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 良心
文章來源: 科夫2007-11-25 08:07:07



   也許很少有人願意說自己沒良心。那麽,是不是大部分人都問過並可解答,為什麽人要有良心?良心真得很必要嗎?

良心這個道德概念似乎很模糊,含有濃重的主觀情感,牽連有明顯的是非傾向。很難給良心一個清晰的界定,我以為用同情心替代,或許更恰如其分也較客觀些。

同情心雖為社會鼓勵提倡,但卻不是每個人必須的。一個具備自我生存能力的人,隻要不違法,就可以被社會接納,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至於他是否願意幫助別人,他有權選擇。人的能力有差別,如果有人願意拿出自己的餘力幫助那些較弱的並需要幫助的人,社會顯然會更融合。因此,同情心就被社會普遍認同,在某些社會還得到了大力倡導。一聲謝謝,一個讚許的目光,幫助他人的人得到鼓勵的回報,自身價值被予承認引生感覺的愉快。

我們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有餘力。一個能力較強的人與一個能力較弱的人,能力的絕對值有大小差異。同時,各自心中期待的目標也有高低之分。能力較強的,為自己定的目標通常也較高一些,為達目標所需的能耗也大一些。能力減去能耗後算出的結果,能力較強的不一定餘下更多。小康百姓沾沾略有結餘,百萬富翁常常負債經營。因而不能認定能者一定有較多的餘力。也不能要求每個人均必須具備同情心,即使他有能力,同情心也不應強求。沒有同情心並不是錯。但沒有良心就不那麽好聽了,似乎應該受到詛咒。沒有人願意受到詛咒,我們最好也不要輕易動用詛咒。

並不富足的社會大力倡導同情心甚至過度推行助人為樂並非總是正麵的,負麵效應也可能產生。當助人為樂成為一種信條,一個目標,你的幫助就可能被視為應該的行為,不付出額外的,好像就是欠誰的。快樂不再是自然地發自內心,而來源於社會壓力,在被脅迫的氛圍中為別人表演著,樂趣又從何而生呢?同時,也難免還有助長懶惰和不勞而獲之嫌。我們的學雷鋒運動轟轟烈烈多年,我們社會的同情心又較歐美資本主義私有經濟社會多出多少呢?

最近一直追讀鴻歸寫的《鄉村沉淪》。作者響應自己的內心驅動和強烈的責任感,譜寫了《鄉村沉淪》這部大作。鴻歸有那樣的生活體驗,用心目睹了類似書中所發生的一切

我喜歡讀,因為《鄉村沉淪》文筆非同一般,引人思想。小說中的苦難幸運地沒有在我的生活裏發生,所以願用閱讀彌補閱曆的不足;小說中的悲慘讓我更感到所擁有的已經多麽的富足與大家手筆的鴻歸促心交流令我受益匪淺。而如果一旦閱讀被冠以富於良心,我會覺得我的選擇就有那麽點不完全出於自由。

有人喜歡視天下為己任,不惜負重而前行,哪怕孤途路漫漫

有人認為,生活已是大部頭---十分深刻,自身生命已夠沉重---為何百上加斤?

隻要按照自己的認知,聽從內心的召喚,不論他人視為良心或善心,公心還是私心,貪心,花心那都是一顆真實的心,一顆無愧於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