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在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尋找羅馬第一軍團後裔(組圖)
文章來源: 豬鋼鬃2008-10-31 11:34:46


甘肅小村現古羅馬軍團後裔 村民似歐洲人(圖)

村民蔡均年(音譯)有綠色的眼睛和泛紅的皮膚

羅馬軍團移動的路線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科學家們認為,中國甘肅省境內驪靬村居民很可能是“古羅馬失落軍團”的後裔。科學家將對他們進行進一步DNA檢測。

  科學家已采集了93名村民的血樣,並試圖解釋該村居民為什麽具有西方人的麵部特征:綠色眼睛、大鼻子和淺色的頭發。當地村民宋國榮(音)表示:“我完全相信我們是羅馬人的後裔。這裏的居民都有不同尋常的特征,此外曆史記錄證明這裏很久以前就已經住人了。

  這一事件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目前,該村莊已建起了羅馬式的石柱,村民盼望以此促進這一貧困地區的旅遊業。

  該村莊與古羅馬軍的聯係是上世紀50年代牛津大學霍梅爾-達布斯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認為,該村莊是由古羅馬士兵建立起來的,這些士兵於公元前36年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被俘。而且,這些古羅馬士兵本應屬於古羅馬名將克拉蘇率領的一支失蹤的古羅馬部隊。

  公元前53年,克拉蘇被目前位於伊朗境內的帕提亞人擊敗,自己也被斬首,從此古羅馬帝國停止東進。據記載,當時有145名羅馬士兵被俘虜並滯留在亞洲。梅爾-達布斯教授認為,這些士兵後來可能成為雇傭兵參加與漢朝的戰爭,並在17年後被俘虜。

  此外,中國古代文獻也有記載,稱這些士兵采用一種“魚鱗陣”,專家認為這就是古羅馬軍隊常用的方形陣列。這種陣型使用大盾牌防護士兵的兩側和上方。

    甘肅永昌的古羅馬軍團後裔疑似者

  神秘失蹤2000年的古羅馬軍團在中國被發現,緣於一個叫做驪靬的地方。根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驪”是一個帶有軍事色彩的詞語,指的就是“羅馬軍團”的意思,也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於是眾多曆史學家紛紛推測,驪靬城正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俘之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專家竟然在驪靬城舊址周圍,找到了許多具有明顯歐洲人體貌特征的居民。

  記者隨同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調查組前往驪靬城所在地———甘肅省永昌縣者來寨。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謝博士告訴記者,他們已從者來寨的誌願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樣本,準備通過DNA技術和體質人類學測量,對驪靬人群進行群體遺傳學研究,將有助於解開史學界長期的爭論。

  者來寨村坐落在河西走廊東端,是個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在村頭巷尾,隨處可見有別於普通中國人外貌特征者,他們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這讓曆史學家甚至村民自己都感到大惑不解。

  與調查組同行的宋國榮就是該村村民之一。他身高185厘米,鼻子高挺,紅色的卷發和輪廓鮮明的容貌,看上去不像是傳統的中國人。“我相信羅馬人曾在數世紀前到過中國,我們應該就是這些古代訪客的後裔。”宋國榮告訴記者,者來寨共有300多人,其中有歐洲相貌特征的100多人。多年來,宋國榮一直在收集剪報,尋找證據。

  64歲的孫樹銀儼然就是一個“老外”。老人說,他一直定居在此處,全家祖孫七口,唯有兒子孫小雲與他有些相似,小孫子頭發則呈烏黑,全家人對此一直無法解釋。

  當天下午,調查組在與驪城相距3公裏處的杏樹莊、河灘村、焦家莊等村寨,也見到十幾名具有歐洲民族特征的居民。

 

  村民至今保留古羅馬人鬥牛遺風

  根據曆史學者的研究,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後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後由西漢政府安置在驪靬城定居了下來。

  如今,他們的後裔在這裏還保留著不少古羅馬的習俗。記者發現,當地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並且,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

