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逸事18:閑聊美國的性文化
文章來源: 雲易2010-05-05 12:37:55

中國人生活離不開“吃”,美國人離不開“性”。在海外居住長久的人,應該對此有所感受。所以中國是“食文化”,美國是“性文化”,這是早已被普遍接受的文化差異現象。

在中國夫妻中,據我個人所知,無性婚姻並不是很稀罕的事,而美國人,普遍而言不要說夫妻,就是單身,也不能長久地的生活在“無性”之中。在性生活的享受上,美國人雖然沒有讀過毛澤東的“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名句,但卻深諳毛的精神,在性生活上絕不拖遝含糊。

比如談戀愛,美國人如果約會兩三次之後還沒有上床,就會覺得是在讀一篇主體散亂的文章,讀不下去了。婚姻中,一旦性生活出現不協調,美國人也很難妥協,要不離婚,要不各自尋找自己的性伴侶,各自都絕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

總之,要“隻爭朝夕!”

美國人性生活不但頻繁,還很有創意。兩個人久了,自然會有才思枯竭之日,於是去“群眾”中尋找新生力量,搞一個“三人同樂”(當然我不認為這種夫妻占是美國人的大多數,但絕不是稀有之事)。不過,這些“新生力量”一般都是女性。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女性之間更容易親密的緣故(西蒙·波伏瓦早就宣稱女人天生就是同性戀)?還是因為男性完全無法接受和另一個男人共享一個女人?

除了家庭偶爾要來點“創意”之外,還有社會上的集體性聚會。很多民間自發組織的“狂歡派對”都是以性為目的的。這樣的聚會,自然不會在主流媒體甚至報章雜誌上公開,而隻是存在於“地下”的人際關係中,屬於西方社會的“亞文化”。看過湯姆·克魯斯主演的“ Eyes wide shut ”就知道這樣的現象的實際存在。

個人以為,西方人在性上的開放和生理上的原因分不開。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個現實,就是和中國人比,西方人不但體質較強,在性方麵成熟也相對較早,消退的晚。都說美國人看上去比中國人老,但根據我的觀察,西方人的確成熟很早,但另一方麵他們的青春期很長,所以他們其實也衰老的晚(即使有些西方人看上去很老了,但卻仍然精力充沛,是很多同齡的東方人無法相比的)。正因為這個在人生中跨度很大的“青春期”,使“性”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才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美國人在性方麵成熟早,也是青少年的性問題產生的內在原因(這個,我在“青少年問題”一文中有所提及):青少年性侵犯,性犯罪,以及少女懷孕,等等,令美國人頭痛不堪。

其實曾幾何時,西方人是很壓製性的,和中國人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基督教把性定位原罪,中世紀在宗教的統治下對不軌的性行為懲罰也很嚴重。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 19 世紀)也是臭名昭著的對性的殘酷壓製時期。然而,由於西方文化同時有理性科學的存在,西方人還是能最終在理性上認識到尊重人性的重要,並能從宗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近一個世紀以來,在科學精神的帶動下,西方文化對性的研究非常深入,心理學和生理學等對性的研究都很發達。一般人也早已懂得正視人的性需要,不再像一個世紀以前那樣“談性色變”了。

記得剛來美國不久就看了一個電視節目,是一個 70 多歲的老太婆(她叫 Susie),專門講性。她也並不是性學專家,估計是因為曾經是護士,性知識比一般人更豐富一些。她的節目主要是講如何享受性生活,如何注意性生活的安全等等(記得她還介紹了中國道家的一些房中術的技巧)。一個小時的節目,每次到半個小時時,都會有一個固定專題:打開百寶箱。這個百寶箱裝飾精美,裏麵有花樣繁多的性玩具。每次,節目主持人都會介紹一種新的玩具。最有意思的,是看見如此慈祥而彬彬有禮的老太婆,手裏拿著生殖器模樣的玩具,嘴裏再侃侃而談性高潮,的確使人忍俊不住。

除了這樣的專題節目之外,很多娛樂搞笑的電視節目都離不開性話題。總之,“性文化”在美國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最後,我還是要落腳於我的“美國逸事”第一篇“話說開水”的觀點:體質的不同在很多方麵確定了我們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這個性生活上的差異也不例外。我認為中國人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西方人的性生活方式。當然也沒有必要刻意回避,“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人生原則。更重要的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