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後在後麵吃麵條”談起。。。。。。
文章來源: 北奧2009-05-17 21:20:42


這是一個筆畫最多的繁體字,需要五十多筆才能寫完!

從“皇後在後麵吃麵條”談起 

看了這個題目您一定會問,這是要說點什麽呀?我既不是故作玄虛,更不是嘩眾取寵,不是講曆史故事,也不講寓言傳記,而是要談談在“計算機操作上把簡化字變成繁體字”時遇到的問題和體會。 

您先看看這幾個字:簡體字:皇後在後麵吃麵條這僅僅是一篇文章的題目,卻包含了簡體字和繁體字的重大分歧。您看:這個句子裏的兩個“後”字和兩個“麵”字是一模一樣。 

您再看把他們變成繁體字後:變繁體:皇後在後麵吃麵條。- 皇後的後和麵的後字不一樣,麵的麵字麵條一樣了。可別小瞧這一點,就這點不同,可就把計算機給難壞啦!很多的計算機不知道什麽時候用什麽“字”。 

我們這個年代出生的人絕大多數是學的簡化字,但是也認識繁體字。平時讀書寫字都是簡體字,可是遇到個大事情,大場麵,需要寫個橫幅或是對聯什麽的,卻講究用繁體字,特別是用毛筆寫字的時候,繁體字不僅美觀好看,更透著有意境有學問不是。 

我也知道在學術界上,這簡體字和繁體字之爭是從簡體字問世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各抒己見,互不相讓。有了台灣和大陸的分庭抗禮之後,這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更是被蒙上了一層政治陰影,倒是讓我們這些個學子無所適從了。 

以前不寫字的時候,從來不關心什麽簡體字或是繁體字的事情。去年我加入了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今年又負責編寫《洛城作家》年刊,好像一下子真的變成了一個“文人”。協會依照以往的慣例,要求我們的雜誌使用繁體字,可問題是所有稿子的來源幾乎清一色地是簡體字,我異想天開地推想,衛星都上天了,人都可以複製了,這把簡體字變成繁體字還不容易?就一口答應了。 

誰料想,在整個編輯過程當中,確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用了200個小時的編輯工作時間,幾乎有150個小時都花在改正計算機把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後所發生的錯誤上了! 

先看這兩個例子:從簡體字變成繁體字後,相同的字有不同的變法,有時會發生錯誤。

簡體字:皇條。-  兩個“後”字和兩個“麵”字一模一樣
變繁體:條。- 兩個“後”字和兩個“麵”字就不一樣 

簡體字:頭發發生了變化。-  兩個發字一樣。
變繁體:頭髮發生了變化- 兩個發字不一樣。 

簡體字:你見過色的花嗎?

變繁體:你見過色的花嗎? 簡變繁體會發生錯誤。 

再看這幾個例子:從簡到繁,計算機往往不知道繁體字和簡體字是相同的字,反而給變錯了:

簡體字:老於是說,- 兩個於字一樣。
變繁體:老於是說- 計算機不會自動識別,姓於的於就是繁體字

簡體字:永澤是說道,
變繁體:永澤是說道- 計算機不能自動識別,姓餘的餘就是繁體字

簡體字:這到那不過隻是兩路。- 裏子都一樣
變繁體:到那不過隻是兩路。 - 計算機不會識別兩個裏字不一樣

簡體字:幹淨眼淚,-  兩個幹字一樣。

變繁體淨(乾淨)眼淚, - 兩個幹字不一樣,簡體變繁體會發生錯誤

簡體字:一個鋒就上去了。兩個衝字一樣。

變繁體:一個鋒就沖(衝)去了。現在衝字不一樣了,簡變繁體會發生錯誤

簡體字:人地說,他就是個跳梁小醜”。
變繁體:人雲(雲(),他就是個“跳樑小醜(”。其實雲和醜都是繁體字。

簡體字:裏的稻豐收了。
變繁體:溪(穀)裏的稻豐收了。同上

凡此種種,同類的錯誤舉不勝舉。也就是說,在目前市麵上所流行使用的各種“中文簡繁字體互換”的軟件當中,還沒有哪一種攻破了這個難題,可以自動識別同音的字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寫法。

現在再一次回到我們文章的題目上來:“皇後在後麵吃麵條”。是繼續花大量的時間逐一改正計算機把簡體字變成繁體字後所出現的各種錯誤(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劃不來的),還是等待什麽人“開發或是研發出能夠解決這個難題”的軟件(一定很難,否則不可能到現在還做不到),還是幹脆放棄“把簡體字變成繁體字”的流程,單一使用簡體字,成了我們雜誌需要考慮的一大命題。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也有人說:不生孩子不知道什麽叫肚子痛。),您要是和我從前一樣,單憑想當然信口開河,沒幹過同樣的事情,就別說了。如果哪位也當過編輯,編過雜誌,遇到過同樣的問題,老北則虛心求教,願意洗耳恭聽,讓“皇後在後麵吃麵條”的時候,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