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句閑言-關於《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文章來源: 陳默2009-04-06 18:10:24
上上周末看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DVD。我並沒有刻意去租這個片子,兒子上大學後,我就用他的Netflix account,不過把他每次三個碟、每月無限的計劃downgrade成每次一個碟。他喜歡看歐洲片或是獨立製作的非主流片,我們口味差不多,我這個懶人就繼續著他的list。

DVD寄到的時候,我剛剛在婭米的園子裏看到她的觀後感《零亂的初春印象》。她寫得非常好,非常到位。現在也正好是春天時分,讓人聯想到“布拉格之春”。而且,我一直以為我今年春天會取道布拉格去歐洲幾個地方,做了準備,還在網上向一位富有經驗的大俠請教了行程。雖然我的旅行與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毫無關係,但這樣的巧合還是值得記下的。

羅嗦了半天,是想告訴自己,有了這麽多巧合,我不得不寫下一點什麽;同時也是為自己開脫:我實在是為了巧合而閑言幾句,但知道寫不出什麽深度的。而這幾句閑言也怯生生放了一陣子不好意思拿出來。

我多年前在國內就買了中文版的書,但是說實話,我並沒有領悟到透徹的東西。或者說,我雖然看出裏麵有很多的深刻的哲理和對生命的探討,但我當時的年紀無法全盤領會。

從生活和感情的角度,雖然我當時很年輕,但我卻直覺地理解托馬斯那樣男人的本性,以及在愛和欲之間試圖平衡的掙紮。其實女人又何嚐不是這樣?隻是大多數人礙於社會準則,不會說出來而已。

我也喜歡薩賓娜,我想,不論男人女人,對那樣有思想、獨立、善解人意、性感的女人不會不喜歡吧?我對特蕾莎卻沒有太多的感覺。也許,那種愛到窒息、愛到無奈的方式我一直不能共鳴。而弗蘭茨,讓我忍不住歎氣。

就像婭米說的,電影遠沒有書那麽深刻,但卻“拍出了活潑潑的生活”。我看電影時,有一種溫暖的全新感覺,即使是看到嚴峻的“布拉格之春”、迷離的流亡歲月,因為一直有愛情貫穿其中,也覺得沒有那麽沉重了。

薩賓娜是我心目中的形象:聰慧的寬闊腦門、靈動的大眼睛、蓬鬆而性感的長發、豐潤的身材,性格堅韌而充滿靈氣。特蕾莎也很可愛,我曾看過她演的《Blue》(那波蘭導演的紅、藍、白三部曲很好看)。在這部影片中她紅撲撲的小臉蛋、稚氣的神情很惹人憐愛。不過,她對於愛情的質樸和專注讓她和托馬斯頻起衝突,即使她說服自己去明白托馬斯的內心,也沒有用。這對於托馬斯而言,是無可放下的重負。我看了都替他們感到疲憊。

托馬斯呢,我個人覺得外形單薄了一些。當然,在女人之間遊刃有餘並不一定就要在外表上多麽manly,隻是我想像中的他年紀要大一些、也更壯碩一些。

薩賓娜的教授情人弗蘭茨,那個理想主義的日內瓦教授,影片中著墨不多,完全略去了他和太太貌合神離的夫妻生活。不過,當我看到弗蘭茨興致勃勃地提著箱子,要開始和薩賓娜的新生活之時,我還是小聲驚呼:NO!等到下一個鏡頭,弗蘭茨麵對薩賓娜的人去樓空不知所措,我心裏也為他而痛苦:當愛不在一個層次和認同之時,那樣的傷害就是不可避免卻又令人啼笑皆非的。

影片後半部分,托馬斯在失去了工作和女人這兩個長期的obsessions之後,反而得以和特蕾莎在鄉村平靜地生活著、相愛著,陪伴他們的是樸實的農夫們、小狗卡列琳娜、還有那頭會喝啤酒、會跳舞的豬。那樣的平靜和美好讓人有一種too good to be true的感覺,也讓我覺得如果這樣讓原本生動的托馬斯垂垂老去,將會是生活的一個玩笑。

所以,當他們在美麗的清晨,在那夢境一般的小路上走向終結的時候,雖然讓我悲傷,但我也深深理解作者的意圖。不論是文學、還是真實的生活,在美麗的高潮截然中止,也不失為一種完整。這也許是一種殘忍的想法,但有時候,卻遠遠好過最終的厭倦、疲憊和拖遝。

薩賓娜在美國的畫室中乍一露麵,讓我很是驚詫:她的臉上沒有了原先的活潑和生動,落上了歲月的風霜和憔悴,也許,還有失去故國家園的飄泊。當然,我這樣說,和西方人在她的畫展中給她加上突破鐵絲網、投奔自由的形象一樣,會被她斥為媚俗。但不論如何,失去根的苦悶一定存在於她的心裏。

現在,親密的愛人又永遠離去了,真是情何以堪!

”We live everything as it comes, without warning.” 這是書中的原話,也是中心思想之一吧。我覺得它給了我生命的啟示。

書和電影中都大量探討了生命中的巧合,和appericate這些巧合的必要。我也是一個非常相信巧合的人。曾經想到布拉格之行,買了旅行手冊、夾上了書簽,因為心境的變化而不想去了。因為,應該讓心裏的感覺、而不是讓紙上的計劃牽著生活的手,不是嗎?可是,在這個春天,我卻得以意外地回顧了這個關於布拉格的故事,也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吧?

我的旅行手冊、英文版的《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我會在書中體會布拉格的春天,並希望能領會多年前沒有讀懂的含義。


(April 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