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中的有序---經濟相對論(1)
文章來源: 慕容青草2013-02-12 15:52:50
摘要:

本文是對經濟的相對特性及其對現實的經濟影響的哲學分析,並通過在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歐債危機問題的兩個例子上的運用來標明經濟相對論在表麵不同的問題上的普遍適用性。文中對公平在經濟中的微妙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經濟相對論,公平,利益,悖論,中國,歐元區

1. 引言

本文是一篇關於經濟的哲學分析文章。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已經有很多關於無序和有序的關係的文章,所以在進入本文正題之前有必要對本文的“無序中的有序”一詞的涵義進行說明:本文所說的是經濟體係的大環境的無序中充斥著局部有序的現象。這種無序中的有序是這個世界上的經濟體係的一種基本的動力學特征。對於無序和有序的程度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各種參數的一個最基本的參數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利益,集體或個體的利益。對利益的追求可促成局部的有序而利益間的衝突可使大環境的經濟陷入無序的混亂。這就是經濟相對論的意義,而這裏的局部與大環境的意義本身也是相對的。社會經濟的有序性的增加可意味著利益衝突的減少。相應地,對於經濟相對論的認識也有助於提高減少利益衝突的藝術,這就是本文寫作的初衷。

2. 經濟的無序和有序

對於任何背景的問題,無需任何詳盡的注解“無序”一詞便可在人心目中產生一個極度混亂的感覺。對於經濟問題,“無序”一詞通常用來表示不同的經濟體的經濟活動的目的,產品,及對市場的影響之間的不協調。當市場的供需之間出現了極度的不平衡,我們說經濟陷入了無序;當市場上的人力和物質資源被極大地浪費,我們說經濟陷入了無序;當大量的人們無法找到謀生的機會,我們也說經濟陷入了無序。

不幸的是,任何一個稍具規模的經濟體係,不論相應的政治經濟的製度是什麽樣的,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個無序的體係,其中的變數隻是不盡相同的無序程度而異。這一點也被世界各地的曆史所證明,本文稍後將對此作更多的討論。導致經濟無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一點就是利益衝突-----這是理解經濟無序的一個關鍵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用到利益衝突一詞時常容易與個人的用心聯係起來。其實,在利益衝突的背後有著非常實在的數學和邏輯上的必然性:由於我們每個人所能支配的自然和社會資源的局限性,任何人不可能與所有人都在所有的事上彼此互惠互利。一般地,人們的經濟行為都是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中心的,而每個人的最大利益與社會整體的共同利益並不一定是一致的。

2.1 基於利益的經濟相對性

利益衝突的因素對於經濟體係具有雙重特性:每一個經濟單元體都會盡力合理地把自己的資源及日常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呈現相當的有序性;而另一方麵,不同的經濟單元體之間的競爭和不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使整個社會經濟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類似地,在每個經濟單元體內部的不同層次上的各亞單元體之間也都努力使自己內部處於高度的有序而通過彼此的競爭來增加整體的無序性。直到最小的經濟單元體---個人,都會努力地圍繞自己的最大利益來安排自己的資源和日程。所以,一個經濟體係的整體行為就好像河水流過一個障礙物時所產生的湍流係統,湍流中的大漩渦裏還有小漩渦,每個漩渦都是一個內在有序的結構體,而整體流動則是高度無序的混沌,而主流裏的能量就不斷地耗散在這由大到小的漩渦中。

這種由有序的單元體所組成的無序的整體是任何稍具規模的經濟體的一個基本特征,這一基本特征決定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關於政治經濟辯論的核心問題(即什麽是好的經濟)的不同的答案,所以任何嚴肅的經濟學研究都不應該忽視經濟體係的這種無序中的有序的基本特征。從人類的考古和曆史資料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人類之所以能夠承受各種嚴酷的自然選擇而得以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很早就開始形成的社會合作能力。所以,社會性是我們人類的一個基本特性。但是,由於不同社會體之間的利益衝突的存在,對於每個人來說,其他人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潛在的競爭意味。實際上,人類的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從來都是相互依賴與相互競爭的一個複雜的混合。人們對於競爭的恐懼並不總是簡單地來自可造成直接生存威脅的明目張膽的敵人,而是深深地根植於對於生存資料的供應的稀缺的恐懼。在古代的斯巴達,人們會把老弱病殘作為社會的負擔而丟棄。雖然今天的文明社會的道德體係已不再允許類似的實踐的存在,現代人實際上仍然活在對於來自同類的競爭的恐懼的陰影之中。

