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與台北 -- 兩岸大不同(上)
文章來源: 成長2011-06-25 14:47:44


最近聯合報刊登了郭采君寫的『張望兩岸/在上海,在台北』,俺也是一個常常出入兩岸的人,雖然上海不是俺常去的地方,但文章中列舉的上海例子俺在別的大陸一線都市也大都遇見過。

海峽兩岸雖乃同語同宗,但因政治因素而使得雙方相阻了好幾十年。
歲月隨著社會的製度和教育的不同而導致雙方在生活習慣和接人待物的語言用詞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差別。

最近兩岸隨著台灣開放對大陸人士來台的自由行,而會使民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加的頻繁和廣泛。
但兩岸間的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活在上海的台灣人,或許從她的眼光中我們能濾出兩岸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點,當然她所列舉的是她自己的看法,但卻不失作為遊客對兩岸認識的一個參考。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因學習,工作,休閑而穿梭在兩岸三地,多一份認識,多一份了解就能使我們如魚得水在任何地方都優遊自在。


 張望兩岸/在上海,在台北 (上) 
        
             (聯合報/郭采君)

 

這次跨年回去台北一趟,出了機場我就打電話給媽媽跟她說我出來啦,現在在「打D」。
上了車,我跟「師傅」說麻煩前麵「右拐」,下車我還差點等「師傅」打「發票」。

去了餐廳,叫人家「服務員」,短短幾天下來發現,我一輩子在上海的時間,比我在台北的時間還久了!很多朋友問我在上海住了六年,還有什麽地方跟台北不一樣的?回上海後越想越多,還是寫下來跟我的朋友分享吧。

沒有什麽順序的寫,也並不代表全大陸或全台灣人的說話方式、舉動或生活方式,隻是我在這裏工作的這六年所經曆到的。

如果在電梯裏

在上海,當我剛入大樓時候,如果有人在電梯裏麵,他們通常不會等你,不會幫你按著門。如果你跑得夠快,被門夾完進入電梯,他們不會有任何反應。他們習慣進入電梯後,要不然就是麵貼著電梯按鈕,或者貼著門。大家會假裝沒有對方的存在,不會問候,目光不會跟你的碰上,不過有時候會大膽的盯著你上下看。

在台北,如果有人看到你要進電梯了,通常會幫你按著門,當你進入電梯常常還會點個頭或說早安之類的問候語,尤其是鄰居的話。當你手中拿東西,會問你要去幾樓,幫你按按鈕,而且大家習慣進電梯之後站靠裏麵的地方,不是貼在門前麵。台北人比較喜歡講話,常常會在短短幾秒鍾裏就八卦很多事情。

在上海,如果你對任何人有什麽請求,你可以直接問。譬如,你要問一個東西,可以直接說∶「這多少錢?」如果你擋到人家,他們會用手臂推推你把你推開或者撞開,有時候會說「讓讓」。
下雨天的時候,當你走在一個比較窄的人行道時,他們喜歡把傘舉在麵前,這樣如果對麵有人走來,就會像兩頭鬥牛一樣,看誰把誰的傘鬥走,誰就能直走。

在台北,你說什麽東西之前都要加個「請問一下」或者「不好意思」。如果你擋了人家的路,他們會說「借過」,通常身體不會與你接觸。
如果下雨天有人朝你的方向走過來,兩個人的傘會往外歪一點,雨傘或身體都不會碰撞。

在上海,大家會把整個電扶梯站滿。有一次我趕時間,有三位阿姨站在電扶梯上,我咚咚咚跑到她們後麵說∶「不好意思,借過一下好嗎?」那位站在左邊的阿姨慢慢的轉過來瞪了我一眼說∶「這不是就快到了嗎?」就站在原地不動了。她的意思是,要我等一等,她們就快到底了。如果經過你問之後她們願意讓的話,站在左邊的人會往左邊略靠,讓你從兩個人中間過去。

在台北,電扶梯的右邊都站著人,左邊要不然是空的,要不然就是有人在走,沒有人會停留站在電扶梯的左邊。如果兩個人要聊天,平行的站在一起,而後麵有人走上來,那麽站在左邊的人會自動讓到右邊的人後麵,讓人過。

吃東西的時候

在上海,大家吃飯的時候,可以嘴巴張開嚼食物,發出吱吱吱吃飯的聲音也沒關係。如果你有東西要吐出來,如魚骨頭或者渣渣,可以直接吐在桌上。當嘴巴有菜飯的時候,大家不會介意你講話或者開口笑,你要不要掩蓋隨便你,女生也是。

