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中男的媽媽湊熱鬧說幾句~
文章來源: 陳默2017-01-18 09:31:09

看城頭和子壇熱烈討論小中男關於文化認同,發展方向,成長糾結等各類問題,有心也插幾句嘴。

 

那位7歲來美的男生算不算ABC,我覺得不是大問題。從定義上不算。但我也看到有很受歡迎的博主(小時候來的),分享很多美文,常常說“我們ABC如何如何”。我想,在這類年輕人的圈子裏,他們廣義使用這個詞,大概隻是定義他們是在這裏長大的亞裔美國人而已。

 

退一步說,不論任何人寫的,如果其中的論點能促進他人思考,反省或前瞻,就算是有貢獻的文章。

 

我們家有1.5代小中男,回想兒子成長的過程,我用心思考,積極交流,算是努力了,但依然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今天看討論,我也想到幾個事例,寫下來分享下。

 

1. 吃飯拚桌對孩子很重要。

 

小孩11歲過來,白區學校。這還有個插曲,買房時,經紀人第一次見麵就說我帶你去哪裏哪裏看房,那裏是頂尖學區,中韓猶等優秀孩子特多。他對我這個亞裔的思維定式挺有意思的。我說我偏偏不要去那裏,不想讓我小孩周末還得上補習班太累。於是來到一路之隔的白區。後來歪打正著發現我們的高中以體育見長,並有很好的戲劇和藝術program。

 

孩子剛來上ESL,有些課聽不懂老師就讓他坐邊上畫畫,並表揚他畫得好。真心感激讓孩子放鬆的好老師們。不過心裏還是隱隱擔心。

 

有一天,兒子回來特別高興,說John今天招呼我去他們那桌吃飯,聊得好開心,大家讓我以後每天都坐過去。

 

John是他們年級特別popular的一個孩子。兒子英文不好,但體育好,個性外向,而且在小鎮孩子們眼裏算見多識廣吧。中國,北京......這些對孩子們都很新奇,他們就這麽比比劃劃地聊成朋友了。

 

我於是鼓勵他去John和其他孩子家裏玩,並主動多次給一眾孩子當車夫,送他們去逛mall,帶他們去看電影什麽的。後來也有他的朋友家裏帶兒子去度假屋玩,我也非常感激。當時主要是心疼孩子,想讓他交上朋友,過得開心,渡過開始的艱難階段。

 

後來,county有專門的mix lunch tables,反bully的活動。我才意識到,孩子們午飯時的座次很重要,有些孩子因此被排擠而落下很多問題。

 

我們常說要穿在別人的鞋子裏感同身受,那麽,對自己的孩子更要這樣了。有時候家長認為的小事:坐哪兒吃飯,和誰玩,要不要去同學家sleepover......其實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我們小時候不也這樣?跳個皮筋還分派呢不是?

 

我現在慶幸當時沒有苛責他"搞這些勞什子做甚,趕緊把英文學好“(真的曾有熟人這麽說過兒子的呢),如果這樣,說不定現在會有一個"11歲男"在網上控訴父母當年不體諒他。

 

2. 吸收本族文化的精華是好事

 

身份認同什麽的話題太大,社會學專業可以寫博士論文的,我無力展開。推薦一本好看的小說"The Namesake",裏麵年輕主人公對自己族裔的認知,上大學後的反叛,長大工作後的回歸,在麵對家庭大事(喪父)後突然的警醒......應該華裔家庭有共通。作者筆法細膩,曾得普利策獎。同名電影沒有展示原作的深度,我不是很喜歡。

 

自己的根永遠是在那裏的。就是如假包換的ABC,別人也很容易把你的根歸於華人的。了解,認同,喜愛中華文化的精華,總是有利的。學不學中文、學到哪一步,這個各家情況不同很難一刀切。但不必回避甚至刻意抹去自己的背景,那樣隻會讓人覺得沒有自信。就是我們在公司裏聚餐,老美各族裔都還帶點自己的特色菜,顯示自己的根,顯示自己的文化不是?

 

3. 不應淡化人脈對年輕人的重要性

 

我們第一代老留,提著兩個箱子就來了,真正是兩手空空打拚出來的。我們大多數也做技術或基層管理,安之若素地做自己也沒有什麽障礙。即使在比較高層,也是靠技術強項,甚至多元背景反而給提升加了分。

 

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淡化人脈的重要性,以及年輕人對人脈對事業階梯的追求。

 

去年我們部門有個實習生K,是我兒子母校來的。我看他當然多了幾分親切,他也時常來和我聊學校的事,並表示對兒子所在program的羨慕佩服(估計是讓我高興吧)。K說他的好朋友就是兒子所在學院的,爸爸是業界大佬。大家辛苦找實習時,那好朋友爸爸一個電話,好朋友就飛去采訪法網作為實習了。給K羨慕得啊。K 感歎說:Networking is everything. 

 

他們年輕人happy hour,K也叫上我,並說咱倆拍個照片吧,你傳給你兒子,代我問學長好。我這麽做了,他們還聊了兩句,兒子祝他good luck.

 

我不是說K巴結我,我也無權無勢。但可以看出,對年輕人來說(即使是本土孩子),他們願意花時間開拓一切可能的network,比如K和我及部門的有關同事搞好關係,至少他以後拿return offer沒有障礙了。更遑論等K真正進入職場,相信他會花更多時間拓展人脈。

 

所以呢,我們家長要體諒下一代在人際關係上的努力和挑戰。不要老是直著脖子用我們赤手空拳的曆史教育他們,是不是?

 

4. 沒有違和感對職場對生活都是需要的

 

融入這個詞太大了。但俗話說到什麽山頭唱什麽歌,即使我們老留,也講究入鄉隨俗,對不對?

 

我沒有純ABC的孩子,即使有,我也不敢代言這樣的孩子是不是100%和西方沒有違和感。估計每個孩子也不一樣,感受也不同的。

 

我自己的小孩大三休學回北京工作半年,然後回來拿到學位海歸,至今四年多了。

 

去年我回國,老同學們帶著二代們一起吃飯。席間幾個叔叔誇兒子這幾年進步很大,和國內環境沒有違和感了。

 

我聽了心裏其實蠻心疼的。也就是說,兒子也是努力適應,慢慢達到不違和的境界的,不然就不存在"進步"一說。他中文毫無問題,現在無事還寫小說和劇本玩呢;也天生好酒量(沒辦法,亞洲職場入門)。那些最初違和的地方相信是在細微之處。

 

叔叔們的誇獎也說明沒有違和感是個好事。要不然人家就該反著說:嗯,這孩子真好,四年了,還保持美國本色。

 

在美國,對於違和/融入的問題,本土人說出來好像彰顯自己的主文化,容易有政治正確的顧慮,不會有人這麽直截了當。但我想如果一個二代的孩子,不論ABC還是幾歲來的,如果有這樣的困惑,應該是真實的。孩子大了,問題都靠自己解決,但家長不應否認。有時候,對別人困惑/困難的否認,和對別人成績/成就的不認可一樣會傷害對方。

 

 

總之,我覺得家庭建設是人生中最值得上心的事情,家和萬事興。一家幾代人其樂融融,身心舒暢,比什麽都重要。相信大家也認同,不然就不會有這麽多家長熱議而不是置之不理。

 

做父母沒有教科書,沒有萬用指南(一家一個樣),還很可能是一錘子買賣(對獨生子女家長來說)。太平盛事,養大孩子不是問題;撫養好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做他們的貼心朋友和避風港,是父母需要花費心血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