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第一生產力(1)
文章來源: 尹文2009-05-30 15:14:36

-- 美國強盛與衰落背後的教育政策


鄧小平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話有些道理,但不十分準確。應該是"教育是第一生產力" -- 者按

自中國經濟大餅的尺寸超過德國之後,世界經濟格局暫時維持住美國日本中國這麽一個三足鼎立。歐洲想要經濟話語權,非得把二十七國揉在一塊,才能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第四者插足。但這個歐洲共同體,除了讓參與國共同追憶羅馬時期的舊時輝煌外,要動點真格兒的還是"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媽"。

德英法三馬,時常跑成三股道。意大利西葡兩牙除了踢足球外,"好吃懶做休閑"是傳統。北歐諸小國大搞"有產階級"社會主義富利事業,民眾更是拿著救濟度假,政府隻能是破產的破產還沒破的等著破產。東歐成員國?  二等公民不提也罷。

世界經濟三足的鼎也已開始晃悠,在2008年中國經濟超越德國之後,已有預測數據表明,2009年底之前,中國經濟又將以5.2萬億美元的總值超越日本4.8萬億的規模,正式成為世界經濟的山寨二當家。後來居上可喜可賀,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發言也更是"鋼鋼的"。

看到Hilary Clinton和Nancy Pelosi這二位人權女鬥士最近訪問中國了嗎?  為了訪問能全須全尾有成效,二位自己主動剪除人權議題,改打經濟環保牌。目前,全球出現了順著中國節奏起舞的趨勢:  經濟就是政治,是最大的政治。世界政壇高峰會,由七國變成八國,又由八國擴成了二十國,今春三月在倫敦,今秋九月易地美國彼次堡。有人根據最近動態對G20作出預言,二十國高峰會很快就會變成美中兩國高峰會,其餘十八國當觀眾。

當然,中國政府和民眾還需要戒驕戒躁才是。開放國策使得中國經濟翻了N翻,甩掉德國超越日本雖也實屬不易,但德國人口八千萬日本人口一億二,加起來才兩億人,而中國往少了說13億。所以如果按實物計算經濟實體,中國大過日德是應當應,是發生遲了而不是提前發生了。接下來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創輝煌,中國經濟要有行走巴山蜀道的心理準備。因為下一個"比超對象"是老牌帝國頭號強國的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人口三億,2008年美國經濟大餅規模14.3萬億。美國真TMD強啊,在中國經濟翻了N翻之後的今天,美國經濟幾乎還是中國的三倍。如果撼德國難、撼日本更難的話,那撼美國將是難上加難。

對美國的強大,國人需要有清醒的認識。美國的強大不僅僅在於表麵數據,更在於它的政治經濟製度,和深入民眾骨髓的自由企業精神。自由企業精神的強大力量,在中國也得到了充分發揮。中國經濟近三十年的爆發源泉,不是在於中國政府做了什麽,而是在於中國政府沒做什麽,對這一點我們也必須有正確的認識。中國政府在經濟決策上的正確與偉大,在於它逐步停止了像三十年前那樣去管製經濟,在於它學會放手發展經濟,讓群眾自由創建企業發揮自由企業精神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壯大自己,也壯大了中國經濟。中國經濟自由三十年,就創造了今天的奇跡,而美國經濟自由二百三十年,創造過的美國神話般奇跡,世界至今無人出其右。

要談美國的強大,必須了解美國人流在血液裏、入骨刻三分的自由精神。這種精神除了反映在美國的政治經濟體製中以外,還體現在民眾的信念裏。這就是美國民眾對教育、勤勞、和自由經濟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由此產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美國的強勢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達到鼎盛,七十年代之後,強勢依舊在,隻是開始下滑直至今日。目前雖然美國還是無人能夠替代的世界老大,但是,美國的優勢感已開始被美國的危機感所替代。綜觀美國的教育、勤勞、和自由經濟三大理念,勤勞和自由經濟沒有太大變化,但美國的教育卻從七十年代之前的"世界無人能望其項背",變成今日在世界各國中要"坐陪孫山"的尷尬局麵。報端、新聞、有識人士經常指出,美國危機的"源泉"就是在於最近三十年的教育落後(這篇主要是論中小學教育)。

我們先來廢話一番有關教育的基本經濟理念。教育,以市場的角度講,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消費。消費是用錢賣快樂,在中國常有人從讀書的高分中得到無窮的快樂,甚至不問讀書的目的是什麽、今後要幹什麽。這就是把教育服務當成消費品。而投資講究的是回報,是為更美好的將來著想,於是受教育人必定注重技能的獲取,而不是一味強調成績。任何教育服務都有投資物和消費品的兩重性,但對教育的不同理解多少體現在中美學子對待受教育的態度和對教育的投入上。

