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七千港企停產 珠三角輝煌過去 (圖)
文章來源: crn20052008-02-27 06:22:33

  中評社香港2月27日電/“受困於高漲的成本和日益嚴格的監管,成千上萬家工廠棄珠三角而去,珠三角7萬家港資廠中10%今年將停產。”昨日,全球最為知名的財經類媒體《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珠三角:輝煌已成昨日舊夢?》的長篇報導,報導珠三角多個城市普遍正在麵臨的產業轉型現象。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明,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和廣東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已經引起全球的關注,說珠三角明日黃花判斷下得過早,我們需要解放思想迎接新的 挑戰,警惕廣東比較優勢人為加速衰退。”昨日下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丁力表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教授認為,“珠三角產業升級要避免短時 間內過於頻繁的行政幹預導致休克,盡量由市場自發調節促成漸進式轉型”。

  廣東省外經貿廳有關負責人昨日下午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華爾街日報》的相關文章,此前外經貿廳曾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對於一些港資工廠倒閉和遷出的現象到底是由於政策,還是其他方麵的原因,目前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

  中國華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過去20年中已經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而現在卻有成千上萬家工廠棄之而去。”這篇由華爾街日報知名華裔記者方鳳美和CANAVES撰寫的報導,在《珠三角:輝煌已成昨日舊夢?》,之後緊接著就是上述導語。

  報導分析,受困於高漲的成本和日益嚴格的監管,珠三角地區在與包括中國其他地區在內的亞洲其他製造中心的競爭中漸感吃力。

  “勞動合同法、外資企業加重的納稅負擔,以及更為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日益走強的人民幣,這一切都在擠占玩具、服裝和家俱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內中國公司的利潤空 間。”報導引述瑞士銀行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在2月24日的一份報告說,今年可能是中國製造廠商盈利能力終遭重創的開始。

  香港工業總會預計,珠三角地區的6萬至7萬家港資工廠中,今年將有10%停產。”報導中稱,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說,這個比率可能是20年來最高的。部分廠商將永久停業,一些將搬遷到中國內陸,還有一些會遷出中國。

  華爾街日報報導的資料基本上是真實的,但是對於今年將倒閉6000-7000家珠三角港資廠的預測,還需要拭目以待。”昨日下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丁力教授認為。

  去年,廣東有1000多家鞋廠和相關供應商停產,停產廠商約占廣東全省鞋業廠商的10%.”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介紹。據中國報紙《國際商報》的一項調查,關廠公司在廣東的業務規模大都相對較小,每家的投資都不到300萬美元……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羅富昌說,今年是許多製造廠商的拐點;在過去的多年裏,很多廠商都賺了錢,但現在情形已經發生了變化。

  中國輕工製造業的變化正在全球引發連鎖反應。工廠主們正把目光從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因而工資也較高的珠三角地區移開,到中國內陸尋找新的落腳點。”報導認為,在那裏他們可以享受較低的成本,並從急於招商引資的當地政府獲得投資優惠。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廠商還會轉赴工資水準更低的其他國家投資。這意味著越南和孟加拉這樣的國家能獲得新的投資和裝配線就業崗位。

  報導引用一家針織品製造企業的老板林宣武的話,“如今,珠三角製造業中心東莞市的一些周邊地區到處都是空蕩蕩的餐館和停產的工廠”。林宣武的美羅針織廠即將遷到江西省,距香港6個小時車程,但他擔心的是能否找到熟練工人。

  報導談變化

  “衝擊低端製造廠商的這些變化很可能會是長期的。這些變化部分應歸因於中國政府的一些措施。”報導認為,中國政府此舉意在糾正中國經濟數十年高速增長所導 致的一些失衡問題,比如惡劣的工作條件和嚴重的環境汙染。中國政府今年還調整了公司稅率,並將逐步取消給予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而外資企業是中國出口的主 力軍。日益上漲的石油及其他商品價格以及不斷升值的人民幣更使問題雪上加霜。去年一年,人民幣兌美元上漲近7%,推高了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售價。

  “或許導致輕工製造業紛紛掉頭他顧的最重要催化劑就是今年1月1日生效的勞動合同法。”報導認為,這部法律令勞資談判的主動權轉到了員工手裏,並增強了員 工的維權意識。由於許多工人都在中國其他地方找到了工作,華南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狀況,也令工人有了更多的籌碼。

  自2002年以來,提請勞動仲裁的案件以每年25%以上的幅度增加。今年5月,還將有一部法規生效,勞動仲裁屆時將會免費,提請也更加簡便。

  報導認為,中國政府對於環保政策的大力推行,也是導致珠三角工廠外遷的原因之一。“中國領導層也在大力推行一些政策,以打擊製造行業猖獗的環境破壞行為, 後者導致中國的天空和河流受到嚴重汙染。”針織品公司福田實業的執行董事嚴震銘說,對汙染行業更嚴格的限製令該公司幾乎不可能在廣東設立新的染整廠。

  “這些變化也影響了中國其他沿海地區的低端生產商,但受打擊最重的還是珠三角地區。”報導稱在港台投資大量湧入的20年中,這一地區迅速發展成為製造業重鎮,2006年為中國貢獻了約8%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報導引用文胸生產商黛麗斯國際有限公司主席馮煒堯的話,與美國經濟可能出現的周期性衰退不同,中國經營環境是“單向”變化,成本一旦上升,就不可能再降下來。

  中國政府一直鼓勵製造廠商轉而生產這類高附加值產品,在這類產品的生產中,勞動力成本並非最重要因素,中國經濟的規模效應使其具備了強大競爭優勢。

  但中國在製造業方麵仍然擁有眾多優勢,這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產業撤離珠三角可能不會產生廣泛的負麵影響。目前受影響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廉價產品的生產商,而中國目前的出口大頭是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如汽車零部件和電腦。

  這些因素意味著,就算中國沿海地區在輕工製造業方麵的傳統優勢逐漸削弱,在今後的許多年裏,中國也依然會是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力量。

  報導引用VFCorp.負責采購的董事總經理湯姆?納爾遜的說法,盡管價格上漲將令中國製造廠商未來的生存和競爭更為艱難,但是中國在某些方麵依然具有吸 引力―――中國製造的商品從工廠到美國的零售店貨架通常隻需要20-25天,而柬埔寨需要30天,孟加拉則需要40-45天。

  專家看法

  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丁力表示:“這是一篇相對客觀的報導,反映的情況基本上是真實的,但是一些資料需要進一步確認。”

  “廣東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麵臨一道坎,但是也沒有那麽可怕。廣東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不可避免,經濟轉型肯定伴隨著陣痛,廣東麵臨著現實的挑戰,因此迫切需要解放思想。”丁力認為。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必然是長期的、有步驟地進行,要警惕經濟轉型中廣東的比較優勢未老先衰,特別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比較優勢衰退,防止企業外遷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將帶來不可預測的嚴重後果。”丁力分析。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教授認為,“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有一定道理,大部分數據比較接近現實,珠三角麵臨著企業外遷的嚴峻現實,但是結論下得太早。”

  “珠三角產業升級應該是漸進式,產業升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要避免休克式的,不能人為地推動在短時間內完成,不能想像得太簡單。”樂正指出。

  企業的外遷和轉移是必然趨勢,由市場自主調節。政府不能一廂情願,幹預不能太頻繁太過火。現在一些調控措施頻繁,組合拳式的政策拳拳打到中小企業身上,企業肯定承受不了。”樂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