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恬: 迷惘中求索
文章來源: 北美女人創作群2004-11-10 15:04:31

                           迷惘中求索

       ------- 專訪於梨華

 

                                                                                   邢恬   ( 2004.11. 7 )

 

 

於梨華,一位出色的海外女作家,原籍浙江鎮海,一九三一年出生於上海。一九四七年隨家去台灣,就讀台中女中。一九四九年考入台灣大學外文係,次年轉入曆史係。一九五三年畢業於台大,同年九月赴美,次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申請入英文係,後改入新聞係,一九五六年得新聞碩士。同年夏,得米高梅公司在該校設立的文藝獎(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第一名,得獎的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翌年發表於校內雜誌Uclan上。 


  一九五六年結婚,以後的六年忙於家庭、孩子,並以餘暇從事寫作。一九六二年攜三個幼小子女及第一個長篇小說稿《夢回青河》回台探看雙親,逗留一年。 


  一九六三年《夢回青河》出版,並被台灣廣播電台取用為小說連播。一九六三年夏返美。舉家由普林斯頓遷至芝加哥北郊艾文思頓,又於一九六五年遷至紐約市昆士區,但家務、搬遷、生活適應,並未影響創作,幾年中陸續出版長短篇小說。一九六八年搬至紐約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奧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執教,兼任教中國現代文學。該校於一九八年起與大陸北大、南大等建立校際交換後,又兼任交換計劃顧問。現定居於舊金山。 


  創作以來,除一九五六年所得米高梅獎之外,於一九六七年以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得台灣嘉新文藝獎。一九八三年夏被Yaddo Artists Colony(耶都藝區)邀請為寫作區員。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得富布雷獎(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與作家交流。 
    
於梨華著作表

  【夢回青河】長篇小說。1963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為李翰祥購得電影版權。 
  【歸】短篇小說集。1963年,台灣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台灣文星出版社。 
  【變】長篇小說。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說集。1966年,台灣皇冠出版社。集中一個中篇《母與子》於1972年拍為電影,改名《母親三十歲》。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壽導演。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1967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初版。該書得嘉新小說獎。1968年李翰祥購得電影版權。 
  【白駒集】短篇小說集。1969年,台灣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說《柳家莊上》電影版權由宋存壽於1972年購得。 
  【焰】長篇小說。1969年,台灣皇冠出版社。 
  【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1972年,台灣誌文出版社出版。 
  【考驗】長篇小說。1974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國的女性】短篇小說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誰在西雙版納】遊記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1978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三人行】長篇小說。1980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長短篇著作,於1981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全集。 
  【尋】短篇小說集。1986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華作品集》,收錄長短篇著作十餘種。 
  【相見歡】短篇小說集。1989年,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國的來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情盡自選集】1990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別西冷莊園】散文集,2002年,台北瀛舟出版社出版。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2004年,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 

   
翻譯作品
  英譯中 
  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Ann porter(《盛開的猶大花》凱塞琳··波得) 
  A Roman Holiday by Edith Wharton(《羅馬假日》伊德絲華頓)Edith Wharton(《伊德絲華頓其人》) 

  中譯英 
  In Liu Village(《柳家莊上》)自譯,收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edited by Joseph Lau and Timothy Ross,哥倫比亞大學出版。Glass Marbl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譯者:蕭廉任,收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灣》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台灣國立編譯館出版。Nightfall(《暮》)譯者:Vivian Hsu,收入Born of the Same Roots,印第安那大學出版。

下麵是筆者的電話采訪記錄(2004.11.7)

 

筆者:      您的長篇小說<<夢回青河>>目前正在大陸拍連續劇(30),據說11月初將在浙江開機,可否透露一點導演,主要演員的情況?

               :  《夢回青河》以三十年代抗戰初期浙東水鄉為背景,以作者的童年經曆為創作靈感,通過林氏大家族動亂時期的悲歡離合,以幾個姑表親兄妹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主線,藝術地記錄了那個年代人們在愛情和欲望中的狀態,在善與惡交織以及美與醜的激烈碰撞中,人性對美好精神生活的永恒追求。貫穿該劇的王美雲、趙定玉與林國一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悲劇,加之小說大家庭故事的風格,使其被譽為民國時代的紅樓夢

 

於梨華:  我這個月22號就要去大陸,先到北京見編劇遠方,我和遠方合作非常愉快,然後會到杭州拍攝現場。導演是陳國軍,他曾執導《大清炮隊》、《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劉雪華將扮演德賢,一個虐待前夫女兒美雲的女人。其他演員有李子雄、杜雨露、苗圃、李琳、王伯昭、何琳等實力派演員。該劇音樂由台灣著名音樂人陳彼德擔綱製作,蔡琴、潘越雲等歌手將有望主唱。

 

筆者:      <<夢回青河>>被喻為民國時代的<<紅樓夢>>,您創作的靈感和您幼時的經曆有關嗎?  小說中的人物您最喜歡哪一位?

