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急不救貧得到的啟示
文章來源: 五嫂2010-11-10 11:57:35

看《蝸居》記憶最深的一句話是小貝說的:救急不救貧。 當時覺得這個人怎麽會這麽無情外加吝嗇。 不過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查閱了一些資料, 細細觀察和回想了一些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以後, 才領悟到這話挺對, 很有哲理。

救急, 那是即時的, 刻不容緩, 十萬火急, 心地善良之輩, 哪有見死不救之理。

救貧, 往往是一個漫長的支援,  很容易被人當作無需償還且取之不盡, 用之不絕的資源。

急是一個過程,其實急的時候誰都會有,這時借助一下外力, 就渡過難關進入了下一個過程。

而貧窮卻是一個狀態, 貧困的背後總是有其原因所在的,都說窮則思變,倘若貧窮者自身不努力,不想著怎麽去改變現狀, 光想借助外在的推力, 或者隻想賴在推手身上, 那麽這個推手即便是個大力士也會有精疲力竭滴時候噠。

中國古代有這麽一說:一碗米養個恩人, 一鬥米養個仇人。 額外的付出不會讓人心存感激, 相反的卻容易播下仇恨的種子。當有人把接收好處當作是習以為常,甚至是理所應當時,也就該是至親演變為冤家的時候了。  

老外也有一這麽一句類似的說法:地獄裏都是不知感恩的人。過多的恩情恩惠使他們變得麻木,當付出者因故稍有所怠慢時,收受者容易覺得自己受到冷遇而心生不滿。而付出者卻是覺得自己付出這麽多,身心疲憊居然換來的是對方的頗有微詞,心中也是憤憤不平。於是,一個小衝突就可以讓所有的恩情付之東流,甚至出現恩將仇報的悲劇。    

凡事都該有個度, 過猶則不及。一般來說一個人長期受惠, 可是自己又拿不出或是不願拿出相應的回報,在心理上自然是處於劣勢。而這種劣勢的心理的長期壓抑也會造就仇恨與不滿,人人都可能如此。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例子也不為少見。夫妻,朋友,合作夥伴之間也常常是分不清自己的位置所在, 搞不清權利,義務,責任和奉獻的不同所在, 把對方為你做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才導致日後的分道揚鑣。看看多少海誓山盟的癡情男女在結婚數年之後走入了婚姻的墳墓,多少昔日恩愛萬千的有情人終成屬, 多少當初協力打拚的同伴成為互相攻擊的對手,個中的原因還用多說嗎?   

所以說做什麽事都是有個限度的,千萬別讓你的熱心成為你日後與人反目成仇的禍根。要學會丈量,把握好你手裏的那把戒尺, 仔細的評估一下你是在救急還是在濟貧。 填無底洞的事情, 還是繞道的好, 不然有一天自己被活埋了,還不知道挖坑推你入墳的凶手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