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在北美過春節的感覺 - 廣州篇
文章來源: GoBucks!2021-01-11 12:06:13

人年紀大了,即使還記得很清楚,但很多往日,兒時的感覺都找不到了。首先人變得成熟了,事情也見多了,思考和感覺也會受到影響,感受問題和看問題會差別很大。此外,往日的環境也變了。過去沒有這麽多的高樓大夏,鄰居街坊互相都認識來玩。現在誰也不認識誰,來往極少,而且往往都是有問題才來往。拿吃的來說,成分也變了。我喜歡吃的河粉在國內就有很多變化,比如種類繁多,過去基本沒有什麽變化。著名的沙河粉也是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有顏色的河粉,也就是河粉中放入不同顏色的蔬菜汁。

每逢春節,廣州跟全國各地一樣,也要熱鬧非凡一番,是一年四季最重要的日子。還記得文革後第一次回廣州過春節。當時正是搞改革開放。香港的物質文化毫無阻攔地進入內地。廣州正好在香港附近。當時深圳還是一個魚村,幾條老街,最出名的是中英街,也是破破爛爛的,跟廣州無法比。

家裏文革被下發後回城一下子還真不習慣。跟縣城相比,廣州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東西。在小縣城,有人從海外回來,馬上就能被人看出,圍觀的人還不少。在廣州,類似的人到處都是。廣州本地人大部分有海外關係,也有穿成那樣的,根本不稀奇。大城市有不少東西小縣城是沒有的,比如轎車,高樓。小縣城隻有軍車,也就是吉普車。一句話,大城市就是洋氣!女人也比小縣城漂亮時髦,暴露,各種款式都有,多樣化真好!對於正在發育的我,她們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的目光。

過節準備吃的是肯定的,尤其是吃在廣州。除了增加雞鴨魚肉以外,家家必須準備炸油角。這是一種餃子,裏麵有花生,芝麻等,是甜的,包好後油炸。家裏會有一個果盤,裏麵有果脯蜜餞,花生,紅瓜子,再加上油角。有客人來的時候,這個果盤就被拿出來招待客人。當然,看電視的時候,家人也吃上幾口。備份是必須的,需要隨時補充。記得做的油角還要作為禮物送人。有的都經過很多手,自己做的油角最後回到自己也是有可能的。

水仙花也是必要的。我們工作忙,也不知怎麽種,都是別人給的,或到花市去買。記得福建的水仙花特別出名。後來,我上班的單位過節還送花。負責送花的老太太跟領導有摩擦,一肚子怨氣。本來十元一盆的茶花,幹脆就送給我了。我也趁機腐敗一下,家裏的陽台都是茶花,各種顏色的,有紅,有白,而且是冬天開花,特別漂亮。除了茶花,還有綠色美觀的龜背竹,放在客廳裏特別不一樣。我還養鳥。有一對虎皮鸚鵡,它們不學舌,整天嘰嘰喳喳的,不知再說什麽,大概在罵我,反正我也聽不懂。你把手指伸進它們的籠子裏,它們會馬上過來咬你,當然不是鬥雞那樣的撕咬,倒像是嬰兒在磨牙。另一隻是畫眉,人家不要送的。開始還以為會唱歌,結果來家後好吃好喝,每天還需要洗澡,結果啥聲都沒有。難道真是個啞巴?花鳥市場離家不遠,就在流花湖公園外麵。購買鳥食順便問了一下,結果人家說你的畫眉是個母鳥,隻有公鳥才會唱歌,是為了吸引母鳥來交配,跟孔雀開屏差不多。我回家真想把籠子打開,讓它投奔自由,這不更好?這個地方,公鳥來不來,母鳥出不去,似乎有點殘忍。放它出去,擔心被人打鳥。典型的莎翁的死結問題。不過家有花,有植物,有鳥,跟一幅動態的中國畫似的,感覺很好。

除了水仙花,還必須去花市購買金桔,桃花,還有很多應時花卉等。桃花枝幹買回家後插入水裏,這樣還能開花,而且幾個星期不謝。春節前夕逛花市是必須的。那時的天氣總是涼颼颼的,陰天,毛毛雨,跟冬季的舊金山,西雅圖差不多。在單位,沒人專心工作,大家都在談論如何過節。

春節不外乎是什麽雞鴨魚肉。過去的傳統是,年初二女兒是要回家拜訪父母,父母不在也要回去。我們是回到祖屋聚餐,人口多的會是非常熱鬧,有好幾十人之多。祖屋是公私合營之後留下的,相當於美國的連棟屋。上下有三層。不少家庭是最下麵的一層或者其它部分讓房管局拿去出租給陌生人。幾十年過後,大家也磨合成自家人了。直到改革開放後若幹年才落實政策,把連棟屋徹底還給屋主。女兒們當然是聚餐做飯的主力。後來,兒女親戚都出國了,初二後的聚餐就成為曆史了。我當時跟一幫表弟表妹們到屋頂天台上放鞭炮,時不時能看到飛機在盤旋降落。北邊不遠就是老白雲機場。廣州的西邊是條航線,東邊是黨政機關的所在地,不好打攪,更重要的是還有白雲山擋住,飛機不易降落。

春節之後,去文昌路的老廣州酒家聚餐是必須的,需要提前預定。我記得,魚,豬手是肯定有的兩道菜。魚代表年年有餘,豬手是發財就手。發財用發菜代替。解放後,所有的高檔酒樓都沒落了。婚嫁喜慶在過去解放前都是需要擺酒席慶祝的。城市跟鄉下不一樣,家裏普遍都小,隻有到酒樓去辦。解放後不許搞,即使不沒收你,你也無生意可做。公私合營後也隻能做些大眾菜。

那個時候電視的普利率比較低,有錢也買不到,談不上春晚了。我家的第一台電視,收錄機是親戚在香港買的。當時放在河南的親戚家。我們用自行車去拉,中間遇到了人民橋,還記得花了牛勁才推上去。回到家裏,身上都是汗水,現在絕對不會這樣做了。鄰居那時都沒有電視,家裏的電視其實就是大家的電視。可惜看不到香港電視。據說給政府幹擾了。隻有到周邊的縣才能看到,可能政府認為縣裏的老百姓更窮,買不起電視。我在增城實習的時候,能看到香港電視,有電視的還不少,因為相當一部分有海外關係。

有收錄機就有港式音樂。大街小巷都是港式音樂,讓人感覺是滿滿的。 在北美的這些年來,一直感受不到當年國內過節的氣氛,終於前不久發現了,少了港式音樂。比如收錄機開始的時候,流行的是阿波羅樂神之聲,

盡管是古典音樂,但是大量使用電子琴,高質量的演奏,的確能讓人耳目一新。對整天聽樣板戲,革命歌曲的國人,這些音樂屬於靡靡之音,但聽起來似乎更加舒服,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翻版音樂磁帶是上班的一個內容。街上販賣走私磁帶的,什麽TDK,Sony,Sharp,到現在都還記得。

改革開放,讓人體驗到了國外的發展,給國人帶來了希望,奮鬥的目標。不多久,我也借著這個浪潮,加入到了出國人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