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讀禁書--雜談中國的性文化
文章來源: 占波2013-12-22 20:56:25

    中國文化是一種自我壓抑的文化,焦慮、疑惑、憂鬱、慕虛榮、不自信是這種文化的伴生症。中國人一輩子活得很累,很虛偽,總是活在別人眼光裏,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為,忽略壓抑自己的內心感受,活了一輩子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麽,自己來世一遭的意義在那裏。名聲、地位、財富成了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人為名利所累,忙忙碌碌臨到死,長長地一聲歎息。中國現有文化與西方文化南轅北轍,大相徑庭,就是與中國原始道義也相去甚遠。

 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是“民主和人權”,做為社會性的人,必須有賴群體才能生存,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決定群體走向的權利,也就是一人一票的選舉製度,在這個製度下的群體活動中,每一個個體都要約束自己,保證群體活動的可行性。做為群體活動之外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的絕對權利,隻要這種活動不傷及或觸犯他人的利益,也就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間”裏可以為所欲為。

 中國文化(不是封建文化)崇尚的是“天人合一”,“萬物相通”也就是師法自然,隨心隨性地去生活,快樂健康地去享受生命。“民如野鹿”,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理念比現在西方的人權自由更加開放。在人與自然兩者中,更注重的是人,古書《十問》中的名句;堯問舜:“天下孰為貴?” 舜曰:“生為貴”。 生也就是生命,世間萬物生命是第一位的。儒教的基礎理論是唯心的。孔子的一個觀點就是;“ 世間萬物之於我來說,全在於我自身的感知,我睜開眼看到了,這個世界就是存在的,我閉上眼睛,關上心房,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這句話看似無理,細細琢磨,卻是很有哲理和智慧的。世界之於每個個體來講,你不在了,這個世界對於你就是不存在了。明白這個道理,會對自己的行為舉止,人生道路的則取有很大幫助。人的行動和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全靠自身的認知來決定,世間本沒有對錯之分,你認為對了,行動起來就沒有心理障礙,你認為錯了,它就是錯了。犯罪心理學認為,隻有所謂的“罪犯”,而沒有真正的“罪犯”,“罪犯”的罪是別人給定的,是強加在“罪犯”頭上的。從“罪犯”的角度看問題,他行動的理由和動機都是正確的,包括殺人,這也是西方廢除死刑的一個理由。因為常人無法真正從“罪犯”的視角看這個世界,對你不能理解的東西,簡單地從肉體上消滅,是不人道的。現行的“殺人償命”刑法依據,是從維護社會秩序考慮的,沒有去深層次考慮成就“罪犯”的社會責任。

       講了一圈兒,有點兒繞遠了,講到天人合一, 講到生命最為貴重,,自然就會與“性”聯係起來,中國人管命叫做“性命”,這是一個並列詞組,也就是說“性”和“命”是同等重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性”的重視和開放程度。現代人過於虛偽,隻取其命的意思,對性的本意假裝看不見。古人講:“陰陽者,天地之道” ,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兩性為中心的,這種認識比弗洛伊德的理論早了幾千年。

          談到性,人們總覺著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其實一個人能坦坦然然地談“性”,說明心理很健康,心態也很恬淡,清新,不做作。現在到處都有賣的劣質毛片,相信很多人盡管嘴上對此十分的鄙夷,多少也都看過一兩眼。這類東西很多確實沒什麽知識,也沒有美感,看了讓人作嘔。好萊塢,花花公子製作的成人片,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在那些片子裏,你覺著那是人,不是牲口,有意境,有思想,有藝術,是一種享受。日本每到午夜,成人頻道會有一個性教育節目《女大學》,從生理到情趣,全方位的介紹性知識和性技巧。很多外國人都對中國的教育體係中沒有“家政”和“性”教育課程感到奇怪,很難理解中國人是怎樣過家庭生活的。所以,同為地球人,處在同一個時代,中國人的家庭生活,完全是“業餘”式的,由此可見,很多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根本談不上什麽質量,也屬於劣質毛片類的檔次。

         其實“性”是一件很平常,很自然的事。 食與性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一個人的食欲不好,吃不下飯,肯定身體有問題,一個人的性欲不強,不想做愛,那身體肯定也是有問題,兩者是完全一樣的。保持旺盛的食欲和性欲,也就是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黃帝內經》上講:“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無男則意動神勞,神勞則損壽”。

          保持食欲,可以在吃上變著花樣去做去選,中國人在“吃”上下的工夫,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個填飽肚子的基本欲望,搞出來“ 煎、炒、烹、炸、煮”,種種手法,擺個菜盤兒,要 “色、香、味、形、圖”, 凡此種種,五花八門,把簡簡單單的一個“吃” 發展成一種文化,一種及至的享受。保持性欲,應該也是如此,否則就是有悖於自然。中國古人在這方麵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高的一個境界,比起現在的西方文明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在昆明搞的一個“性文化展”,很多出土文物就是證明,《春宮圖二十四勢》,其繪畫水平和推介的各種姿勢都很有價值。不過辦展的人水平太低,宣揚的不是文化,僅僅是淫欲而已。

 

 其實成人讀物,也即“色情文學”,是文學讀本中很重要的一大類。 北京大學教授張竟生是《性史》一書的作者,被稱作“性學博士”。張竟生在《性史》卷首寫道:

 “天下第一樂事,莫過於雪夜閉門讀禁書。”,

 人同此心,隻不過有些人遮遮蓋蓋,偷偷去讀,有些人襟懷坦蕩,大大方方去看。孔子曰:“食色性也”, 毫不掩飾地將“色”歸於人的本性。在遠古時代,人們確實把性和吃飯看得一樣平常。《呂氏春秋》對進宮前嫪毐街頭顯能的描述就是最好的說明。

