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家傳粽子
文章來源: piao112007-06-22 13:39:11


  粽子節端午過去了!每逢端午吃粽子,隻是一個美好的沉重的當然也是一個不老的傳說。現代人估計再也不會為了這個傳說能夠繼續的美好而在這一天去包粽子吃粽子!所謂的端午吃粽子大概也就是一個虛擬的“傳宗接代”了。我就是一個典範!

  前些天我也曾為了這個美麗的傳說而去專門買粽葉,想跟以前一樣的在這個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美好傳說的節日應一個景,還有我家爺爺的冥辰之際,包幾個大小都喜歡吃的粽子也算為爺爺做個“祭奠”,遺憾的是沒有能夠買到粽葉,隻能作罷。

  昨天,我再去中國商店轉轉,看到了久違了的粽子葉,隨即買了三捆回家,還買了一小包一公斤的糯米;原本也就想包幾個解解饞,畢竟這個不容易消化的粽子不是能給孩子們當得一日三餐,加之包這個粽子是要花一點功夫和時間的,而這些功夫和時間對我來說都是我所不能富裕的。誰知道將米放入瓷盆裏加佐料時一看,怎麽就落在盆底一點點的呢?想一想又加進去看看估計也不止糯米那斤兩的泰國香米混合著;可包著包著看看又不夠了,又加進去香米,最後神經兮兮的包了一上午還又包了大約有6710個,沒有昏死算命大,既然沒有“背過去”,那麽就坐下來寫寫我們老家這個蠻有特色的粽子的包法以及講究。

  看了很多的有關粽子的包法,大致都是將粽子葉和米提前浸泡或浸泡過夜,可我們老家粽子包裹方法,是很“忌諱”這樣的隔夜浸泡糯米的,因為糯米一經水泡會發漲包紮後不能緊張,手感口感都不是老家“傳統”的那樣子的“有嚼頭”的講究。其中最大差別的2大講究在:包粽子的葉子一定要經過水現煮過的!米一定是現泡現包的(不斷的包不斷的泡)!

  大約在我小三子這樣大一點的時候,我就跟在老太太後麵學著包粽子了。那個時候我老太太那一手的包粽子的絕活,在方圓的名氣是如雷貫耳的。大凡這個節日,就近的關係好的都會跟我老太太來套近乎帶著米葉等,請我老太太幫他們包幾個以“供祖宗”用!為的就是一個是漂亮。

  我老太太包的什麽粽子這麽的受歡迎呢?就是一如傳統的極其有名氣還極其難包的像樣子的“三寸金蓮”式的小腳粽!而我老太太包的這樣的粽子,講究不僅在外觀,還在內裏。外觀漂亮不說,絕了的是不用包紮線或繩子(過去傳統的用竹tao,這個“tao”字不會寫,就是竹杆上剝落下來的外皮葉),更絕了的是,隨你怎麽拿捏都不會鬆散。真的很有講究。用文字很難說得明白,這樣說個大概估計你們能明白我說的意思。而內裏的講究在“結結實實”!哪怕還是半成品沒有下鍋之前,你用手拿捏一下也沒有酥鬆的感覺!老家人好的是一口“有嚼頭”的粽子,而這個有嚼頭講究在包紮灌米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這一關很難把握。

  既然老太太的絕招受“重視”,那學的人一準的多是不是?是!我就是其中之一。在那些大姑娘小媳婦堆裏很稀罕的。

  過去大米金貴哪怕在產米的鄉下,這樣的包粽子是不會隨便的讓孩子來玩戲浪費的,所以每逢包粽子,老太太身邊除了我這個“尾巴”基本沒有孩子的。久而久之,看多了就動手,老太太看看包的滿象樣子,就刻意的教我包粽子的要領了。例如我老太太這種包法任你怎麽移換手腳,那個左手是不能一刻離開包粽子的葉子和已經裝好米的“葉筒”的,如果要紮繩子等都是右手動作,左手的5根指頭是緊緊把握著粽子主體的。得到老太太的“真傳”,我家的一手包粽子的絕活便在我這裏“繼承”了下來。跟你們幹脆吹吹吧:我奶奶、我媽媽都得到過老太太的真傳,可就是沒有一個包過老太太滿意的哪怕就一隻狀如小巧三寸金蓮的“小腳粽”!而我包的都是老太太免檢的。牛吧?!

  牛歸牛,可再巧的媳婦難做無米之炊阿!這不,今天包的這個粽子,因為沒有竹tao或不用繩子得靠穿針接穿粽子葉的“穿粽針”而換作白棉線綁強盜一樣的綁綁紮紮;除了內裏的講究承傳了一下老太太包的那個意思,這外形跟老太太的“傳授”已經相去甚遠了!用我老太太活著“扁”我家奶奶的話就是:慘不忍睹!

  下麵就是我今天包的肉粽子!因為包的多了,求你們幫忙多吃幾個,味道還算好,就是淡了一點!

  
    醃製的新鮮豬肉和煮過了的粽葉
  


          
    浸泡過拌好了佐料的糯米和泰國香米
  
  

          
    包好了的一部分
  


          
    情侶粽
    

    
         
  
    我老家煮粽子的時候傳統習慣還要同煮雞蛋 
  
          


       
  看什麽看?好不好吃都要吃:見者必吃!臨陣脫逃罰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