從曆史長河看,美國對教育的投入世界各國找匹配。從統計數字看,自1870年到1950年之間,美國人上學年數每十年平均增加一年。1890年,成人平均上學八年,1900年平均是九年,1910年是10年。到1960年,美國成人上學年數達到14年,如按高中畢業八年,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兩年計,這可是每個成人都有社區大學畢業證書的水平。我們對這一串美國數據應該靜思一番,美國創造過許多美國奇跡、發生過不少美國夢幻,但無論是送自己的衛星上天,讓蘇聯的紅旗落地,還是給世人展示體育夢之隊或科學諾貝爾,這些其他國家也都能一一做到。但如此一個大國的普及教育做到這種高度,那才真正是其他國家的夢幻。別忘了,這一美國夢幻的實現時間是1960年,而且政府對教育的幹預低於其他世界大國。順便提一下,那年美國高中的畢業率是80%。

當時美國在教育普及上有著強大的優勢,它領先大多數歐洲國家達35年以上。這就是說,歐洲1960年的教育程度,和1925年的美國相當。五十年代,歐洲國家適齡青年在中等學校注冊的不超過百分之三十,而美國這一數字是百分之七十。

再說一段題外話。一個國家的教育和科技之間也存在著"競賽"。中國有個常用詞,叫"科技日新月異",但這是對科技大其詞。從曆史上看,科技的進步大多是穩步漸進的,鮮少日新月異。不說別的,就以當今最時髦的網絡技術,那是美國七十年代的產物(當時的Bell Labs發明了TCP/IP,即後來的DSL技術),四十年後的今天才有這樣的廣泛應用。是中國有了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三十年的科技斷層,才會有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的感覺。

說這段科技"廢話"是因為它跟教育有關。當教育的步伐超過科技的進步速度,社會就會充滿著高技能工人,通過勞動市場的競爭,人們的工資差別就會縮小,這樣,社會的貧富差距隨之縮小,均富社會就會產生,和諧社會的目標也就得以實現。反之,如果教育進步緩慢甚至不進反退、落後於科技的步伐,使得社會上高技能勞力僅為少數,企業對高技能勞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麽勞動市場法則將使這部分少數人獲取高薪,而廣大民眾淪為低技能勞力,他們工資微薄。這時,收入差別增大,社會貧富必然加劇,不穩定因素也就增多。

有讀者可能會指出,目前的中國教育投入劇增,但貧富差距增大也是前所未有。這兒可以有兩中解釋: 一是,中國教育重考試不重技能,沒有能夠培養出眾多企業所需的高技能勞動力,學位高了,但技能還是低;二種可能是,中國勞動力市場不夠發育,存在資方壟斷現象。比如克扣農民工的工資便是典型的資方控製勞力市場,是政府默認資方對勞力市場控製的典型例子。當然,現實情況更可能是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

回到六十年代:  美國的教育成就給它帶來高額生產力和持續的經濟增長,當時的美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無不處於世界的頂峰 -- 國力強盛、均富、和諧社會、等等讚美和歌功頌德的言辭用在當時的美國都不為過。

但是"謙受益、滿招損",美國曆史短淺,這樣的繁榮富強實屬前所未有。"五千年前"的李耳先賢騎青牛出函穀關後,即便也路經美洲大陸,可那美國還沒有出生呢。所以,"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對美國人來說有點難懂。自韓戰後,美國不思教訓,相反益發自滿。越戰、中東以阿衝突、波灣石油危機、八十年代兩伊戰爭、美蘇冷戰直至柏林牆倒塌......等等,美國不是始作俑者就是魁首之一。在國內,驕橫自滿的美國佬對教育的追求也開始凋零,1970年後,美國教育步伐急劇減速。美國再富有,也做不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量金錢和資源被用於軍事征戰和社會福利後,能對教育所做的投入,必然是大量減從1975年到1990年整整16年中,止步不前的美國教育終於喪失了世界龍頭老大的地位。

曆史的巧合往往就是這樣,美國的教育衰退,又給其他各國提供了急起直追的機會。比如中國,1977年恢複高考,"重科技抓教育"又重新成為國策。在美國教育衰退的同時,中國學生考中學進大學,為自己也為祖國的將來,玩命讀書再次蔚然成風。這三十年來,中國在教育領域的投資有目共睹。社會和個人、同學與家長在教育上付出的金錢和努力,統計數字再怎麽龐大,都仍顯無力。更巧合的是,這三十年,尤其是1990年以後,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中國五千年不曾有過,也是世界人類史僅見。中國的發展再次應了七十年代前美國式"教育對經濟"的作用,現在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也都越來越相信,教育是投資,是帶給民眾幸福生活的最重要途徑。

1989年底,柏林牆的倒塌標誌著"代表正義"的美國代表正義,在軍事上徹底戰勝邪惡帝國蘇聯。從此,蘇維埃聯盟分崩瓦解江河日下,一蹶不振直至今日。與此同時,還有另一堵牆在美國轟然倒塌,這就是美國的教育之牆。從此美國教育好比昔日之蘇聯今天的俄國,也有了江河日下一蹶不振的先兆。美國教育落後之下,對主要經濟對手的霸主地位也已經蕩然無存。

美國的教育現狀威脅到了美利堅的的競爭能力和未來生存 -- 美國的決策者們和有識之士已將他們對教育的認識提高到了這樣一種高度。"重整美國教育",在美國的政壇呼聲不斷,但無奈1990年前的16年饋缺太多,教育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相反,1990年至今的近二十年,美國教育新政策的嚐試,起色不大績效不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