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1987年中印桑多洛河穀衝突
文章來源: 雕塑佛2010-10-13 02:08:10

1962年的失利深深地挫傷了印度這個大國的自尊心,印度知道要想撫平創傷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中國複仇。盡管在80年代印度各黨派都同意繼續中印關係正常化的進程,確保了印度對華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但是,拉·甘地個人對中印關係正常化卻並不感興趣,拒絕了鄧小平提出的關於邊界問題的一攬子交易,並且在陸軍勢力的鼓動下重拾尼赫魯的“前進政策”。經過多年來蘇聯的支援而實力大增的印度認為,報複1962年失敗的時機已到,在1986年印度成立非法的“阿魯納恰爾邦”,於是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舉行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製線蠶食中國領土導致在1987年3月與解放軍在桑多洛河穀發生激戰。

解放軍在這次衝突中,讓印軍發熱的頭腦重新又冷靜下來,印度政府發現中國軍人並不象陸軍將領所說的不堪一擊。同時印度的挑釁也不符合美蘇兩國的利益,由於美蘇對峙,他們無力支援印度對抗中國。早在1986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新德裏,婉轉地向印度傳達了一個信息----如果中印間發生衝突,蘇聯不會履行蘇印條約中對印度的承諾。

1987年的那次中印邊境衝突規模不大,交火時間也很短,但緊張對峙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印軍被擊斃16人,受傷人數不詳。雖然具體情況不清楚,但陣亡的印軍中有6具屍體是由我方交還給印方的,說明很可能是印軍入侵我方控製區然後被擊斃的。當時路透社援引印度的報道說是中國軍隊首先在一個有爭議的山口(地名很拗口,記不得)樹立五星紅旗,然後引發的衝突,印度軍隊在驅逐中國軍隊的途中遭到有預謀的伏擊,為避免事態擴大,印軍撤離了交火區。我方損失情況也不清楚,不過看來印度又吃了虧。實際上在80年代的反蠶食的鬥爭中,我方爭回了麥線以南的部分土地,今天的實際控製線並不完全按麥線行走。但大體趨勢,則可能無法挽回。

在鹵莽地邊境軍事試探遭到了挫折後,印度政府重又務實起來,1988年12月甘地總理克服種種阻力成功訪華。中國與印度的關係開始了緩慢但逐步平穩地解凍(盡管其中又有曲折),兩國邊界未再發生大的戰鬥。

桑多洛河穀衝突

八十年代拉·甘地上台後,印度的“1962年悲情”開始發酵。經過多年來蘇聯的支援而實力大增的印度認為,報複1962年失敗的時機已到,於是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舉行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製線蠶食中國領土。1986年,印度在中印邊界的爭端地之一達旺地區建立了一個哨所,最終導致了年中的邊界對抗和緊張。同年,印度單方麵成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妄圖造成既成事實從而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1987年,為了向中國顯示印度的軍事實力,拉·甘地政府在印度東北部展開“棋盤演習”,公開向中國軍隊叫板,以試探中國在邊界爭端上的反應。

1986年到1987年,中國邊防守軍根據軍委指示,曾組織過多次擠占行動,87年局勢達到過一觸即發的程度,相當緊張。最終,中印兩國軍隊在桑多洛河穀發生激烈戰鬥,鬥爭結果以中國贏取勝利告終。中國在這一次的反蠶食鬥爭中又一次取得了勝利,在邊界上中國收複了自62年撤軍後的部分領土,奪回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部分土地。

另外,再說一說這次鬥爭中的幾段鮮為人知的插曲:

插曲一:

人們不會忘記,1987年夏,中國戰略備忘錄記載的西藏邊境的那次武裝對抗。那個夏天因為這個鏡頭而被定格:我百餘名官兵手持多種現代化輕武器一線排開,怒視蠶食我領土的400多名印軍……一小時後,暴雨挾著冰雹砸下來,打得鋼盔和槍管直響,我軍官兵巋然不動。冰雹過後,刺眼的陽光帶著強烈的紫外線灑向大地。碩大的汗珠順著麵頰流到槍管上,發出“吱吱”的響聲,中國官兵依舊巋然不動。6個小時。大地,靜得令人心顫。中國軍人從容不迫地逼視著印軍400多名 “胡子兵”微顫的槍口。最後,對手竟在這無言的逼視中潮水般地潰退下去……

這支與印軍對峙的中國部隊其前身是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起義過來的部隊,曾參加過“護國運動”,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堪稱解放軍中曆史最悠久的部隊,其曆史之久連參加過“北伐”的葉挺獨立團也不能相比。1985年12月,該部成為我軍中第一批改編為山地步兵旅的部隊。

插曲二:

桑多洛河穀衝突後還有一個小尾巴:一個印度士兵向我方投誠,這個士兵是印度阿薩姆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黃皮膚黑頭發,在部隊裏受到其他印軍的欺負,便乘機跑到我方。後來從大局考慮,我軍還是沒有收留他,將他遣返印方,他回去後的命運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