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四川地震國際社會為什麽對印尼海嘯的捐款史無前例
文章來源: 江城遊子2008-05-21 17:21:26
近來不少網民對比國際社會對2004年海嘯和中國四川地震的捐款而忿忿不平,但回過頭來冷靜想想,每個國家對天災的捐款都會有自己的考量。這些考量包括災害程度,政治,經濟,戰略等等因素。

2004年海嘯的災害程度可謂是空前絕後。海嘯剛好發生在聖誕節,全世界數以萬記的度假觀光客 (歐美,澳,日本,港澳台,大陸等等)與當地人一起經曆了一個世紀以 來人類記憶中最悲慘、最具毀滅性的天災。另外,各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也激起了民眾對受災國的普遍同情。這場海嘯席卷國家之多,死亡20萬之眾實乃罕見。地震了還有生命等待救援,還可能有奇跡發生,但海嘯來了人們隻能很無奈地與大海長眠共枕。

受2004年海嘯天災的國家都是些印度洋窮國,弱國,小國,還都是些和歐美國家一樣實行多黨製的民主國家,而且現在和將來都很難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對他們的慷慨大方也沒有什麽遠憂近患。

印尼是一個資源大國,有著豐富的石油,礦產資源。美國和歐洲似乎從救災行動一開始就較勁,美國提出 和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組成人道主義聯盟,充當國際救災的領頭羊,令歐洲國家十分反感。法國則呼籲整合國際賑災行動,搞多邊協作。美國 建立所謂的人道主義聯盟,有政治打算,是想繞開聯合國,排擠歐盟國家,主導救災乃至今後的重建工作。

而澳大利亞以7。65億美元占居海嘯捐款榜首也有其戰略考慮。印尼是澳大利亞的後院,澳大利亞因一直支持東帝汶的獨立,而與印尼政府關係不佳。澳大利亞借此機會一來樹立其地區大國形像,二是拉近與印尼政府和國民的距離和親近感。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海嘯國際社會40億巨額捐款的主要國家(單位: 億美元):

澳大利亞 7。65
德國 6。7
日本 5。0
美國 3。5
加拿大 2。0
英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