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班簡史”
文章來源: 陳默2023-02-09 13:43:33

昨天剛從南方回來。今天是去辦公室的日子,有點累,不想開高速,但也不想改為“在家工作”,就去了離家很近的另一個分部點卯。

我最喜歡這個分部的中庭和裏麵種著的兩棵琴葉榕(Ficus pandurata)。百科知識說琴葉榕“可高達兩米”,我們辦公室這個可不止兩米,都達到兩層樓高了。

每次去,都像會老朋友一樣和它們說說話。

坐在中庭喝咖啡,想到我這個勞動婦女工作了30+年了,不得不拍拍自己的肩膀安慰一下。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不喜朝九晚五的工作,“那不是給自己上緊箍咒嘛”!我說。

沒有含著金湯匙出身,一出校門還是得投身職場。但不得不說,我在國內工作的五年很爽:不用坐班;周遊全國去出差;做兼職賺外快;期間也沒耽誤成家生子,佩服自己年輕時旺盛的精力。

出國讀書,我的理想是黑袍加身然後做教授。

說到這裏我想統計一下有多少網友噴出了一口茶或者咖啡:“你這個看西瓜攤的,怎麽這麽不知天高地厚”?

嗯,我就是這麽謎一樣地自信。

後來,我獎學金斷供、收留我讀博的學校很水(讀出來大概隻能去教CC)、不得不坐灰狗來紐約闖江湖的故事說過N遍了,不再提了。

於是,我就這麽混跡職場,做我最不願意的“早九晚五”之螺絲釘至今......

回首望去,很多的感慨,更多的是感恩。

對我這個懶人來說,做生意摸不著頭緒、炒股頂不住壓力、炒房淘糞肯定倒在黎明前......還是上班搬磚性價比最高。何況,我一路遇到貴人:職場小白時遇到貴人姐姐出手收留,踏出正規職場的第一步;羽翼稍豐得到行業龍頭老大青睞,隨手給一個虛職不說還給一個辦公室,寸土寸金的曼哈頓中城喔;十三不靠地轉去另一個行業,被當作“紐約菁英”招攬;不知天高地厚想跳槽去花街掃地,被亦師亦父般的老板按下,並助我拿到counter offer......

我駐紮文學城的一個起因是寫了《職場十年》係列,那是2007年寫的工作十年回顧(1996-2006)。不是說寫得多好,但當時大家的共鳴和鼓勵,讓我覺得網上寫東西挺有意思的,於是就這麽嘮叨至今。(有興趣的可以去我的博客,《職場故事》目錄之下看我的拙作。)

2000年,我從一個揮金如土、上班喝酒、下班接著喝酒的奢華公司,轉到目前的傳統行業,珍惜和兩棵“琴葉榕”的緣份,我覺得成長的不僅是工作能力,更是對生活的順應能力。

工作還是很重要的。我不同意“工作隻是一張支票”的理念,如果這麽想,每天上班都不會走心,很難找到樂趣,更難以成長;我也不喜歡把工作看得過重、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另一個極端,因為看到太多工作中氣勢如虹、退休了就一個糟老頭的例子。

工作和人生中其他環節一樣,就是講個平衡。一旦找到和自己氣場契合的工作,就抓大放小,遇到溝溝坎坎該忍的忍、該爭的爭,過去就又是一個豔陽天。

比如我們公司,曾經非常保守,光是Dress Code就會讓很多人受不了:不能留胡子、鬢角要刮齊、裙長過膝、褲長過踝、褲腰如果有袢袢,必須用皮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吧?我見過不少女士褲子紮在襯衫外但不用皮帶的)......不過,我原先那吃飯簽單、開會包遊船的龍頭老大要裁人可是整鍋端的;現公司在美國本土從不裁員,即使2008年職場一片哀嚎,我們照樣有年終獎。那麽,穿長裙係皮帶又有什麽不能忍的?

何況,公司和人一樣都要與時俱進的,我們公司現在可以留胡子、可以染發、可以穿牛仔褲;附設健身房、遊戲室;為了討好年輕人就差把樓梯改成滑梯了;”混合製“在家工作早在疫情前就開始了;疫情期間全員在家整整三年......輕鬆愉快的工作環境說來就來了~

我還有一個體會是工作中沒必要掐尖逞強,“憑技術吃飯”更是一個誤區,離開誰天都不會塌的。高調的“大拿”往往會著相;反而,職場中最不能惹的就是貌似沒啥本事的“常青樹”,別的不說,他們順應環境的本事肯定是杠杠的,如果自己不是同類,千萬不要和他們叫板。

雖然我走了和年輕時理想相悖的職場之路,但走過來覺得也沒那麽糟。順應生活、和自己握手言和是一種修為,天天搬磚就當給自己注冊了一門修行功課,沒什麽不好。

祝大家工作愉快,不工作的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