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的“謀亂”
文章來源: 史迷2012-03-05 21:37:28


為家裏的事忙了一陣子,錯過了空穀常青的“謀亂”討論。據大作家兄說“謀亂”,在陝西方言中不是要謀反作亂的意思;而是心裏有事,思忖再三放不下的意思。可惜咱姥姥去世的早,沒法和她這個純正的陝西人核實,就先假定作家是對的。再有就是野狼說大家都上了老龍哥的當,隻局限於“四十前”這個時間段,因為那是老龍哥春風得意的時代。咱四十年前沒什麽好說的,就隻能支持野狼的挑戰:不受龍哥限製,往遠說,五六十年;往近說,五年十年。二十五年正中間,得,就是它!

在心裏存著,思前想後放不下的“謀亂”,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事,有的人高興的事記得更久。像咱,天生就是個“記吃不記打”的主。栽跟頭走麥城的事能想起的不多;哪天偷雞拔煙袋得手,吃的嘴角流油的日子,總是念念不忘。就這麽點出息!

二十五年前是什麽時候?那是我從中國出來,到美國自費留學的第二年,是自己活得滋潤的幾個“時代”之一。最“謀亂”的就是美國的新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樂趣。草是綠的,天是藍的;房子是帶廁所廚房的,車子是用來賺錢的;生活花銷少的可憐的,吃飯是不花大錢的。那叫一個新奇歡暢。這麽好的日子哪能一個人過啊,急忙找保人辦太座的陪讀。不到半年,開著門上癟了大坑的車,到機場接到太座。到底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太座比咱還二百六!對大部分留學生叫苦不迭的“洋插隊”,她竟然每天美滋滋地活著。去趟“Safeway”, 問咱的問題是:什麽時候能把這兒賣的東西都吃上一遍?

衣篇

從中國出來時帶了一箱衣服,是太座挑的,在80年代初,也算是國內時髦些的。到這以後,發現穿著出門,和大環境不相配,又說不出錯在哪裏。簡單說是不合時宜。該隨便的自由的場合,太正規死板;該正規的正式的場合,又顯得又土又怯。盡管80年代中國剛開放,比龍哥得意的70年代還要好多了呢。

離我們住處不遠,就是著名的跳蚤市場。周末早晨出去一逛,天哪,還有這麽便宜的地方。襯衫,一個誇特一件,看不出是新的舊的,還都掛在衣架上!褲子,牛仔褲,50分一條,要多少有多少。皮鞋,健身鞋,自己開價好了。我買過最值的,是一套西裝,帶裏麵的馬甲,上好的“華達呢”, 才兩刀!說多合身就有多合身,像是為我特製的一樣。和我從中國帶出來的一比,真不在同一個檔次上。這套衣服隨我搬過幾次家,十幾年舍不得丟掉。後來有點錢了,太座給咱“刀尺”了全新的西裝;但這套兩美元的,還一直和200美元的並肩陳列在我的衣櫥裏。

剛出國,遇到這類好事,會一直很“謀亂”的。

食篇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最甚。出國最擔心的大概就是吃不慣,但對太座和我這種“吃什麽什麽香”的主,這不是大問題。最讓我銘記在心的是剛出國時的物價,人間天堂啊。

我住得離Safeway 很近,別人逛大百貨商店,咱就逛Safeway,一周一次。

記得很清楚的是,我每周的花銷,少於10美元。現在聽起來,有點開玩笑。我在中餐館裏打工,從busboy 做起,一周七個晚上。所以,晚飯解決了。早飯,牛奶雞蛋烤麵包,聽起來有點共產主義的樣子,至少小康。中午,麵包和雞腿(兩個)加一根香蕉(像個富農)。下午到餐館之前,吃一個蘋果。太座來前,基本天天如此。所以,一周的購物清單是:牛奶一加侖(1.49),麵包兩條(降價,0.49一條),雞蛋一盒(12個,0.99),香蕉一把(七八個,1元以下),蘋果若幹(也是一元),果汁一桶(那時不知punch 和juice的區別,其實喝的是punch,很便宜,也是一元一加侖),可樂一桶(這個有多貴,大家都知道)。加上到中國城買雞腿(50分一磅),再買些油鹽醬醋佐料,五塊錢夠吃兩個星期。每次在Safeway花不到10元,裝滿半個小推車;住處離的很近,把車推到家門口,方便實用,心裏那個高興啊。

現在,吃還是吃差不多的東東,加上太座買的一堆不知是看的,還是吃的洋貨,哪次也沒少於100元過。更可氣的是那個costco,把大家洗腦洗得覺得那的東西是白給:人人一大車,個個有不把商店買光絕不出城的英雄氣概。太座氣勢更高,然後是一包一包的往垃圾箱裏扔。每次推車往自己的車子處走,我總是對太座說,剛來的時候,十塊錢夠我吃一個星期。您猜人家怎麽說,“你怎麽不自己過一輩子啊”?

太座回家了,有點“謀亂”, 明天再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