今天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們都喜歡把團隊精神當作一個時髦的政治詞匯,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離開了不同分工的他人的合作,自己的工作是難以完成的。但是,當麵對工作保障,升遷空缺,獎金分配,或商業機會的時候,人們都會很自然地將可能減少自己得益的可能性的他人視作生存的潛在對手。人類在爭取生存權的努力上對於他人的這種複雜的雙重態度本身是對於從邏輯上來講他人的實際價值的一種心理的反映。從形而上學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對於每個共同生存的他人來說都具有雙重的價值:一個可以賴以生存的夥伴的價值和一個可能削弱自己的生存條件的對手的價值。我們甚至可以根據這種雙重價值將一個社會人抽象為一個具有正負價值的偶極子,其中的正價值為有利於他人生存的價值,而負價值為不利於他人生存的價值。而這正負價值的大小由很多複雜的因素來決定。彼此相愛的人負價值可能接近於零,而凶猛的敵人的正價值則趨於零;當一個朋友轉變為敵人時,他的正負價值就發生了極大的顛覆,反之亦然。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對自己有利的不一定真的就有利而人們認為對自己不利的也不一定真的就不利,所以當我們談論個人利益的時候有必要意識到真正的利益與表麵利益之間的不同,而隻有表麵的利益才是人們所認為的對自己有利的。影響表麵利益的因素很多,比如信息和知識,情感,忠誠,同理同感心,利他心,文化影響,政治和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盡管實際利益與表麵利益之間的區別對具體事件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它不會影響我這裏對於經濟相對論的討論。這是因為盡管真實的利益才可帶來實質性的改變,當一個利益出現之前,之後,及存在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所能認識到隻是表麵利益而不是真實利益;他們有可能根據他們對利益的認識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作為,但是他們所依據的也隻是表麵利益而已。所以,人們行為的依據是他們假設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實際利益。如果兩個人之間原本根本沒有利益衝突,但他們卻認為他們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那麽他們仍然會彼此將對方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隻有當所有的人都隻把他人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不同人的表麵利益之間才不會存在衝突。不過那隻有在一個理想的完全利他的社會才會出現,而那樣的社會本身又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因為如果每個人都隻關心他人的利益,那麽他們就都在等著別人來關心自己的利益,即利他主義的悖論。這就是為什麽真正利益與表麵利益的不同不會影響本文討論的原因。

利益衝突原本是存在於全世界的個體之間的問題,但是每個人的利益又與他自身的複雜社會關係密切相聯。一個簡單的例子是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同一家庭的人還是常常具有很多共同的利益的。另外,每個人的利益都是與他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密切相關的,而一個社會裏人們的社會地位與財富又都是分為階級或階層的,所以所謂的個人利益本身又是一個與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掛鉤的社會性變量,相應地便展示出各種意義上的社會標記。由於利益衝突意味著人們在獲取利益或躲避不利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競爭,公平便成為了處理由利益衝突而產生的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議題。在宏觀社會的層次,公平的問題與社會的財富分配密切相關。生產(各種形式的服務可被視為廣義的生產)和分配自古以來就是決定一個社會裏的普遍的生活質素的兩個基本要素。如果我們能夠有一個徹底公平的理想分配(假如這種分配能夠存在的話),那麽毫無疑問地,生產的增加將不但有利於社會也有利於個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存在著不公平的分配,生產率本身就無法用來確定人們的一般生活質素。如果我們暫時忽略生產與分配之間的非線性的幹擾以及生產和分配對於環境及資源的影響的話,這就成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為了使每個人有好的生活,我們需要給每個人以好的供應;但是為了給每個人以好的供應,我們需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好的供應,否則大家就都沒得供應;然而,即便我們有一個好的整體供應,並不等於說每個人都能得到好的供應,這是因為如果分配不公平的話,有可能少數人得到多數的供應而多數人隻得到少數的供應。在極端不公平的分配情況下,極少數人可能得到絕大多數的供應,因此整體生產的提高未必就能改善每個人的生活。

在上麵的討論中,我們忽略了分配與生產之間的非線性的幹擾及生產和分配對於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因素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比如,一個好的生產效率可以為一個更不公平的分配服務,而一個極不公平的分配也可能使整體的生產癱瘓。另外,過度的生產也可對環境和自然物質資源造成嚴重損害,所以公平的分配本身也包含了公平地使用環境和自然物質資源。可見,由於不公平的分配,不但經濟好壞的含義具有極大的相對性,而且生產好壞的道德含義本身也是極為相對的。所以,對於經濟好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於公平對經濟體係中的分配原則的影響的認識。

2.2 經濟的好壞和公平
(待續)
相關鏈接:無序中的有序---經濟相對論  (英文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