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的美麗-讀《Interpreter of Maladies》(上)
文章來源: 陳默2009-02-20 19:23:39
[序:Jhumpa Lahiri,有孟加拉血統的印度裔女作家,1967年生在倫敦,幼時隨父母移民美國。《Interpreter of Maladies》是她的處女作,獲得2000年普利策獎。她的第二部作品《The Namesake》一出版就被改編為電影,並獲獎。

這樣的才華不得不令人羨慕。她人長得也端莊漂亮,丈夫是報社主編,育有兩個孩子,全家住在紐約。]

知道Jhumpa Lahiri,是看了《The Namesake》的電影之後。很喜歡電影,就去看了書。非常喜歡作者娓娓道來的風格,於是又找了這本短篇小說集來讀。書中那種對人物關係和心理的細膩描寫,讓我愛不釋手。每一篇都有一種舍不得看完的感覺,恨不得慢慢、再慢慢地品味。

共有九個短篇,從我最喜歡的《Sexy》講起吧。

年輕的Miranda大學畢業後離開中西部的家鄉,獨自生活在波士頓。

孤獨的她喜歡去逛百貨商店的化妝品櫃台,盡管她隻是塗一點淡淡的唇彩而已。有時候,售貨小姐給她一些香水的試紙,她會隨手揣在口袋裏,某一天可能在寒風中的車站偶然摸出來,一縷清香會讓她兀自微笑起來。這個細節給我一種熟悉而溫暖的感覺,因為我也常常這樣。

有一天,Miranda在百貨商店邂逅一個深膚色、穿深粉色襯衫的男人。他主動和她攀談,她也因此知道他叫Dev,印度裔,是來給即將回印度省親的太太買化妝品的。

Dev的太太不在時,Miranda和Dev有了一段露水關係。

有時候,Miranda很盼望她也能有一張和Dev的溫馨合影,就像她的印度裔office mate Laxmi那樣,把和丈夫在Taj Mahal前歡笑的照片貼在辦公室裏。盡管Laxmi經常和丈夫為了晚飯吃羊肉還是吃雞肉在電話裏爭論不休,而Miranda和Dev從來都心平氣和,她還是羨慕Laxmi。

Dev去機場接回到美國的太太之時,Miranda正在商店裏閑逛,給自己買了一件漂亮的cocktail dress,還有幾件漂亮的小top、絲襪什麽的。

Dev的太太回來後,他每個星期天借口要去Charles河邊跑步,從郊區的家裏開車到Miranda在市區的公寓和她幽會。可是,他對Miranda精心穿上的漂亮衣服視而不見,常常是穿著運動褲、球鞋就直接進入主題。

有一個周六,Miranda幫Laxmi路過波士頓的表姐臨時照顧七歲的男孩Rohin,Laxmi好帶表姐去享受女人的事情。Rohin乖乖地玩了一會兒,突然要求Miranda把起居室的所有家具都畫下來,再把他也畫在圖畫中。“為什麽呢?”Miranda不解地問。“因為我們再也不會見麵了。看到畫,我會記得我們在一起的今天啊。”孩子很平靜的說。Miranda心裏一顫。

看到這裏,我心裏也一顫。生活中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心情不是轉瞬即逝?我們卻還自欺欺人地說“再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什麽的。就算再見了,也物是人非、時過景遷了。我們也應該和孩子一樣,把過去當做一張圖畫而已。

後來,Rohin無聊了,就去藏貓貓,躲在Miranda的衣櫥裏,發現了那件cocktail dress。Rohin堅持要Miranda穿上給他看,Miranda拗不過他,就穿上了,又穿了配套的絲襪和高跟鞋。Rohin滿意地看著,輕聲說:”You are sexy.”

Miranda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過想想現在的孩子受電影、電視的影響都很早熟,也沒有特別在意。孩子又解釋說:It means loving someone you don’t know.

看著正在午睡的孩子,Miranda心疼地想到他剛剛經曆的一切:父親在飛機上遇到一個"sexy"的女人,在倫敦中途下機了,任憑妻子在蒙特利爾的家裏哭泣;兩個星期後,回家拿了兩個箱子,決絕地離開。母親隻好決定帶著Rohin去加州投奔自己的父母。Miranda知道,Rohin在父母的婚變中懂得了"sexy"的定義。

Miranda又想到了另一個對她說”You are sexy.” 的人,那就是Dev。在Mapparium,他對著站在橋的另一端的Miranda輕輕耳語。Miranda回憶起這一切,心酸地哭了。

第二天,Dev打電話過來,Miranda說:“你記得我們去Mapparium的那天嗎?” Dev說:“當然!” Miranda問:“你記得你給我耳語了什麽嗎?” Dev挑逗地用氣聲說:“我記得呀……”Miranda知道他不記得了……她說:“你今天不要來,我病了。”Miranda昨晚哭過,聲音聽起來確實像是感冒了。

第二個星期天,Miranda打電話告訴Dev要和Laxmi去看電影。第三個星期天,Miranda什麽也沒有說,一早就出門了,在市中心逛,走過了和Dev一同去過的咖啡館、餐廳,最後在Mapparium門外坐下,喝著咖啡,靜靜地、靜靜地看著無雲的萬裏碧空......


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說的淡。所有的感覺都是輕輕掃過我的心裏,而不是刻意告訴我主人公做了這個那個,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特別是穿插了Rohin孩子的直覺和本能,解釋了人生、愛情、性的簡單、直觀和冷峻。

她的每一篇小說都是尋常的故事、多樣化的人性。對人性中天生的弱點,沒有掩飾、沒有評判,隻有細膩的表述、淡淡的思索。

也許我自己是一個淡淡的人,對於文學作品,我從來不能忍受大哭大喊的悲涼,或是咯吱人、強迫人笑的所謂幽默。另一個不喜歡的方式是試圖借助書中的人物告訴讀者作者的立場和意圖,所以,像《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盡管有朋友強力推薦,我看了兩遍還是找不到感覺。 (電影還不錯,得益於演員功力吧)。

而Jhumpa Lahir的淡然和冷靜,一下就擊中了我。

其它的幾篇也各有千秋,在下集讀後感中再展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