 

於梨華:  有關係的。<<夢回青河>>是我的第一個長篇,一般來講,第一個長篇總是會帶有一點半自傳性質,我童年的經曆對我有一定的創作影響。小說中我最喜歡美雲,那個超凡不俗的女孩子。我自己年輕時候的個性和小說中的定玉比較相近,小說也正是以定玉的角度 來寫的。如果讓我寫現代女孩子的生活,我感覺比較難,因為我和她們已經脫節了。<<夢回青河>>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作品。

 

筆者:      您是早期留學生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可否請您談談目前留學生文學的創作?

 

於梨華:  我現在對留學生文學已經有點陌生了,主要是我現在與留學生接觸也不太多了,和學界也分開了,我目前在寫老年人的生活。但我或多或少還是接觸到一些留學生,現在留學生畢業以後有很多出路,不僅僅隻留在學界,可以開公司,找工作等等。我覺得現在的留學生比我們當時的留學生要現實得多,要會享受一些。現在不僅有留學生文學,還有移民文學”,  副刊文學紀實文學網絡文學等等。

 

筆者:      您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可以說是當年台灣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請問您的創作動機是什麽?

 

              :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主人公牟天磊是從大陸去台灣的青年,大學畢業後,正趕上“出國熱”,看到別人出國,他也離開台灣去了美國。臨行前,他對校門前的棕櫚樹許了願:“自己也要像它們的主幹一樣,挺直無畏,出人頭地”。到了美國,他邊工作邊學習,曆盡艱辛,因遠離故土、親人而引起的孤獨和寂寞使他無所適從。他雖然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歡樂。他雖然也謀有教職,卻在從事被人認為最沒有出息的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國十年了,甚至連婚姻都無望。他回到了台灣,想在台灣和親人中間鬆散一下“整個身體和精神”,希望能找到一個歸宿,作一番自己覺得有用的事;但當他返回台灣後,卻發現自己原來仍是一個“客” 。在美國,牟天磊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寂寞的中國人;在台灣,牟天磊接觸到的仍然是一顆顆寂寞的心。牟天磊的感傷情緒,是 沒有根的一代 的寂寞與苦悶。

 

於梨華 : 我寫得是當時那個年代的留學生生活。這本書對由台去美的留學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事後麵的事實令人思索:到美國去讀書、進修、做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惱的。……其中牟天磊的經驗,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許許多多年輕人的。他的‘無根’的感覺,更是他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共同感受的。……1967年的牟天磊有他無家可歸的困難,但1980年的年輕人是不會有的,他們有家,學成了回家,他們有國,學成了歸國。如果是因為不滿現實而出國,出國後更應該有能力回去改善那個現實;如果是向往美國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夠年輕人了解它到底是怎麽回事。現在很多留學生把看得比重要,畢業後留在學界的也並不多。我有一篇散文叫<<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講的是現在的一些留學生觀念和生活。

 

筆者:      您如何看待長篇小說中故事情節、結構總體之間的關係?

 

於梨華 : 對長篇小說來講,我一般都要蘊量很久,寫一部長篇通常都需要幾年的時間。在開始寫之前,我會把人物,時間,地點,章節都列個表,這樣心裏有個總體的安排。當然具體寫的時候還會做一定的變動。我很注重情節和人物,以及總體安排等等。這是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必需要走的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寫的時候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之前其實已經蘊量了很久,牟天磊這個人物在心裏存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那個時候資料特別多,所以還算是寫得比較快的。作家寫長篇小說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要不然就會半途而廢。

 

筆者:      您的寫作受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大?

 

於梨華:  都有。我很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我的書桌邊上一直都放著中國古典詩詞,元曲等等,經常會翻翻。外國文學我是天天都要看的,除了non-fiction以外,小說是一直都要借來看的,當代的,十九世紀的,九十年代等等。這是作為一個作家最基本的熏陶。

 

筆者:      您作品的讀者群會是那些呢?

 

於梨華:  我想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於梨華是誰吧。我現在在加州,我感覺我的讀者群都是四五十歲左右的,我最多的讀者是中年人,大部分是台灣來的,不過現在大陸也出版了我的很多書,像剛剛出版的<<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這本書現在在大陸銷得很好。

 

 

筆者:   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