在台北,吃東西時大部分的時候嘴巴是閉著的,不會發出任何聲音,也不會滿嘴飯菜講話。如果有東西需要從嘴巴移除,有些人是用筷子把東西接到盤子的旁側但不是桌麵上,或者吐到餐巾紙裏。吐水果子的時候,有些人會把手握成一個拳頭,跟嘴巴接在一起,把東西吐到拳頭裏麵之後(這樣就看不到你吐的過程),再把東西放到餐巾紙裏。
不管用什麽方式,吐出來的東西不會在半空,也就是說,它會從嘴巴直接到筷子、手或餐巾紙上麵。

在上海,有些人打噴嚏時會用手遮起嘴巴,但跟台北比的話,上海還是比較多不遮嘴巴的人。我在地鐵裏、餐廳裏、辦公室裏,均被人家的鼻涕直接噴到過。

在上海,牛肉麵裏會有一兩塊小小的牛肉,有時甚至就幾片小小的肉片或一點肉絲。

在台北,牛肉麵裏是大塊大塊的牛肉,還有大塊的胡蘿卜等其他食材。

在上海,餐廳裏的啤酒是室溫的,如果你要冰的,必須特別要求,而且有時候就隻有溫的,要求也沒用。

在台北還有國外,啤酒永遠是喝冰的!

如果你問路

在上海,人家在路上、商場裏、店裏,常常會碰到你、撞到你,但是很少說話。

在台北,大家離對方的距離比較寬,就算人很多也不大會碰到你。如果碰到的話,會說個「不好意思」或者「對不起」之類的話。

在上海,路名會很清楚的標出中文還有中文拚音,並寫上東南西北,還有往這個方向的門號是多少到多少。

在台北,路標比較沒有那麽清楚。

在上海,當你不知道怎麽去某個地方問路時,回答大多是「往那兒」然後大概的指一個方向。經常,你問的人如果是賣票員或者坐在桌子或台子後麵的工作人員,他們不會抬頭看你。

在台北,回答你的人會跟你講怎麽到達的細節,譬如∶「往左邊走,到下個街口,看到XX便利商店之後左轉,然後向前走幾公尺┅┅」我有一次在台北迷路,路上沒人所以我走進一家腳底按摩店問路,兩個按摩師都很積極的回答,門口算錢的女孩甚至起身從她的座位後麵繞出來,拉著我的手腕到店外麵跟我說怎麽走,結果送我送到了街口。他們讓我好感動,淚都差點飆出來了!

在廁所裏

在上海,人比較多的地方的公廁裏,大家會在每一間廁所前排一個隊。也就是說,如果有五間廁所,可能會有五個隊在排。如果你排的那一間剛好有人在辦「大事」,那你就倒楣啦!

在台北的公廁,不管有幾間,大家都會排成一個隊,這樣就真正的先到的先上。

在上海,我有很多次遇到人家在公共場所上廁所門不關。最近的一次是在浦東機場,進去了洗手間嚇我一跳,三個女的上廁所沒關門,我差點進去,而且其中兩個是蹲在馬桶上麵的。

在台北,目前為止我還沒看過有人不關門上廁所,除非沒有門或閘壞掉了,不過也還沒有碰到過沒廁所門的問題。

在上海,我以前的公司廁所裏是沒有衛生紙的,在很多公共場合的廁所裏也都沒有衛生紙。上廁所之前,你得記得自己帶衛生紙進去。有些地方,會在外麵放衛生紙,所以你進stall之前要先拿好你的衛生紙,要拿夠呀不然就完蛋了!

在台北,所有的廁所裏一定有衛生紙!除非是剛好沒了,但不會一直不放。

開門的時候

在上海,進出公共場合的時候,前麵的人開門之後不會注意到後麵有沒有人,你緊接在人家背後也很少人會轉頭注意到,更別說幫你拉門了。

在台北,人們開門的時候會注意到後麵是不是有人,如果有的話通常會幫你拉門,不會讓門打在你臉上。

在上海,很多人吐痰。但上海已經很好了,到了別的城市,有人在室內也吐痰,如火車站買票的地方我看過人家吐痰到瓷磚地上,然後清潔工人就拿拖把把那個痰拉來──拉去。

在台北,我已經很久沒看過人家吐痰了。我記得小時候還看過,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