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往事 - 沸騰的洛杉磯長海灘體育館(17)
文章來源: 北奧2008-07-02 22:00:09


(中國女排姑娘們站在最高領獎台上向觀眾致意, 汗水終於換來了勝利. )

第五章:       女排發威創奇跡洛杉磯奧運勇奪桂冠                      

沸騰的洛杉磯長海灘體育館(17)

早在19829月,當中國女排贏得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取得“二連冠”之後,當時的女排主教練袁偉民就曾感慨地說道:我們雖然拿到了兩個世界冠軍,可是我認為還不夠,因為在世界排壇上最高的榮譽是“三連冠”。以前蘇聯女排和日本女排都曾先後拿到過這個稱號,因此中國女排全體隊員要臥薪嚐膽,下定決心,多流幾身汗,再掉幾斤肉,力爭拿下洛杉磯奧運會的冠軍,實現我們自己的“三連冠”。 

就為了這句誓言和這個承諾, 女排姑娘們關起門來苦練了整整兩個年頭,

就為了這個冠軍和這個榮譽, 女排姑娘們不知道流下了多少汗水和淚水.

奧運會開始後, 中國女排一路過關斬將, 有驚無險, 終於打進了決賽. 198487日,舉世矚目的奧運女排冠軍之爭在中美之間展開了。比賽一開始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第一局就打得僵持不下,難解難分,兩個隊不斷地交換著發球權。最後中國隊利用一傳到位,二傳配合,加上最後有力的一擊,以1614勝了關鍵的第一局。 

當比賽打到關鍵的十三平的時候,洛杉磯華人協會的副會長,美國休斯國防工程公司的高級機械工程師梁漢宗先生已經緊張的支持不住了。您聽聽這名字,漢宗,顧名思義,就是漢人宗室後裔的意思,他的那顆中國心就不用說了。在科學領域是個先驅,在華僑事務中更是當然不讓的梁先生,坐在場邊,用雙手緊緊地捂住了雙眼,他看不下去了。作為一個老華僑,他太希望中國打贏這一局了,哪怕是隻有一局的勝利對於一個心向祖國的老華僑來說是多麽的重要啊。他怕中國隊拿不下這一局,他怕中國隊員在這關鍵時刻頂不住。梁先生踉踉蹌蹌地跑進了洗手間,後來他告訴我說,洗手間裏的中國人可是不少,都是和他一樣為中國隊擔心的老華僑。廁所裏麵也安裝了電視,不看銀幕照樣可以聽到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的喊叫聲,梁先生的心跳在雙方打成十四平的時候達到了極限,他連上廁所的力氣都沒有了。當郎平的最後一擊讓中國隊以十六比十四拿下第一局勝利的時候,梁教授告訴我說,他整個人就象癱了一樣坐在馬桶上,眼中流著淚,四肢卻不能動,整個人就是這麽傻傻地愣了好幾分鍾。他盼到了他所要的結果,可是又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在第二局中,中國隊越打越好,美國隊防不勝防,情緒波動,最後中國女排隻用了不到50分鍾就拿下了第二局。第三局中國隊利用巧妙的戰術配合和凶猛的扣球,越打越猛,完全打垮了對方的鬥誌,終於以30結束戰鬥。中國女排在美國本土上戰勝了美國女排,獲得了奧運會冠軍,實現了“三連冠”的願望。這也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支運動隊在奧運會上奪得冠軍。那一年的中國體育,給了世界一個大大的驚奇。 當時中國同學會組織了很多的中國學生到洛杉磯長灘體育場觀看比賽,為中國隊加油,很多人的嗓子都喊啞了,手拍得通紅,渾身激動的顫抖,很多同學都說,這是我們到美國一後過得最痛快的一天。

誰都知道美國洛杉磯湖人隊在幾年前連續三年奪得了NBA的總冠軍。其名教頭傑克遜的得勝法寶就是場上變幻不定的“三角陣容”,攻如尖刀,守如強盾。其實在中國女排1984年的隊伍裏也有這麽一個“三角陣容”,張蓉芳,梁豔和朱玲,而且這三個人還都是來自四川的姑娘。

除了郎平之外, 張蓉芳是隊裏的第二個主攻手,而且在決賽場上她簡直就是打瘋了.張蓉芳個子不高但是腦子靈活,打球手法及其刁鑽。她打的球永遠落在對方無人防守的地方。朱玲的位置是副攻,上場的主要任務就是攔網,而且重點是攔截美國隊的重炮手海曼的扣球,海曼在當時是美國隊的主力得分手。梁豔就更別說了, 她是中國女排的常青樹, 也是經曆過“五連冠”征戰唯一的女排隊員。

洛杉磯奧運會隻有中國女排是衝著金牌去的,這既是動力又是壓力,姑娘們知道全國人民在關注著她們,在等待著他們的好消息呢。決賽的前一天團裏的領導來做思想工作,要大家放下包袱全力去拚。話是這麽說,可是每一個隊員都是既興奮又緊張,一方麵是想到第二天將要奪得奧運冠軍,這種即將到來的幸福感讓大家興奮不已,同時心中又告誡自己這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比賽。賽場如戰場,變幻莫測,誰知道會發生什麽事呀。大多數隊員在那個晚上都失眠了。郎平後來回憶說,那天晚上她硬是眼睜睜地看著天花板熬到了天亮。第二天,整個女排就像十幾把出鞘的鋼刀,閃著亮光站在了人們的麵前。


