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
文章來源: 北美女人創作群2007-03-26 17:21:01
文章來源於 北美女人大本營(www.nawomen.com)

則安


大兒子進入初中最後一年, 我便開始在有意無意中關注電視報刊等媒體有關高中生如何計劃好高中生活,如何選擇大學,如何準備各項考試等的報道,也曾參加過中文學校組織的經驗介紹講座。每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考上Harvard, Stanford 等名牌大學,心裏不禁有幾分羨慕,盤算著回家後如何教育兒子。

事與願違,每次我一張嘴提到某某人考上某個名牌大學,兒子便擺出一付不耐煩的樣子打斷我,“媽媽,你為什麽老是讓我和別人一樣? It’s stupid!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起初,看到他這種態度, 我會非常生氣, 少不了以教訓的口氣嘮叨一番,兒子若是默不做聲或是避開, 我嘮叨完也就做罷, 但大多數時候他會反唇相譏,繼而母子大吵一通, 結果是我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卻被他氣得心裏難受好半天。 

一轉眼兒子已是高二,對於我類似的說教他更是充耳不聞,相反,我卻常常被他駁得無話可說。 我開始反省自己:對兒子的前途我有必要擔心嗎?回想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十年前剛帶兒子來美國的時侯他差一個月不到四歲, 沒過多久,我為了打工,同時也為了讓兒子能夠盡早適應環境, 我和先生商量好把他送到了幼兒園,之後,除了每天接他回家時聽到老師對他一天生活的描述,我自己沒有在那裏陪伴他一分鍾。一個月後,院長驚喜地告訴我他開始說英語了。聽到這個消息,我既高興又內疚, 高興的是,兒子終於跨國了語言障礙,內疚的是,我不知道這段時間他幼小的心靈是經曆了怎樣的一個轉變過程。 

置身於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沒有父母親人在身邊,他是否感到了無助和恐懼?兒子在上學前班時不但已經完全適應了語言環境,而且他在其它方麵的發展也非常迅速。 一年級新學年開始, 在老師的建議下,通過心理和文化方麵的測試,兒子被批準調到了二年級。從那時起到現在,兒子在公立學校的發展是順利的健康的,與那些比他大一歲到一歲半的同學終日相處,他鍛煉得比實際年齡顯得成熟,在學習方麵也基本上不用我們操心。兒子還自小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他廣泛的知識麵和對事情的見解讓我和先生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而且對英語及美國文化方麵的有些問題我們還不得不時常地向他請教。 

美國的教育理念和體製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自信自強,有創造力,富有創新精神和參與意識;他們崇尚個體在團體當中的獨特性和不拘一格,他們做事講究自我感覺,而不是顧及家族的名譽,父母的麵子,或者是周圍人的感受;他們喜歡自由平等,自我奮鬥,不願意聽長輩的說教和所謂經驗之談,尤其痛恨他人為自己安排未來。 隨著兒子漸漸長大,我也不得不開始逐漸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與他交流的方式。我對他說話不再是教訓式的,權威性的,而是以友好的,建議性的的口吻,以提供信息為目的; 兒子大多數時間也能保持心態平和,盡管我們有時也免不了會產生爭論,但彼此之間都能夠正確對待,沒有了以往那種被對方傷害的感覺。

從飯桌上的閑談,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到兒子的真實想法。他不想為單純地追求考名牌大學而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閉門苦讀上,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他要看他最喜歡的體育比賽,周末和假期他要和朋友出去打球,看電影和聚會;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他考大學擔心,他要選一所讓他感到舒服的大學,他不指望父母為他付昂貴的大學學費,而是要以自己的能力掙得全額獎學金;他更不需要我們以後給他購房買車,而是要完全靠自己。

聽了兒子的想法,我和先生意識到那不再是小孩子隨隨便便幼稚的幻想, 它是實際的,可行的,作為他的父母,我們對他還要求什麽呢?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學,做高薪的工作, 出人頭地, 最終無非是想要孩子有一個成功的事業和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成功幸福與否,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個人的理解, 而且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這種理解會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 甚至是徹底的改變。

其實,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她)獨特的生存天賦, 家長不必強迫他們事事接受自己的觀點更不要事事為他們做安排, 隻要把握住大方向, 多關注他(她)的成長環境, 比如說在學校的表現和他(她)經常接觸的朋友; 多和孩子相處交流, 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適時地加以引導, 隻要確信孩子的發展是積極的, 向上的, 健康的, 至於今後上什麽樣的大學, 完全可以相信孩子的能力和選擇。

常聽老人們說, “兒孫自有兒孫福。” 牢記這一點, 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是也能生活得更輕鬆快樂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