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掙多少錢?
文章來源: Mom32007-11-16 21:13:00

在美國最不能問的就是工資,在國外生活,見到國內來客的機會不少。一般來說,來人總不可避免地要問一個在老外看來很敏感的問題———你掙多少錢?總結一下,有足夠智慧的人對付這個問題,通常有7種應付的招數。

    第一招是 用外交辭令。

    如果有人打聽你掙多少錢,你不妨先小聲地提醒對方:“這個問題您也就跟我提提罷了,千萬別問老外。”然後上綱上線說這個問題處理不好,說不定就傷害了人家感情。如果你看出對方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妨安慰一下:“沒事,其實我倒是無所謂。”

    第二招是實話實說。

    既然你問得直截了當,我回答也很幹脆:“告訴您,不夠花的。有錢多少才算夠?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您有比爾. 蓋茨那麽多錢,保證夠花。也許吧。”


    第三招要引進“相對論”概念。

    舉例說,你拿1元美元在美國商店溜一圈,除了能喝杯飲料,什麽也買不了。如果在中國,同樣1美元,選擇的範圍就大多了。由於美國生活費高,所以一個在美國年薪5萬美元的打工仔,可能連保姆都舍不得請,而在中國,年薪5萬美元,就是一個相當殷實的中產階級,絕不會像美國的階級兄弟那樣專等大減價的時候才出去采購。

    第四招是合同規定。

    別看老外張口閉口“人權”、“自由”,可以隨便罵總統,但老板和頂頭上司罵不得。老板不光有權威,還要和你正經八百簽個雇傭合同。有的公司就合同規定雇員不得對外(包括同事)透露自己的工資,否則後果自負。這條規定雖然不盡情理,但也不妨當作一個招數:對不起,為保住我這泥飯碗,您別多問了吧!

    第五招是絕對隱私權。

    工資和年齡是西方人的“絕對隱私”。試想,西方企業由於工資水平相差很大,一旦每個人的年齡和工資水平都公開,不但老板一碗水難端平,而且員工心理也很容易失衡。在這樣的企業文化氛圍中,年齡和工資當然成“隱私”。所以,除非您有意破壞人家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否則就把好奇心收一收吧。

    反戈一擊的第六招。

    記得看過一篇寫一位國際組織的專家訪問北京,宴席上與幾位政府官員相談甚歡。說著說著,一位官員漫不經心地問出了那個問題。可專家不慍不惱地說:“別以為我比你們掙得多,實際上你們都比我有錢。”眾官員來了興趣:“何以見得?”專家說:“算算看,請你們用你們的銀行存款總額除以年薪,看看得幾?至少是5倍甚至10倍。可我的存款永遠不到我年薪的1倍。我還不是最窮的,我的很多同事還欠了銀行一屁股債呢!”

    一般情況下,這6種回答會讓發問者就此打住,當然也有個例。如果有人斯斯文文,彬彬有禮地追問:“我還是有個問題,您回答也行,不回答也行:你到底掙多少錢?”如果再雲山霧罩不直奔主題也說不過去了,所以就隻好老實地回答:“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