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密碼–電影和書的比較 (未看者慎入哦)
文章來源: 山水安妮2007-04-13 20:59:58

在電影出來前我讀了這本書。我是完全被吸引了。 用一種感覺喘不過氣來勁頭把這本書給讀完了。 讀書的快感和遺憾都在這本書裏體現了- 驚人的理論, 神秘的曆史傳奇,性格鮮明的人物,驚心動魄的情節, 和簡潔動感的寫作風格; 還有多少有些虎頭蛇尾的遺憾。 這是一個讓人讀了會讓人想知道更多的故事。 所以難怪有這麽多的人喜歡這本書。



我對電影一直有些擔心, 不僅這種類型的故事不容易拍成電影,加上湯姆漢克斯不知是否是合適的人選,再有電影出來前後有一些不太好的評論,所以我的確擔心這麽好的故事要給可惜了。 沒辦法, 誰讓我喜歡操心些莫名其妙的事呢。

然後看了電影,感覺拍的是很不錯的。 我算是鬆了口氣。

想說這部電影不容易拍, 是因為故事裏涉及到極多的對話,講許許多多的曆史和傳奇, 搞不好便成了曆史教科書,會很枯燥。另外,故事的發展都是從破密碼上衍生出去的。這在看書時會很帶勁,可到了電影裏如何表現人的思索,是個問題。

對於曆史電影做了很巧妙的手法:電影用flash back的手法在講述曆史把它同時也演出來,那種畫麵上的震撼要比單純書中的敘述更強烈些。我很喜歡。可惜書中內容太多,電影隻能選其中幾個重要的情節。 我倒希望多一些的。 至於破譯密碼,感覺有些零亂, 說服力不是很強。 不知沒有看過書而直接看電影是否看得明白。 書中的破譯密碼的過程寫得很精彩,讀者自然也跟著亂動動腦子,可到了電影裏,這些都變得很簡捷,簡捷到無法顯示主人公Langdon這個哈佛大牌破譯教授的天才來。 可惜。

說到Langdon, 湯姆漢克斯演得挺不錯。盡管他以前的角色讓人難以聯想到那種智力型的人。我一直感覺Langdon應該是短發的,更健壯些。 大概是受了書中描述說Langdon像年輕時的哈裏森福特的緣故吧。另外在Dan Brown 另外一本書 (Angels and Demons) 中講道Langdon是遊泳好手,每天要一口氣遊50個來回。不過湯姆漢克斯是把Langdon是學者這一層是演出來了。這部電影的陣容很是厲害。 因為每一個演員是按著每個角色的國籍選的。 所以首先在語言舉止有了可信度。 我挺欣賞這一點。 這裏麵最出彩是Sir Lee.  這位演員把那種對秘密的追求到狂熱的忘乎所以表現到淋漓盡致。其實這個角色在書中有些模糊,到了電影裏很清晰。

當然, 這部書吸引百萬讀者, 不單是因為Dan Brown 講了個好故事。 更因為他對天主教會和耶穌的過去的評論和假設。這本書已經遭到教會和教徒們的譴責,所以電影裏如何表現書中的論述, 是個有趣的看點。 結果導演Ron Howard挺聰明。先是完全依著書中的情節走的。像是Opus Dei的自殘,教會的努力抹去對耶穌不同身世解釋,以及曆史上教會在這種努力中對各類異己的殘害。我開始讚歎Ron Howard。 可是到了後來呢,有了一段Langdon講述他年幼時困在深井中,向耶穌祈禱。Langdon困在井中並因而有了封閉症是在Dan Brown的Angels and Demons書中提到的。 但在密碼這本書中從未提到過。 我看到這裏恍然大悟, 講述著一段是為了有這他向耶穌祈禱的話。其實人在困境中向神靈祈禱實屬正常,但單提耶穌似乎是用來做中和劑的。 可惜的是為了有這個祈禱的獨白, 電影裏讓Langdon 處處顯示他的封閉症,讓這個人物弱了許多。Ron Howard真是煞費苦心了。然後Langdon還有那段神和人的論述, 道出基本上心誠則靈的結論。 多少讓我感覺跟Langdon這個嚴肅的學者對不上號。

故事中保護耶穌秘密的地下組織Priory of Sion 是另一個電影要處理的地方。 這個組織相信男人接觸上帝是通過與女人的性事完成的(這也是早先培根教的信念)。電影把這一細節很含混的帶了過去。也許是不想觸怒教徒太多, 還是不想電影有個R rating 就難說。不過沒有了這部分的細述, 這個秘密組織以不惜生命年複一年保護他們的秘密就少了個牢固的根基。道理是這樣的:教會之所以不能容忍這個組織, 隻因為教會是人跟上帝接觸的中介。 如果人能直接接觸上帝。 還要教會幹什麽?而這個組織有這種信仰, 跟他們知道耶穌的身世有關連。

不過我依然說這是一部好電影。因為畫麵,鏡頭的切割,音樂的處理,還有節奏的掌握帶出了書中透出的那種緊迫感 。它基本是按著書的情節演繹的。我一直感覺書到了2/3時故事就顯得有些軟弱和倉促。 電影彌補了這個缺陷。一些小的情節變動讓故事的發展顯得更合情理一些, 而且豐滿了一些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