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學問(2):酒量大小是天生的
文章來源: 772007-05-13 19:38:47

很多年以前,我在內蒙古自治區駐北京辦事處的門口,看到兩個穿蒙古袍的老年蒙古族夫婦,他們從商店裏買了一包醬牛肉和一瓶“二鍋頭”白酒。老先生拿起酒瓶,像喝礦泉水那樣,揚起脖子就咕咚咕咚的喝了幾大口,剛要停下來,又覺得還沒有喝夠,接著又喝了幾大口才停下來,這幾大口喝下去大約 1/4 瓶的烈性白酒,他的酒量真的是很厲害,看的我眼都直了。


人和人之間的酒量差別太大了,有的人沾酒即醉,有的人喝一斤白酒麵不改色,照樣談笑風生。差別來源於肝髒解毒能力的強弱。酒裏麵的酒精 (乙醇)主要在肝髒裏麵滅活:在肝髒裏麵經過一係列的氧化脫氫反應,先變為乙醛,進而變為乙酸被身體利用。肝髒中的乙醇脫氫酶是這一係列化學反應中的限速酶,其活性高低決定了體內酒精代謝 ( 滅活 ) 的速度。體內乙醇脫氫酶活性越高,酒精代謝速度越快,喝酒時候就越不容易醉。乙醇脫氫酶的活性在不同人體內活性差別很大,這就造成了不同人酒量的差異。一般來說,亞洲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活性比西方人低,酒量小,比較容易醉。


既然一個人的酒量是由體內的乙醇脫氫酶活性高低決定的,而一個人的乙醇脫氫酶活性高低是爹娘給的,也就是說在生下來那天就決定了,那麽,經常喝酒為什麽可以使不會喝酒的人變為會喝酒的,酒量還會不斷增加呢。以前人們推測,乙醇脫氫酶在體內的表達量和活性是可以改變的,常常喝酒可以誘導酶的生成,增加酶的活性,而加快乙醇代謝。但是用分子生物學和酶動力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不管喝多少酒,此酶在體內的含量和活性都沒有改變,嗜酒如命和滴酒不沾的人相比,喝酒後體內乙醇濃度也沒有差別。差別發生在大腦裏,來源於人的學習和記憶功能:在多次喝酒後,大腦學會了如何在酒精的作用下,維持身體各部分正常運行和各係統的正常功能,在最大程度上維持感知、判斷、思維和運動能力不變。從外表來看,就會得出經常喝酒的人不容易醉的印象。


因為酒精的沸點低,易揮發,血裏酒精濃度高的時候,一部分酒精就會在血液和空氣進行氣體交換的時候,從肺毛細血管裏進入肺泡,從呼出氣體中離開人體。這種交換,也幫助身體排出酒精,也是 “ 酒氣衝天 ” 的原因和警察用呼吸式探測器測量體內酒精含量的原理。


嘿,別吐在外麵!(Halloween期間在我家附近拍攝到的南瓜幽默小品)

在醫學院學習基礎課的時候,課程多、壓力大,單調乏味。但是醫學知識的積累,為後來的臨床課打下了基礎。在醫院實習期間,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病例,有些事情極其生動,令人終生難忘。

一個歲末的晚上,我在急診室值班,像在任何醫院裏看到的情況,急診室裏永遠是亂亂糟糟,擠滿了焦慮不安的病人和家屬;永遠是那些沒有經驗的小大夫在手忙腳亂地處理著那些永遠處理不完的病人。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隻見一個臉色慘白的年輕女孩,被兩個差不多同樣年齡的男孩兒連拖帶拽地架了進來。原來,因為感情挫折,女孩兒剛剛將半瓶白酒灌進了肚子。不會喝酒的她,已經醉得不省人事了。看到兩個男孩兒緊張、焦慮和恐懼的表情,我一邊處理病人,一邊用開玩笑的口吻說:別害怕,以後遇到這種情況,馬上給她喝上一碗醋,也許會有幫助。兩個小夥子一聽這話,瞪起眼睛就衝我嚷了起來:你他媽的是不是醫生?別拿老太太的那一套糊弄我們!其實,我說話的口氣雖然不很認真,但給他們提的建議卻是認真負責的。醋裏麵有高濃度的乙酸,乙酸與胃裏麵沒有吸收的乙醇相遇,就會發生酯化反應,而生成對身體無害的乙酸乙酯。翻開中學的化學教科書,都可以找到這類化學反應。即使不作醫生,也應該懂這個道理。(待續)

剛剛在《品茶小軒》裏看到一篇文章,有人介紹喝酒不醉的秘方:大喝之前,先吃酸奶,最好是稠的那種。這簡直和我的 酸加醇=酯 的理論不謀而合: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eatime&MsgID=13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