     洛杉磯奧運會女排的決賽終於到了最後一分的緊要關頭,能不能拿下這最後的一分,是考驗姑娘們的毅力和鬥誌的最後時刻。不知是天意還是袁偉民教練的苦心安排,美國隊的海曼驚訝地發現中方場地上來自四川的三名隊員都站在了前排。七號海曼當時站在
4號位,她清楚地記得在不久前的比賽中就是朱玲的攔網擋住了她的重扣,她一邊猶豫一邊看了一眼站在5號位的科勒克特。科勒克特接一傳後心領神會地把球改送到了美國隊1號的手裏,而沒有像戰術布置的那樣傳給7號海曼。美國隊員完成了一個短平快,想以此躲過中國隊凶猛的前排攔網。美國隊3號位的快球並沒有能騙過朱玲,隻見她一個躍起有效攔網減緩了球速,這時球到了梁豔的手裏,梁豔毫不猶豫直接將球傳給4號位的張蓉芳,張蓉芳奮力跳起一個漂亮的4號位大斜線扣殺,完成了中國女排曆史性的最後一擊。三個川妹子共同完成的中國女排的最後一擊,也成為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四十歲以上的人大概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三連冠的決賽。三次比賽,中國隊都是在決賽中遇到了東道主隊,主場的優勢都是在對方手裏,可想而知困難有多大。第一次取得世界冠軍是1981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女排世界杯,最後決賽上與東道主日本隊打的是難解難分,最後中國隊拿到了冠軍。第二次是在1982年,在秘魯舉行的第9屆世界錦標賽,最終也是在決賽對東道主秘魯隊,中國隊又取得了冠軍。第三次是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決賽還是對東道主美國隊,勝利者還是中國女排。連續三次打破魔咒,這決不是上帝的偏愛,更不是撞大運碰的好彩頭,而是女排姑娘們用辛勞的汗水,滿身的傷痛,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再爬起來的鬥誌,和一把又一把摸不幹停不住的淚水換來的。 

當張蓉芳最後一扣的球砰然落地,洛杉磯長灘體育館沸騰了,全場的趕來看比賽的中國人從各個角落,前排後排,站了起來,跳了出來。歡呼聲,呐喊聲交織在了一起。立時,比賽場變成了紅色的海洋,中國人的世界。這時場上的中國姑娘們也抱成了一團,淚水和汗水混成了一片。中國人拿下了第一個奧運球類比賽的冠軍,中國姑娘們連續三次地登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很多的輝煌, 女排姑娘的奧運冠軍和三連冠絕對是一大輝煌, 她給當時正在崛起的中國人打了一針強心針和興奮劑, 刺鼓舞了多少人那. (順便說一句, 現在的中國好象又到了那個時刻. 四川大地震後的第三天, 我打電話到樟州的訓練基地給中國女排的現任隊長馮坤, 隻說了一句話就讓她淚流滿麵了, 我說: “在這個國難當頭的時刻, 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你們的這塊金牌呀.” 馮坤在電話那邊流著眼淚說: “您別說了, 我這條腿不要了.,,,,” )

……… 無語? 流淚? 我清楚地看到了當年女排的後一代.

下一章請您看看在洛杉磯華人的慶功會上人們對女排姑娘的愛戴.)

已發表的章節連接:

                        <天使之城的奧運往事>開篇 郎平引言
第一章:       深夜的鈴聲揭開了洛杉磯奧運的序幕 
                        楊振寧吳家瑋深夜隔洋受命(1)
                        洛杉磯北嶺大學中國研究所(2)
                       
外鬆內緊特殊警衛保安措施(3)
                        洛杉磯市長的加長豪華轎車(4)

第二章:       加州北嶺大學是洛杉磯的紅色根據地               

                        嬌雪兒立軍令狀爭當大師傅(5)
                        陳衝脫下戲袍重學做飯洗碗(6)
                        古人發愁奧運的票子發不完(7)
                        啟明撞車逃跑領事花錢銷災(8)

第三章:       中國人實現了奧運會上金牌零的突破
          
中國奧運第一金在哪裏誕生(9)
                      
許海峰名揚四海喜獲第一金(10)
                      
升旗儀式被推遲了五十分鍾(11)
                      
勝利喜報是怎樣發回祖國的(12)

第四章:       超神勇立大功神奇的中國男女體操隊
                        體操王子李寧連獲三塊金牌(13)
                       
馬豔紅獲得了第一個大滿分(14)
                        英俊李小平和成熟的李月久(15)
                        可愛的女子體操隊的丫頭們(16)

第五章:       女排發威創奇跡洛杉磯奧運勇奪桂冠
          
沸騰的洛杉磯長海灘體育館(17)
                        
比過年還熱鬧的華人慶功會(18)
                        
鐵榔頭郎平是中國人的最愛(19)
                        
美如畫的天安門城牆周曉蘭(20) 




(我在女排決賽的那天在場內和一位老美拉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

 (感謝八十歲的梁老和梁師母接受我的采訪, 並且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