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地表揚他人是一種人道主義行為
文章來源: 雲易2014-05-21 04:46:46

 

真誠地表揚他人是一種人道主義行為

--- 再談不擅表揚的“中國人”

 

任何一個人在聽了別人真心的表揚之後的心情都隻可能是愉悅的。那麽,以讓他人高興為目的的真心的表揚,就是一種真正的善舉,或者學究氣一點說,一種人道主義行為。

剛來美國時,第一堂電腦入門課上得雲裏霧裏,根本沒聽懂老師在講什麽,所以不得不舉手讓老師過來給我指點。老師用手指了一個地方,叫我點擊,我立即點擊,於是屏幕為之一變,老師立即說到:Excellent! 我聽了覺得奇怪,這麽一個動作就Excellent了?後來美國久了後,發現表揚他人還真是家常便飯,每天都遇到的事。筆者曾經給朋友這樣說道,我有時候在美國一天接受的表揚,勝過我在中國一年,甚至幾年得到的表揚。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文化差異。

然而這個差異讓很多人中國人並不以為然。在中國,表揚是評判的手段,也即是說,隻有在一件事有實際的優良價值的情況下,才能給予表揚。所以,對很多華人來說,表揚是一件“嚴肅”的事。麵對西方社會鋪天蓋地的表揚,好多華人摸不這頭腦:這個明明不好怎麽會說好呢?於是抱怨美國人虛偽。其實,美國人的表揚並不虛偽,隻是表揚的動機和中國人不一樣。對好多西方人來說,表揚並都不是評價的手段,而是善的行為(act of kindness)。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多華人常常誤把西方人對自己的讚揚或者看成是對自己高明,甚至高人一籌的肯定,或者是虛偽的“奉承”,不能不說是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

幾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不擅表揚的中國人》,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表揚這個人道主義的行為:

 

隻有富於愛心的人,才敢於真心表揚別人。人的愛心,就像是銀行的存款,積蓄越多,拿出來時就越大方。所以,得到愛越多的人,或者自愛越充分的人,越能夠大大方方地表揚別人;而得到愛越少的人,就會在對他人的讚美上越顯得吝嗇。原因可以理解:我自己都不夠,憑什麽還白給你?(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老子自己心情都不好,憑什麽要讓你高興?)再加上攀比心作怪,別人活得好了,必定意味著自己的失敗,所以一不小心表揚了別人後,往往後悔莫及:TMD,老子今天不小心又虧了一把!

 

也許是因為中國文化中愛的空缺,導致了很多中國人得到的愛太少,從而缺乏愛心,所以才在表揚方麵非常吝嗇。這使得在中國社會中常常見到的不是真心的表揚,而是“真心”的批評和虛假的“表揚” - 吹捧。批評主要體現在在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的關係上。同行之間,因為互相嫉妒,要不是互相貶低,要不就是虛假的互相吹捧。

把表揚看成評判的手段,導致很多華人動輒對他人以高人一等的姿態無端評判(judgment),以顯示自己具有評價他人高低的能力(華人群體中的最大惡習之一),而在對自我價值的認識上又處處都依賴於他人的評價。還記得有不少中國朋友說過,如果大家都表揚你,你怎麽知道自己的實際水平呢?對不起,我要說,懷有這樣的想法的人,是完全沒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一個人自己的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絕不能完全取決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內心有一把測量尺,即所謂“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在麵對他人的表揚時,會懂得珍惜他人的“給予”,更不會自以為是;而麵對他人的批評,也不會喪失自信。而沒有自知之明的人,由於自我價值的高低取決於他人,所以他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掙來”更多的“表揚”,或者學習成績上全A,或者事業上的成就,等等。他們要不是在聽到批評之後自信心受傷害,就是在得到他人表揚後忘乎所以,對自我的價值判斷永遠在自傲與自卑之間搖擺,難有心靈的和平。這樣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活得最累的人。

自信自愛的人,就是在自我心目中有一把衡量尺的人。他們不在乎別人比自己能力更“強”,或者長得更漂亮/英俊,因為他們的幸福感,是來源與對自己的無條件的肯定:隻要自己盡了努力,就會有滿足感,更不會拿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來折磨自己,比如相貌,能力等等。並且,自信自愛的人還更能在他人的喜悅中感受喜悅,即懂得“分享”。所以,他們絕不吝惜慷慨的表楊,因為別人的喜悅隻會加強他們自己的幸福感。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自信自愛是真心表揚他人的前提條件。那麽,自信自愛從哪裏來?從心理學的角度,童年是培養自信自愛的最重要的階段(參見《童年與自愛》)。一個童年得到充分的愛的人,往往自信心滿足,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而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人,往往好勝心強,期望通過他人的讚賞來彌補自己內心不具備的自信。我個人崇尚表揚為主的教育,尤其童年教育。我從幾年前開始教孩子畫畫,大多數都是華人學生。極少數的美國學生的家長每次來接孩子都對孩子懷著驚訝的表情給予表揚,中國家長絕對含蓄得多。我還發現有不少華人學生攀比心重,不但不肯給別的同學表揚,還在別的同學得到表揚之後覺得自卑。每次我舉起某個同學的畫給大家看時,華籍學生的第一反應都是“挑毛病”。我有理由認為這是一個華人兒童得到的愛太少的例子。所以我總是盡力給每一個學生多多讚揚。非但如此,我後來還在課堂上加一個項目 - “Time for complimenting”,即在課堂結束之前,每個學生必須在其他每個同學的作品找到至少一條優點,給予表揚,並且表揚時眼睛一定要看著對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從小懂得“給予”,以及和他人分享喜悅的習慣。結果我發現,有小孩開始不願意,但漸漸地,他們變得大方起來,能在同伴的高興時也不禁露出笑臉。

一個處處能聽到表揚,充滿笑臉的社會,是一個超越了生存競爭的緊張關係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和平且充滿愛心的;而一個處處聽不到表揚的社會,則是一個視他人為敵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缺乏尊重與愛,更是殘酷無情的。中西方社會中的這個“膚淺”的區別,其實體現了一個深層的道德程度的差別(當然西方也並沒有發展到完美的程度)。筆者認為中國社會要徹底改觀,隻有在人的素質改變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而這絕不是一個短時期的任務。然而,雖然短期不可能實現這個大業,但改變卻是可以從個人做起,從小事上做起。我認為這個“真心的表揚他人”的態度就不妨“拿來”,作為很多頭腦開放的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道主義的練習項目。這樣點點滴滴的積累,也許華人社會終久會進入人道主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