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印是怎樣成為老中的死敵?
文章來源: GoBucks!2019-10-02 14:03:08

有多種原因。其中有曆史原因,也有個人的體驗。個人認為,後者居多。

中印解放後曾經是熱戀中的一對朋友,所謂不結盟運動的倡導和參與者。印度剛從英殖民地當中獲得獨立,中國也剛把外國勢力趕出中國,兩者都有相同之處,需要抱團取暖。但後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而且中印雙方都想做第三世界的領袖,就徹底鬧翻了。不久中印在邊界發生了摩擦,最後導致了區域戰爭。這次戰爭跟英國人定下的所謂麥克馬洪線(邊界線)有關,中方不承認這個劃分。此仗的結果是中國大勝,占領了不少印度領土,但很快又撤軍,把土地還給印度,因此留下許多後患。印度人咽不下這口氣,加上中國在大力幫助它的死敵巴基斯坦,讓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器,兩國能夠共同對付印度。無奈,印度自己太窮,一盤散沙。民主的框架注定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辯論,爭吵不休,推遲行動。有國人讚揚印度人嘴巴厲害,喜歡辯論,但嘴巴子再厲害也需要動手才能改變,也是一個弱點。這樣的製度短時間內無法跟集中國力的中國在軍事上進行競賽。本人認為,這些糾紛主要在政府之間。我接觸過不少印度人,他們都非常客氣友好,沒有感到因此失敗而產生敵意。跟台灣人類似,沒人因為國民黨失去大陸而拒絕跟大陸人打交道。

個人的體驗是複雜的。階層姓氏問題從來就沒有在接觸當中體現過。美國是個不講究皇親國戚的國家。有什麽證據證實高姓氏的印度人在美國管理低姓氏的還有其他種族?穀歌高管在印度的家庭背景也隻是一般普通的中產而已。本人認為,他們喜歡拉幫結派,還是建立在落後的家庭親戚為主的小作坊生意。這在中國也非常普及,比如地產大戶碧桂園,香港的李嘉誠等等。這裏麵信任的比重更大,而不是家庭親戚有什麽過人的管理水平,往往是法製疏鬆的結果。這樣的風險是,家族企業往往會由於管理不當而倒閉。現代化的上市公司基本有專業管理人員來打理。有嚴格的規章製度,經紀人想亂來非常難。業績不好就被炒掉,因為股民不答應。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法製體係。

雇主喜歡雇用跟自己類似的是很普通的,這是事實。我的觀察是,老印的家族傳統很深入。我讀研時的一位印度教授就喜歡招印度學生,用人很狠。一個助研的位置分成幾份,可以同時雇用幾個研究生。一般印度學生都能在印度拿到貸款來美留學,家裏有錢不算多數。這位教授還不是最缺德的。他起碼在找工作方麵能幫自己的學生,親自打電話推薦。那時的老中沒幾個有錢的,大陸也沒有貸款業務。有的靠助學金,自費的靠打工,靠親戚借錢。一位清華的同學也在他的手下幹過,也沒聽到什麽抱怨,也許他比較聰明。畢業後也很快找到工作。亞裔教授普遍都比本國人努力,這是事實,導致學生也得加倍努力。喜歡印度學生恐怕是因為文化接近,隔閡較小,有點事情,比如你是我說的,隻有自己人才能說得出口。工作上也一樣。老中喜歡雇傭老中也是事實。據說矽穀有的公司是用普通話來開小組會議的,畢竟都是中國人,說英文比較別扭,交流不如用中文。

業內的一位老印是位名人,業內的什麽獎都拿過。他是印度一個小村子出來的。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一位來開會的美國名教授,來到美國留學,做了他的學生。此人對自己身邊的主要人員待遇非常好,高工資,從而可以穩住他們,專心為他賣命。他自己的工資也是業內人士的好幾倍。他的非盈利公司都是自己的親戚包括太太兒女等等。這些事情被抖露出去之後,業內嘩然,紛紛跟他劃清界限。雖然他是鑽了空子,沒有犯法,但從此沒人願意給他項目,因為影響太壞。他對博士後非常刻薄,工資低,要求高,沒人說他的好話,但這些人不重要,選院士評職稱都沒份投票。其中有部分是老中。可見個人經曆是很重要的。

回到題目的問題。我認為老印並沒有把老子當死敵看待,隻不過是生存的需要。美國是全世界種族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南北內戰以外,居然還沒有大亂過。華人完全沒有理由跟老印過不去。從團隊關係來看,老印跟老中一樣,喜歡雇用自己信得過的本族人,其目的是為了交差,完成任務。隻有這樣自己也才能混下去或者積累往上爬的資曆。我不認為老印有義務給所有的老印在美國找工作,安家立業。老中也沒有這個思維。過去山東人闖關東,先是一個或幾個去闖闖路子,有門了才動員自己村子的人前往。做餐館的福建人也許。有知識文化的不會。老印欺下瞞上,狗眼朝天,對他們自己和老中都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非認為老中是敵人。美國之所以還算公平就是因為它是個法治社會,不像印度中國那樣。把老印簡單地當成敵人恐怕沒有什麽出路。你要不願意就離他們,否則再想想辦法,看看能否進行雙贏合作。當然您如果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不妨說來聽聽,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