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肥皂頭“想起的舊事
文章來源: 陳默2015-04-11 07:02:14
早上起來,把衣服洗上,再搞搞衛生。

看到一些“肥皂頭”(用剩的小塊肥皂),我找了一個大口瓶加水泡上。現在都用洗衣機,但小件內衣我還是手洗,或者先搓幾下再機洗。所以洗衣皂還是常備的。喜歡那種上海出的透明皂,可惜這裏不是總能買到。

我並不是又節儉又會過日子的人,怎麽連小肥皂頭都不放過呢?我覺得那一刻我是想到小時候了,一種懷舊一種習慣吧。

說起小時候,和挨餓受罪的苦孩子們比我沒有什麽可抱怨的。當時的年代,能吃飽飯就算好日子了。江南怎麽說也算富裕的,而且,我們家那陣子住在郊區的大學校園,附近農民們時常偷偷溜進來賣點自留地的果蔬或是魚啊蛋啊豆腐啊。學校的保安也眼睜眼閉,他們的孩子們也指望這點額外的東西增加營養不是?

所以呢,在我的印象裏,雞蛋是家裏的基本營養;精瘦肉排骨什麽的不大吃得上,因為不僅要憑票,而且要開後門或是淩晨排隊才能買到;豬肝倒是常吃,好像是大家覺得不合算(大概也得要“指標”,還貴,還不經吃),我父母就撿漏了;鮮魚和活雞在自由市場可以買到,因為貴也不能常吃,但時不時還是會買的。家裏燉雞湯的那個香味啊,至今還記得。

我們家當時飽受衝擊,媽媽受到父親的出身牽連失去工作。單收入家庭,父親又時不時被拎出來鬥或被踢到幹校勞動,日子頗為艱辛。我還小,不記得什麽了,不過家裏戰戰兢兢緊緊巴巴的氣氛還有點印象。

爸爸是家裏主事的,如果他在家,洗衣做飯照顧孩子都包了。印象裏爸爸周末洗一家的衣服被單,小肥皂頭都被他捏在一起“再生”成大塊肥皂,太小的就泡水再利用。炒完菜的油鍋他都要把自己的飯倒進去“塌一塌”,這個習慣延續多年,後來我們說太不健康了,他才放棄。牙膏快用完了,他會用筷子“擀一擀”,一點也不浪費。

要知道,爸爸可是大少爺出身。前不久我去加州看望小爺爺,他們叔侄隻相差兩歲,從小一起長大。小爺爺告訴我,他倆48年在南京我親爺爺家裏長談一夜,結果,兩個年輕人,一個中央大學學生(我爸爸),一個政治大學學生(小爺爺)選擇了不同的人生。看到小爺爺順遂的一生,想到我爸,真是悲從中來,一夜無眠。

扯遠了。再說小時候吧。

我爸不在家的日子,我媽就趕鴨子上架。她身體不好,家務不精,照顧孩子就一個原則:營養和安全第一。七十年代初中期,環境稍有寬鬆,大院的阿姨嬸嬸們開始從牙縫裏省錢置辦“幾大件”,或是給自己添點的確良衣服什麽的,我們家裏什麽都沒有,家具都是公家配的,衣服都是打補丁的。媽媽把所有的錢都拿來給我們兩個孩子吃。媽媽說我哥哥正在發育,我是幼兒,都是打底子的時候。

我們兄妹兩長大後個子高、身體好,要歸功於我父母。我少年時期比較黃瘦,我媽老自責她做飯不好吃,可能我營養不夠。其實我體質一直相當不錯的。黃是天生膚色如此;瘦是自己沒長好,該像個鮮桃子的時候沒有喧騰起來,現在不是喧乎了嗎?想瘦都瘦不了。

小時候一家人胼手胝足渡過艱難時光;後來日子好了,父母也老了,依然舍不得享受。或者,如我媽媽說的,心裏已經忘記如何去享受了,身體也不足以大肆享受了。我離開了家,日日相依的天倫之樂也求之不得了,想到這個,我心裏就說不出的惆悵和難過。

最後一次探親休假時,父親那年身體反反複複,但總的說來還好。記得有天洗澡後衛生間地上有點積水,他還去掃(這幾年家裏一點家務都不讓他做了,怕他摔跤),我連忙阻止。他說“你們在美國條件好,這裏比不上但也得幹淨啊,不然你們不習慣假期就過不好了”。唉,爸爸心裏總是想著孩子。

還是那次在家,為一個小事,我說:“啊呀,都怪我!”爸爸說:“怎麽能怪你呢?你是我最愛的小女兒啊!”當時我挺吃驚的,爸爸雖然對孩子們很好,也會誇獎我們,但這樣把“愛”字大聲說出來,還是第一次呢。我當時情不自禁把臉貼著爸爸的臉蹭了好幾下,還在他額頭上親了一大口。這麽親熱,也是我長大後第一次。以前最多見麵或告別時擁抱一下,在後背拍拍而已。

後來想起,心裏總是酸酸的。是不是爸爸當時有什麽預感?我真恨自己愚笨,為什麽沒有感知到?

爸爸最後兩年心心念著的是:“我會好好的,我要讓你哥哥父母雙全過六十歲生日;讓你父母雙全過五十歲生日”。可惜,他老人家沒有如願。

我哥說他從此不會再過生日了。去年生日他都沒讓他女兒回家,說太傷感。不過,我想說服他,等我們分別過50、60這兩個大生日的時候,就算靜靜的不再慶祝,心裏也要好好的。我們一家人曾經有那麽多美好的記憶。即使那些困苦,一起走過也不覺得苦。何況,和很多更苦更難的家庭相比,我們好多了,我們的父母也把風雨給我們遮擋得夠嚴實的。我們得好好過下去方才不辜負他們。

今天天好,一會兒我出去走走。下月要回國看媽媽了,盼望中!

祝大家周末愉快!

(後記:這個周末天氣晴好,按理說不該提及這麽沉重的話題,讓很多心有同感的朋友們難過了,抱歉!

我是早上想到就記錄下來了,中年之後很容易忘事兒。

謝謝很多朋友的跟讀和安慰。網友小二哥跟貼說:“累瓦結繩說舊事,眷眷天恩隻默陳”,難得他這麽有心把我的係列和網名用上,也貼切地陳述了我的心思。

去國離家時,我們憧憬的是錦繡前程無限風景,年輕的我們和壯年(或者剛剛老年)的父母大概也沒有多想二三十年後麵對分離的無奈和失落,甚至殘酷。

接父母來玩玩,或常回家看看吧。和國內親人協力合作,把父母的老年生活安排妥貼。把自己的家庭和財務安排好,需要時可以離開工作一段時間,或早點退休,陪伴他們。這是我目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