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人,中國心 - 春節雜感
文章來源: 陳默2007-02-25 12:21:29

今年春節我正在出差途中。臨行前刻意沒有通知當地的朋友,因為不知自己那個周末會不會有與工作有關的安排,另外想到朋友們春節也一定早有計劃,如果因為我的造訪打亂了他們原有的安排多不好啊。

不過朋友L從另一位朋友處得知我的行程,打電話堅持要來接我一同過年,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高興地接受了邀請。

L
的先生開了一個小時的車穿過整個城市來接我,見到兩年沒見的L夫婦,真是說不出的高興。不過聽說party不是在L夫婦自己家,而是在他們的朋友家,心裏又隱隱有點擔心。自己是慢熱的人,雖然並不算害羞,但遇到不熟的人自己心裏會緊張,盡管別人可能看不出來。

去了才知道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主人夫婦及所有的客人們都是熱情隨和的人,大家雖從未謀麵,卻有一見如故的默契。相似的年齡和經曆也使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主人夫婦三代同堂的家庭其樂融融,更別提各家貢獻的各色美味年菜和點心,真正是道地的中國年夜飯。吃著、喝著、聊著,真有點不知身在處的飄飄然。

這些年來,自己很少有機會享受這種道地的中國式party,我也有為數不多的好友時常來往,但很少有大規模的party。因為沒有那麽多朋友來訪,家裏的餐廳早就改成兒子畫畫、做模型的
工作室了。自己最多請三五好友來喝個下午茶或吃個便飯,當然隻能坐在廚房裏。

大年初一和朋友去中文學校看朋友孩子的表演,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我的孩子來美國時已經大了,所以不上中文學校的)。聽到家長們的合唱節目
我的中國心,還真有點心緒澎湃的感覺,真正感到不論何時何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是永遠不會忘懷的。與政治無關、與愛國無關,對文化的認同是發自內心的。

這使我想到一個相關的問題,我們這些漂在異鄉的人們,究竟如何才能自信地保留自己的根、同時又融入當地的文化呢?曾聽到不少感歎,認為我們是無法真正融入的、終究是被排擠的一群,於是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棄;也有身邊的人,努力又努力地學習、研究、模仿,期望終有一日與當地人無異,那份勤勉與刻意讓我不知怎麽會感到心酸。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邊緣人,也曾耿耿於懷很久。剛來時不覺得,反正自己是新人嘛,不懂就學,英語說得顛三倒四也無所畏懼。等幾年後工作了,就漸漸覺得有壓力了。英語倒是溝通無礙了,開個會、做個演講也能應付了,但卻很難和同事們有深度的交流。當時是在一家風氣活潑、講究時尚的公司工作,頂層是自己公司的bar,工作之餘去喝一杯是司空見慣的,公司還隔三差五有party,我在這樣的場合就不自在,聽不懂別人的雙關語及笑話,也不會點歌、更無法應和,隻能悶頭酒。喝到興頭上想妙語連珠一把吧,發現想說出口的卻是中文,於是隻能在醉眼迷離中品味自己的孤獨。

後來不知怎麽忽然想開了,明白了自己是個邊緣人,就安知若素吧,何必對自己要求過高呢。試想一下,一個老外要是在中國,能說中國話,和中國人一起工作交流無礙,我們就會覺得他(她)很不錯了,有誰會苛求他懂唐詩宋詞、三皇五帝呢?同樣,我們又有什麽必要非要與老美有唱有合呢?不懂的話題,如果有興趣就問問,如果沒有興趣就附和一兩句讓它過去好了。

不再強求自己了,輕鬆而釋然地展現出自己,反而和同事們容易相處了。特別是在現在的公司工作七年,並沒有刻意去融入,倒還是有了不少至交,也常被不同的group相邀參加各類活動。融洽的環境使自己有時在度假或出差的途中也會想念辦公室的同事和朋友們。

記得我入美籍時,同事們送了我一張賀卡,除了例行的祝賀之外,有的同事說希望我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文化,有的同事說很enjoy我給他們帶來中國的文化知識(我有時會好為人師地給他們
上課)。自己是傳統的人,逢到中秋端午之類的節日我都會請假早回家;春節如果是weekday,我都是請假的,因為按老人的說法,開年勞碌,後麵一年都會勞碌,實在是不想在這份不輕鬆的工作上再加碼了。公司的老板同事們也早習慣了我這份固執。大概這就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由來吧。

來美逾十年,無根的漂泊感如影隨形,不過自從明白了要安心地當個邊緣人,倒也不再有不自在或是憂傷的感覺了。做一個有自己文化根基的異鄉人,也很不錯,甚至有點生命比別人豐盛的沾沾自喜呢。

(後記:謝謝L夫婦及朋友們讓我度過了一個特別愉快的春節,在享受了那麽美好的時光之後,自己還有了些雜感可供分享。特別是事後得知當天一同出差的同事們在bar裏留連至深夜,更是慶幸當時自己和你們在一起。不然大年夜要不隻能在旅館裏無聊地看電視;要不隻能和他們一起繼續做
邊緣人,聽他們的歌、喝他們的酒、操練英語,那可是有點不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