 一般人都以為佛教是講“禁欲”,不近女色的,可是佛像中卻有“歡喜佛”,講的是男女雙修,也能修成正果。印度廟宇中最著名的就是卡修拉霍的《性廟》了,上麵雕刻有上千種做愛的場景。

 隻是中國到了封建社會,婦女地位急劇下降,完全淪為男性的附屬玩物,在精神上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在肉體上讓女人裹小腳,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為守寡殉夫的女人立貞潔牌坊,完全不把女人當人看。

 講究完美是人的天性。追求探討美好的性過程和琢磨研究如何把飯菜做得好吃是一樣的道理。兩者都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追求。

 《金瓶梅》號稱天下第一淫書,屢屢遭禁,可是手抄本兒卻從來就沒有斷過。毛澤東不止一遍地看過《金瓶梅》,對該書讚許有加,稱其為“ 紅樓夢的祖宗”,建議黨的高級幹部和專業研究人員好好看一看。為此中宣部,中組部召集出版社專門刊印了一些。我看過幾遍正宗原版的《金瓶梅》,並不覺著有什麽,也沒有因此去扒看女廁所,人們常把西門慶看作淫蕩的代表人物。而看完《金瓶梅》,掩卷之時,你會覺著西門慶是個很重情重義的真丈夫,李瓶兒既非寵妾,又非正室,李瓶兒從病到死,西門慶的關切悲慟之情,讓人不忍。及到死後多日,西門慶仍在夢中與之相會,驚醒之後的悵然若失有詩寫到: 

玉宇微茫霜滿襟,

疏窗淡月夢魂驚。

淒涼睡到無聊處,

恨殺寒雞不肯鳴。

 如果西門慶僅是一個無心無肺的淫棍,何嚐會有這份淒涼。

 

    家庭是現階段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私有製的一種伴生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私有製的最終消亡,家庭也會最終消亡。這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的論斷,也是反對共產主義的人說“ 共產黨,共產共妻”的來源。

         婚姻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契約,既然是契約,它就有一定的約束性,既然有約束性,它就是特定時期,不得不為的一種無奈,既然是無奈,它就是反人性的,是必然要加以消滅的。所以很多人把婚姻比作“圍城”。 人的本性不分男女,內心裏都是不安分的,越是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越是如此,孫中山,毛澤東,劉少奇,蔣經國,宋慶齡,蔣壁薇……, 這些人可以說都是飽讀詩書的大家,如何做人為人,不能說不知道,可是在男女私情上都不是循規蹈矩之人,這從某個側麵也驗證了人的本性。人隻有一次生命曆程,這是自然法則,誰也無法超越和改變,就是幾萬年後也是如此,有獨立思想的人,是從自己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命價值,思想匱乏的人是從所處時代的環境來審視自己。 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到今天,衡量人的規範一直是在變化的,就是中國的改革前後,人的觀念變化也是完全不同的,同為人類,地球上不同的地域,人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也是相差甚遠。 所以什麽是對,什麽是錯,隻是一個自身認識問題。馬克思指出:“人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發展過程” 人的思想觀念也是這樣一個從必然到自由的發展過程。能夠讓自己超前享受到下個世紀的生活,為什麽非要戴著上個世紀枷鎖自己折磨自己呢?

         當然,人不能生活在空氣中,身在當世,就要遵循當世的基本法則,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責任感的生物,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是本分,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家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必須為此做出犧牲,對此之外的東西,同樣要給予尊重,生命是上蒼的恩典,讓它發出最大的光與熱,這也是神聖的天職。

 我說上麵這些話,並不表示對家庭,家人不尊重,隻是從人的本性來闡述探討問題。車爾尼雪夫的《怎麽辦》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雖然成書在兩個多世紀前,對現在的人們仍然會有很多啟迪。僅舉書中的兩個觀點為例;

         車爾尼雪夫認為,美滿的婚姻應該是一次以上的那次婚姻,因為在第一次婚姻中,你不知道婚姻是什麽,婚姻會帶給你什麽,也不知道在婚姻中你自己應該怎樣做。在你真正明白了婚姻的實質內涵,選取再一次婚姻時,你會清醒地知道,從婚姻中你想獲取的是什麽,在婚姻中你能給於的是什麽。

        車爾尼雪夫看到,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由衷地去羨慕那些“成功人士”,頂膜禮拜那些扭轉乾坤的“偉人”們,被那些舍棄自己甘願奉獻,甚至犧牲的人物所感動。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機遇”,卻從來不去想自己也能,永遠邁不出自己的第一步,其實認準方向,堅定地走下去,這個過程本身就十分快樂了,也無暇去羨慕他人,有的隻是學習與交流。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相互平等的,隻是所在的位置和從事的工種不同而已,所謂的偉人們,隻是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選取了自己喜好的工作而已。要學會和習慣“平視”,這樣你才能自信和不自卑,不是偉人們有多高大,是你自己站的太低,有時甚至是自己站在坑裏仰視別人。學會“平視” 是自我尊重的基本。

         人的一切行動,隻要不是強迫的,他在從事這件事的過程中,心裏麵就會是快樂的,反之就是痛苦的。那些犧牲自己感動別人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想這樣做,他要這樣做,他也是為了自己的所思而為。在別人看來難以忍受的痛苦,磨難或犧牲,當事人自己的心中卻是一種快樂。《怎麽辦》 讀時要有耐心,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