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乞丐看看你的肢體語言
文章來源: piao112007-12-08 11:52:05


  
  就會發現一個比較殘忍的事實:你屬於有修養的善良之輩,還是。。。

  由此說開去


  現在人很少講單純的“為人民服務”了!尤其無償的。

  如果我說這個“為人民服務”的概念,來自於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培養與環境的熏陶,那麽你會不會同意?

  大約一年前(還是二年前,有點忘記了)看到文章說有電台采訪一並報道了美國的愛心人士“丁大衛”在華義務助學十一年的感人事跡。

  看這類文章和有關人事跡,總會令我感動不已暫且不表,在此隻是想說一點自己的感想。

  他們的愛心哪裏來?為什麽要去落後貧窮的地方奉獻愛心?

  為什麽總是見聞在先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很多的人就是有著這樣的思想與欲望去貧窮落後的地方“為人民服務”!很多甚至是無償。這是不是與他們接受的基礎教育與生長環境當然還有社會製度、人性生存的保障等有很大的關係(我是俗人,比較看重的是生活的保障這一點,也就是說後顧無憂。)?!
  

  我比較關注的是這樣的話題。

  老外這樣的人事行為,對國人來說好像很多還不很理解(其實我也不理解),認為他們是當地的條件太好了、太有錢了或體製太優越了,使他們在有生之年必須去找尋一點什麽刺激而引發的“陣發性”行為。事實很多的人在當地就是一般的“勞動人民”、“工人階級”,甚至是失業人員。
  
  他們這樣無條件的去落後貧窮的地方“為人民服務”的資本是什麽?我認為:他們的性情、思想,還有無償的為人民服務的行為,多為“有生活最低勞保”前提下的“出擊”。也就是我說的能夠保障自己無後顧之憂的去為人民服務的“資本”!

  “為人民服務”要有條件的。如果自己都養不活,老無生活依靠和保障,那談何真正無償意義上的幫助別人甚至接濟別人(的資格)?同某些人總是在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要計較或看重”同理!你如果衣不遮體食不能果腹也有資格這樣豪言壯語?

  要說為人民去服務還不要報酬,真的不是誰有心就行。還得有“資本”這樣的條件作後盾。這個條件包含著的不僅僅是衣食富足,還包含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識的修養,以及社會給與你的生活保障和環境熏陶得來的品格修養等。應該說是合而為一的綜合體現(行為)。值得一提和關注的是:這些條件的培養與生成,是始源於兒童時期的。

  說到此言歸正傳一下:
  
  大多生活在海外比較先進富裕國家的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幼兒園開始),就會積極的參與(當地)社會或學校裏的募捐、慈善活動。比如我家的三個孩子。他們從小就養成的這樣的助人為樂的習慣,以致融會貫通到(他們的)骨子裏,升華為純潔的思想(與比較高尚的品格)。這個“品格”在我看來就叫“習慣”。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些善舉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就不會意識到是什麽“高風亮節”。

  我的孩子們在國外或回到國內,隻要看到街上的窮人,例如要飯、要錢的都會對我說:媽媽,我們給他錢吧?或默默的將自己的手中的不多的零花錢放在他們的手中的或腳前麵的盒子裏。如果你再細心的注意一下,孩子們放錢的姿勢是蹲下身子輕輕的放下手中為數不多的小錢的,而不是一如那些“施舍者”遠遠的站直了身子扔過去(這個“遠遠的站直了身子扔過去”的姿體語言,特指暑假帶他們回國看到的為數不少的那些“高貴的”施援者們)。

  僅從這一點去看,就能發現孩子們接受的教育與生長的環境給予他們的影響與造就的自身素質。他們從小就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人性、尊嚴、人格都是平等的!也大概知道彼此間的尊重的道理與重要性。
  
  碰到這類的“施舍”事情,無論我是怎麽看怎麽想的,我都會默默的支持。我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的愛心與善良。

  我們沒有必要對理解能力與承受能力都不很健全的孩子們說很多這個“乞丐”是假的,那個“落難”人是騙錢的等等混雜負麵的社會現象。其實很多的事情並不完全如我們想得那麽的糟糕。

  不是麽?
  
  老話:是不是又跑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