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林妙可“假唱”是怎麽回事嗎?
文章來源: 前後左右2008-08-13 00:20:18
你真的知道林妙可“假唱”是怎麽回事嗎?

這裏的很多朋友自作聰明的吵了半天,發泄對林妙可“假唱”不滿。且有根有據的說,真正的歌唱者,7歲的女孩楊沛宜,僅僅由於形象“不完美”,便被林妙可替代,而沒能亮相開幕式。大有為楊沛宜鳴不平之勢。

但從北京奧運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的敘述看,事情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在形象上,在內心感覺上,在表情上等各個方麵”都好的林妙可的聲音“不完美”,而換上了楊沛宜的聲音。(雖然都是換,但因果關係可大不一樣。這裏很多朋友大批判的論據沒了,還要重新做作業。)

事後,當記者采訪楊沛宜小朋友問她對自己沒有登台表演遺憾不遺憾時,楊小朋友說不遺憾,“奧運會那麽多幕後英雄,有自己的聲音已經很滿足了。”多可敬的小朋友啊!我們成人以此小朋友為由挑事,是恥辱!

說到這,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些人要把事情的因果反著說。還要把自己那些市噲的名利觀強加給7歲的少兒。有人還把自己的審美觀強加給導演,說什麽楊沛宜小朋友被替出是牙不好,等等。這種現象叫什麽?說是“假評”吧?不太貼切。反正這裏麵有假,而且是貨真價實的造假。

還是那句話,“做人不要太C N N了”。

以下是關於北京奧運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的敘述的報道(來自多 維)。大家自己看吧。不過話說回來,我以為,陳其鋼把替唱提到“國家利益”的高度與這裏的朋友把替唱提到“大逆不道”的高度一樣,都是太過了。



記者根據錄音,整理了陳其鋼就此事受訪作出的解釋(未進行文字修飾):

“導演要求首先形象上要很可愛,這個我們大概提供了10個孩子。10個孩子裏我們去聽,每個孩子的演唱水平如何。有些孩子五音不全,我們就不能用。導演的要求也是這樣,形象要好,在形象好的基礎上再去選誰聲音最好,誰最能演唱。那麽相繼就有幾個孩子。這些孩子都在我們整個的音樂創作過程中間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第一個孩子大概是十歲,她是在我們整個前期鋪墊‘五星紅旗’這個歌起了最大作用的。所有前麵的排練都是用的她的聲音。後來就是導演覺得她的圖像不是太合適,歲數也比較大了一點兒,偏少年。然後就很遺憾不能用。然後就是選小孩兒,我們要求標準是7歲左右的孩子。選了幾個,林妙可是其中的一個。然後還有楊沛宜,還有其他的孩子。

我們專門到中央廣播電台給她們錄音。錄了音以後覺得林妙可的聲音並不是十分合適,因為她在根本的音程控製啊,聲音的寬度、高度各個方麵都不是非常合適。最後我們從聲音上決定用的是楊沛宜。這個原因我們想是這樣的。一個是國家利益。就是我們出鏡的孩子,在形象上,在內心感覺上,在表情上等各個方麵都要是無可指摘的。那麽林妙可在這方麵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在聲音方麵,楊沛宜是我們所有團隊都認為是無可指摘的,是最出色的。


這也可以說這是最後一分鍾的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我們經曆了若幹次審查,都是相當嚴格的。我們聽過一次林妙可的錄音,在現場放的,是在聯排的時候。然後有各方麵的人,尤其是中央政治局的領導,在聽的時候,給我們提出了意見,說必須要改變。這是沒有辦法的。

我們有責任麵對中國的聽眾,中國的觀眾做這樣一個解釋。其實我想所有的聽眾觀眾應該有這樣一個理解,就是一個國家利益,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國家的音樂文化的形象,尤其是國旗入場,這件事情是非常重大,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然後我們做了這樣一個選擇。無論是對於林妙可,還是對於楊沛宜來說,我想都是公平的。也就是說,有一個最完美的聲音,加上一個我們認為最完美的形象和表現。這樣結合在一起。但是對於林妙可來講,我們有兩個錄音,這兩個錄音之間可能差距不是十分大。所以林妙可最後聽到的聲音是楊沛宜的聲音,但是她本人不一定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