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抵萬金
文章來源: 陳默2008-09-04 18:30:46
今天中午,我坐在公司對麵的Starbucks,完成了給父母的家信,整理了最近的一些相片,在反麵細細寫上說明,然後趕去郵局寄出,希望父母在中秋節可以按時收到。

從十七歲上大學開始,給家裏的手書家信就沒有斷過。那時,打電話還很不方便,每十天一次的信件往來,是父母的殷殷企盼,也是我這個遊子的精神安慰。

那時的我,“恰同學少年,激昂文字”,除了絮叨學校的雞毛蒜皮、向父母請安、及變相要錢,還花了很多筆墨探討人生和理想。很多時候都是我自己對未來的暢想,或者是臆想。不過父母都是全盤接受和鼓勵,從來沒有笑話過我的淺薄和幼稚。

父母的回信都是一人一頁。爸爸的大都是關心和勵誌,媽媽會用很小、很秀麗的字寫滿正反兩麵,細細碎碎地談到家裏各人的各種小事情,讓我覺得身臨其境。我每次收到信,都會一邊讀一邊傻笑半天。

畢業工作後,父母給我寫信寫得少了。我媽媽說:“現在你成家了,我們真的放心了。再說,成天寫信,讓大家(指我公婆和先生)覺得好像我們很牽掛你似的,也不太好。”我媽媽向來是個細心並為別人著想的人,所以,我也讓他們不必寫信了,反正常打電話。

我那時還是常常寫信回去,夾寄兒子的許多照片。媽媽總說,我在照片後麵的說明寫得維妙維肖,常常讓他們對著小人精哈哈大笑。三年前,媽媽把我當年寄回去的家信和照片整理得整整齊齊地還給我,讓我開個博客(對,博克。老媽自己從不用電腦,但很與時俱進的)。媽媽說:把孩子小時候的趣事、童言童語,還有照片都記錄下來,是一份多麽好的禮物啊!

我後來倒是開了博客,但和媽媽的初衷南轅北轍,真是慚愧。不過,兒子是注重私密的人,他也不見得希望我八卦他的童稚趣事。

我來美國讀書後,又恢複了和父母頻繁的通信。那時,我寫回去的家信大都是說美國的新鮮事,報喜不報憂嘛。父母很喜歡,還誇我寫得比《揚子晚報》的國際副刊還好看,弄得我很是沾沾自喜。

我唯一一次在家信中流露彷徨和孤寂是在畢業時。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去加州讀博士吧,隻有半獎,而且不知何時才熬出頭;留在本校,倒是可以拿全獎轉讀地理係,但原來的經濟專業就夠窮途末路的了,再半路出家去讀地理,隻怕要走進死胡同了;去紐約闖蕩吧,兩眼一抹黑,兜裏不足三千塊也不知能撐多久。第一次在家信了沒有了嘻嘻哈哈的興致,第一次在寄出後又無限後悔……

父母的回信很快寄到,密密麻麻三五頁,全力地幫我權衡利弊(雖然不了解美國,說的並不太對),又囑咐我凡事想開,不要硬撐,不行就回家。我看得眼淚汪汪,仿佛觸摸到萬裏之外父母的殷殷之心。

我那時已經想明白了,於是給父母打電話,輕鬆地告訴他們我要去紐約了,不止一個朋友會幫我呢,讓他們別擔心。總算“騙”過了父母,彌補了我絕望中向父母訴苦、給父母添憂的過失。也許天可憐見,我一頭紮到紐約的茫茫人海中,倒是沒有什麽閃失,一些都漸上正規。

這幾年,電話打得越來越多。父母眼神不濟了,我堅決不讓他們寫信了。不過,我和父母都是不善言詞的人,常常在電話裏除了相互問好,說不出更多的。倒是寫信,可以細細碎碎談好多。所以呢,我常常有空就寫一段,家常瑣事、孩子的趣事、工作中的感想、旅行見聞等等,反正信手拈來。等寫滿四、五頁,我就寄出去,如果有一些照片就更好了。

這次我的信裏就包括了八月底送兒子上大學的一些照片、長周末去動物園和去朋友家party的照片。父母在中秋之際,沒有他們疼愛的小女兒陪在身邊,但有了這些照片,也可聊解相思吧。

在此謹祝爸爸媽媽中秋快樂,全家安康。

(Setp. 04,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