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國麗人》觀後感
文章來源: whitelily20072019-11-19 13:08:13

電影《美國麗人》觀後感

《American Beauty》,1999年夢工廠出品,片名頂著Beauty的字樣,內容卻是一頭讓人毛骨悚然的Beast,毛骨悚然是因為真實, 從職場到婚姻、到性、到親子關係。

影片從始至終以死者萊斯特的口吻敘述,開場他這麽介紹自己女兒:“我女兒簡,一個典型的美國青春期的孩子,她憤怒、沒有安全感、困惑,我多希望能跟她說一切都將過去,然而我不能撒謊。言下之意:人到中年,還是會憤怒、沒有安全感和困惑。

真實的醜陋好過虛假的美麗,當人怯懦於以異類(或失敗者)身份示人時,會極力掩蓋。掩蓋這一行為本身是對人性的壓抑,長期壓抑的結果不是人格分裂,就是靈魂扭曲。

比如簡的同學安琪拉,明明是處女,非要在人前把自己說得多有那方麵的經驗。又比如簡男友瑞奇的爹明明是沒出櫃的同性戀,卻偏要在兒子麵前表現對同性戀的深惡痛絕。

影片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要表達做真我(true self)和快樂之間的關係,這一點用不著贅述。

至於婚姻危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一種是各自偷歡,像簡媽卡羅琳和傑出的房地產經紀,簡爸萊斯特對簡同學安琪拉的性幻想。另一種是像僵屍一樣活在婚姻的墳墓裏,比如瑞奇的爹媽。同樣是活在墳墓裏,瑞奇爹和瑞奇媽還不一樣,瑞奇爹的表現是法西斯式的暴力管製,瑞奇媽的表現是過早地淪為老年癡呆病患者。

如果真相醜陋,掩蓋它也不會令它美好起來。人可以避他人眼目,卻沒辦法逃過內心的審視,這跟心理學所說的醫治創傷要先回到創傷本身一樣。

片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包括凶手在內。這感覺在那個雷雨夜卡羅琳手拿著槍、嘴裏重複著“我不要成為受害者!我不要成為受害者!” 開始變得強烈,又在瑞奇那雙盯著倒在血泊中的萊斯特放光的眼睛裏變得詭異。

很多時候表麵看似危險的人並非真的危險,隱藏得深的人才是。卡羅琳有動機,瑞奇有案底,但令萊斯特一槍斃命的不是卡羅琳也不是瑞奇,當然也不是萊斯特自己。

初看Beauty一詞確有諷刺的感覺,但如果是諷刺,也是令脊梁骨發冷的那種。影片拍攝目的絕不在諷刺,而在悲憫和救贖。其悲劇的結局是給世人敲響的警鍾,也隻是警鍾和警鍾過後的思考而已,因為單救贖這部分就夠另外拍一部片子的了。

片名中的Beauty更多地是指生命中的美好。瑞奇和簡,兩個站在傳統三觀反麵的年輕人,他們眼裏一隻隨風飄起又落下的垃圾袋也要比被人剪下來插在瓶子裏的玫瑰美和有意思得多。在他們看來失去自由和失去生命一樣殘忍,這也就解釋了影片結束前瑞奇那詭異的眼神,它仿佛在訴說著萊斯特終於自由了。

這部片子也許會令很多人聯想到“中年危機”。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年危機”其實是帶有年齡歧視的,仿佛在說中年人就不該出現危機,中流砥柱就該是剛強的、堅韌的、不可摧的。由此推及國人“四十不惑”的理念,真有點對中年人“道德綁架”和“洗腦”的嫌疑。

科學而客觀地講,人到中年荷爾蒙的變化、社會角色的轉變,讓躋身於年輕人和老年人間的中年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壓力。“中年危機”一詞的重點應落在“危機”二字上,它們來自職場、婚姻、父母、子女、當下的身體狀況及心理狀況等,這些危機並非中年人專有,隻因中年人是“高發人群”所以才有了這一詞語的誕生。

你知道在看到令船觸礁的冰山之前,洋麵下的冰川已經存在了多久嗎?你知道有多少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留下的創傷,是等到中年以後才暴露和顯現的嗎?所以眼光不要隻看到出事的中年,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早年。

(原創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