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古詩的困惑
文章來源: 色書生2007-04-29 05:15:16
手頭有些詩詞集,但是翻一會兒就翻不下去。原因呢,粗俗一點講就是,或者搔不到癢處,搔到癢處了呢,那自然就不癢了。(對,很功利。)

但是基本上搔不到癢處的占絕大部分。比方說從古詩十九首和魏詩以降,多悲人生苦短,繁華易逝,送別,閨怨,寫山水景,抒曠古懷,懷才不遇,出世入世等等。現代人呢,多在生活的壓力和生存的不易上,稍稍解了壓力,還有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婚姻的迷惑,然後還有一夜情,網戀,等等。那種古貴族悠然的心態基本上很少了。還有就是對刻骨的孤獨感的認知,我以為是今人遠超古人的。

要抒新懷,大概就兩條出路,舊瓶裝新酒,以古詩詞的形式抒現代情,或者譜新曲,並借鑒古詩技巧。前者不論,但論第二點。

借鑒古詩技巧要多讀詩,特別是還要學理論。但是這樣一來,第一,門檻太高,第二,費時費力,把大部分為生計忙的人排在了外麵。如果有時間有心情有精力,這些都還能做到,但是接著問題又來了,那就是讀得太多了,浸淫其中太久而不能自拔。然後一旦自己寫詩,全是古人那些個意象和詞句,漸漸地,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古人合成為一了,所感所歎也落入了古詩的意境,脫離了現實生活。

所以說讀古詩也是一把雙刃劍,如何把握,如何入寶山而不傷自身,這大概不是一般人所能及,需有人指點。 第一步啟蒙還好說,中學語文課文,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詩詞,都可以做教材。但是再往上走就比較難了。

雖然這是任何一種藝術創新的必然之路,但是對於現代詩歌卻分外困難。這大概由於五四以來斷層太大。前人身在寶山中,出不來者雖然居大多,但終究有出來者。而後人要先入寶山,再出來,這難度極大。

這是我近來在理論指導上頗費躊躇的地方。(實踐上比較簡單,不喜歡的,寫得再好再工都扔一邊去。)指出來以求方家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