不是還有習主席重新撐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