村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放牧時,村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鬥,而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不過記者注意到,這些被別人稱為“黃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隻因為怕被別人議論。即使他們中有人出外,也一定會把頭發染成黑色。

  驪靬遺址屬古羅馬“重木城”

  在村中央,記者還見到了已是斷壁殘垣的驪靬古城遺址,隻剩下一段近10米長、1米來高呈S形的土城牆。南牆正中的一闕口,應為城門。這段土牆,被許多專家認為就是當年驪靬古城的城牆遺跡,成為曆史學家向世人證明“古羅馬失蹤軍團最終定居中國”最有力的實證之一。

  致力於驪靬研究的原永昌縣委書記賈笑天告訴記者,從地理上看,古城峙守祁連入口,背依大山,進可攻,退可守。西漢政府擇此作為羅馬軍隊戰俘的生活和駐防之地,確經過一定的考察。

  在已所剩無幾的古城牆遺址上尚殘留著模糊的椽木印痕,這讓曆史學家興奮不已,它說明驪古城是“重木城”,而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禦方式,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古羅馬軍團在中國史據轟動歐洲

  賈笑天還告訴記者,在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曾挖出一根丈餘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杆,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兩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兵軍帽上的頂蓋。

  不過,據記者了解,考古學家迄今未對這個古城遺址進行過任何科學發掘,因為他們估計,要完成這項發掘至少要花20年的時間。

  賈笑天告訴記者,最早發現羅馬軍團在中國的是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1955年,德效騫第一個披露羅馬古城存在於大約公元前36年的中國漢朝。

  但直到近些年,他的研究才逐漸被引起重視。賈笑天說,提到驪的研究不能不提及西北民族學院曆史係教授關意權,關教授幾年前已過世,但他的研究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奠定了基礎。

  關意權在閱讀中國史籍《漢書·陳湯傳》時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於郅支城(前蘇聯的江布爾城)……征戰途中,西漢將士注意到單於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傭軍,他們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土城外設置“重木城”。而這種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所獨有的作戰手段。

  當年陳湯等人看到的這支奇特的隊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的殘部?之後,關教授從史書上查到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斬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餘人。甘延壽、陳湯等將這些戰俘帶回中國。而與此同時,西漢河西地區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名為“驪”的縣,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這兩大事件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關聯。

  通過研究史籍,關教授還注意到《後漢書》的一條記載:“漢初設驪縣,取國名為縣。”“驪”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既然是“取國名為縣”,那麽,這個新出現的縣肯定是為了安置羅馬人而設置的。

  這一係列發現在歐洲引起了巨大反響。《歐洲時報》連載賈笑天所著的《一支羅馬軍團在中國》,更引得無數羅馬人後裔自發來中國尋找祖先的足跡。

  多名學者認為目前史實依據不足

  當諸多學者為銷聲匿跡的羅馬第一軍團在中國被找到而興奮之時,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疑問。蘭州大學教授劉光華稱,“驪”來源於埃及的城市名———亞曆山大(Alexandria)的第二和第三個音節,“驪”曾被中國人用來稱呼羅馬帝國。而亞曆山大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羅馬占領,在此之後,驪才會被用來指代羅馬帝國。因此,驪的建立遠早於假定的羅馬人落戶於此的時間。

  另外,對於永昌縣發現的歐洲特征的居民這一奇怪現象,劉光華指出,永昌位於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上,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和人群遷移及混雜的過程相當複雜,況且兩漢時期已證明羅馬人到達過洛陽。

  與此同時,包括複旦大學曆史係教授葛劍雄,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楊共樂在內的多名學者也認為,古羅馬軍團在中國的史實依據不足。

  但讚成者堅信他們的研究已無限逼近曆史真相。賈笑天告訴記者,幾年前已有一個叫羅英的“驪”人到北京中科院遺傳所作了DNA鑒定,結果證明他有歐洲血統。

  對於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此次所做的大規模DNA鑒定,賈笑天更是充滿了期待,因為隨著DNA分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域確定的遺傳標記,屆時,最後的羅馬軍團落腳中國是曆史事實還是童話般的推測,或許會有最後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