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戲談
文章來源: 落花飄零2005-07-25 18:30:52

大學寒假的時候,獨自去北方旅行,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加上三毛小說的潤色,自己很有一點易水寒的味道。

坐在對麵的,是一個北方帥哥,遞給我一片口香糖,然後就開始聊天了。他在南方工作,回家過年。帥哥忠告我說,你去北方以後,千萬別說自己是上海人,否則要被人罵的。我驚驚諾諾地點頭,正在暗自捉摸著自己的普通話程度,帥哥冷笑地說,你普通話再標準,一開口就是那個口音,你就說自己是杭州的或者蘇州的。

那是我第一次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家鄉原來如此不受歡迎。春節小品上,總有一兩個身材矮小並不是南方男人的演員,誇張地模仿著南方口音,抖的包袱大多是一根蔥砍了幾分錢的段子。

其實,我爺爺奶奶一直批評我的上海話聽起來很奇怪。很多土生土長的用詞,對我們來說像文言文一樣晦澀拗口,普通話,網絡用詞大量地充斥進來,讓我覺得自己說話的時候帶著活力,而不再像爺爺奶奶那樣,將語言偏於地域狹窄的概念。小堂弟是家裏唯一的香火,但是嬸嬸是武漢人,保姆是四川人,幼兒園隻教普通話,小堂弟一口洋涇浜,讓爺爺胸悶得很。我們老是逗他說上海話,滑稽異常。

和朋友們出去吃飯,嘰嘰喳喳地都是說普通話,偶爾夾一兩個上海方言純粹是為了搞笑。隻有在家裏和長輩說話的時候,才會一本正經說點上海話,即使和表姐妹們,也是拿腔捏調地說國語,還要哈韓哈日地,聽得長輩們直搖頭。

病房查房的時候,老主任用的是吳儂軟語,非洲來的留學生,會很正義凜然的說,老師,請你說普通話!老主任的普通話,讓人聽了忍不住笑,非洲學生還是聽不懂。最後大家都同意說英語了。記得大學的時候,有個笑話,說那個教授,會英語,法語,日語,但是他一開口,大家都知道他是浦東人。

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英文,是良好素質的體現,沒有誰會用上海話來進行公共社交了,如果在正式場合堅持用方言,是對整個人群的不尊重。當然,異鄉逢知己,用鄉音竊竊私語,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看到新聞說,有識之士呼籲拯救上海方言,真想說,一種語言的變遷,豈是人為能夠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