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的一本書】《約翰.克裏斯朵夫》
文章來源: 魯冰花2021-12-06 08:11:18

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又讀了一遍羅曼·羅蘭的大部頭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

在國內時,曾買過這部書,傅雷先生翻譯的,買來就束之高閣,沒讀進去。這次再讀,讀到安納德接替了母親的責任,開始全心全意地照顧弟弟奧裏維。她壓抑著內心的掙紮和苦痛,忍受著他人的刁難和非議,辛勤勞作支付弟弟的生活費用,顧念弟弟失落的情緒,消除他對未來的恐懼,確保他可以堅強地活下去。還要隱藏自己那年輕的生命對於愛情的渴望,拒絕社交和娛樂活動。她那默默隱忍又飽含深情的眼睛,成為約翰·克利斯朵夫注意的焦點。。這些情節,似曾相識,記得當年也曾為這個姐姐所感動過,原來,30多年前,這部書我是讀過的。

再讀,仍然感覺是一部不可多得、不可不讀的好書,讀來為之心動。

還沒翻開讀正文,已經被震撼到了。傅雷先生在“讀者獻辭”裏這樣說: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隻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隻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所以在你要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隻消你能不斷的自拔與更新。

《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說,應當說:不止是一部小說,而是人類一部偉大的史詩。它所描繪歌詠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麵而是在精神方麵所經曆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戰跡。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麵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曆險記,是貝多芬式的一闋大交響樂。願讀者以虔敬的心情來打開這部寶典罷!”

好,我已經準備好了 ---- 不是以茶餘飯後的消遣心情,而以一種崇拜者的真誠,去追尋一個英雄的生活足跡和高貴靈魂,了解他、認識他。(太嚴肅了點兒?)

整個作品分為四冊,相當於交響曲的四個樂章:

第一冊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寫他的感官與感情的覺醒,在家庭與故鄉那個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經過一個考驗為止,在那個考驗中他受了重大的創傷,可是對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啟示,知道英勇的受難與戰鬥便是他的命運。

第二冊(反抗,節場)所寫的,是克利斯朵夫象年輕的西格弗裏德一樣,天真,專橫,過激,橫衝直撞的去征討當時的社會的與藝術的謊言,揮舞著堂·吉訶德式的長矛,去攻擊騾夫,小吏,磨坊的風輪,和德法兩國的節場。這些都可以歸在反抗這個總題目之下。

第三冊(安多納德,戶內,女朋友們)和上一冊的熱情與憎恨成為對比,是一片溫和恬靜的氣氛,詠歎友誼與純潔的愛情的悲歌。

第四冊(燃燒的荊棘,複旦)寫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難關,是“懷疑”與破壞性極強的“情欲”的狂飆,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毀了,但結果仍趨於清明高遠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江聲浩蕩,自屋後上升。”開篇第一句,氣勢非凡。

“初生的嬰兒在搖籃裏扭動。

孩子醒過來,哭了。驚慌的眼睛在那兒亂轉。多可怕啊!無邊的黑暗,劇烈的燈光,渾沌初鑿的頭腦裏的幻覺,包圍著他的那個悶人的、蠕動不已的黑夜,還有那深不可測的陰影中,好似耀眼的光線一般透出來的尖銳的刺激,痛苦,和幽靈,——使他莫名片妙的那些巨大的臉正對著他,眼睛瞪著他,直透到他心裏去……他沒有氣力叫喊,嚇得不能動彈,睜著眼睛,張著嘴,隻在喉嚨裏喘氣。

嬰兒愣了一愣,不知道還是哭好還是照常吃奶好;可是不能又哭又吃奶,他也就吃奶了。

床上,孩子在母親身邊又騷動起來。在他內部極深邃的地方,迸出一種無名的痛苦。他盡力抗拒:握著拳頭,扭著身子,擰著眉頭。痛苦變得愈來愈大,那種沉著的氣勢,表示它不可一世。他不知道這痛苦是什麽,也不知道它要進逼到什麽地步,隻覺得它巨大無比,永遠看不見它的邊際。於是他可憐巴巴的哭了。。”

對剛出生的克裏斯朵夫的描寫非常有趣。還暗示了痛苦將伴隨他一生麽?

兒時初嚐人世不公,少年目睹親人離世,青年遭遇愛情背叛,中年受到同行詆毀,老年忍受與相愛之人的分離。。但好在懵懂時有祖父和母親的溫情,迷茫時有舅舅的開導,事業開創時有誌同者加盟,陷入困境時有貴人相助,加之對音樂的堅定信仰和不屈不撓的奮鬥,使其跨過了人生一個個障礙和激流險灘,生命不斷升華,最後達到一個春和景明的境界。

全書最後一段:

 當你見到克利斯朵夫的麵容之日, 是你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 (古教堂門前聖者克利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銘文)

 聖者克利斯朵夫渡過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現在他結實的身體象一塊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麵上,左肩上扛著一個嬌弱而沉重的孩子。聖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鬆樹上;鬆樹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著他出發的人都說他渡不過的。他們長時間的嘲弄他,笑他。隨後,黑夜來了。他們厭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經走得那麽遠,再也聽不見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隻聽見孩子的平靜的聲音,——他用小手抓著巨人額上的一綹頭發,嘴裏老喊著:“走罷!”——他便走著,傴著背,眼睛向著前麵,老望著黑洞洞的對岸,削壁慢慢的顯出白色來了。

 早禱的鍾聲突然響了,無數的鍾聲一下子都驚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後麵,看不見的太陽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來的克利斯朵夫終於到了彼岸。於是他對孩子說:

 “咱們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誰呢?”

 孩子回答說: “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整部小說以“河”這一意象貫穿始終。“河”在小說中出現了近百次。在小說的開篇,寫克利斯朵夫出生,就對孕育克利斯朵夫成長的母親河——萊茵河,進行了聲響的描寫:“江聲浩蕩,自屋後上升。”結尾又是以萊茵河來為主人公一生的總結。萊茵河伴隨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出生在萊茵河畔,結識朋友在萊茵河畔;身處異國時,眼前浮動的是萊茵河;臨終彌留時,耳邊聽到的仍是萊茵河的濤聲。

羅曼·羅蘭因此書獲得了1913年度的法蘭西院士文學獎和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我今生所有讀過的書中,《約翰·克利斯朵夫》應該是最愛之一。其思想深度、社會背景的遼闊,人物群像的塑造等,大概隻有雨果的《悲慘世界》可以與之相媲美。

也許是讀的太認真,也許是用情太深,讀完全書,有一種隱隱的心痛,甚至想哭。結尾部分我讀了無數遍。總在心中默默祈禱:克裏斯朵夫,願你在天堂不再奔波,不再流浪,與你母親、你舅舅、你的愛人、你的朋友聚在一起,不再孤獨,不再痛苦,生活永遠幸福寧靜。。

羅曼.羅蘭耗費了20餘年的心血再現的一個天才音樂家奮鬥史,又經過出類拔萃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這麽一桌絕世罕見精神盛宴擺在你麵前,你要不要去品嚐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