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安: 女人四十, 請多珍重
文章來源: 北美女人創作群2004-03-31 09:05:41
女人四十, 請多珍重 鳳凰城 則安 她永遠地走了, 走得那麽突然, 走得令人心碎! 我怎麽也不能相信,就在兩, 三個多月以前, 我們還麵對麵坐在一起聽講座,她看起來健康,快樂。 得知她病重的消息,我感到震驚, 還沒有來得及做任何表示, 她竟然就匆匆地離開了。 她雖然不是我最親近的朋友, 但是我們也相識了數年。 她給人的印象是勤奮上進, 樂觀自信, 在眾多認識她的女性的心目中, 她是豪傑, 是楷模。 她的故事都是真實的, 但讓人聽起來又具有傳奇色彩。 和千千萬萬有理想, 有抱負的學子一樣, 她在不惑之年來到美國,不幸的是,來後不久 她就患了癌症,自此之後十年間, 她忍受著化療帶來的巨大痛苦,頑強地與疾病搏鬥, 相繼拿到了碩士學位, 博士學位,並且在畢業之後找到了工作。 前幾年我一度 為 工作苦惱過, 還曾經給她打過電話, 交談當中我聽出了她對生活有了一種不同的態度, 那不是悲觀, 而是在經曆了一番拚搏, 又品嚐過成功喜悅之後的大徹大悟,她好像有些累了, 但她的話仍然對我有所啟迪。 這十年當中, 在她先生及親人的精心照料下, 最主要的還是靠她堅強的意誌和信仰, 她的身體奇跡般地恢複過, 而且恢複得像健康人一樣。 大家都為她高興。然而命運之神是那麽不公平,在她新生活剛剛起步的時候, 卻又這樣殘酷地將她從親人朋友身邊奪走。 中年早逝的例子我曾經讀到聽到過不少, 但是當這種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人身上, 我一時還是無法接受。 人到中年, 尤其是女人到了中年是一個什麽樣的情形, 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 我也一直無法理解,直到今天自己也步入了這個階段, 才似乎有所領悟。 朋友走了, 痛定思痛, 我回過頭來看一看自己近幾年來的生活軌跡, 不禁要發出這樣的感歎: 做女人十分辛苦, 做一個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女人是百倍的辛苦, 而要在異國他鄉做一個家庭事業兩不誤的女人則是要付出千倍萬倍的辛苦! 美國,這個既被稱作天堂又被稱作地獄的國度, 這些年來不知吸引了多少海外學子來此尋夢。我周圍的女性朋友有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 中期來到美國的, 她們當中有些是以學生身份而來, 更多的則是以學生家屬的身份來陪讀, 我屬於後者。 我們雖然來自國內不同的省市, 但是有一點大家是相同的, 那就是 每個人在國內都是有知識有學曆的職業女性。 來美國之前, 我對這個國家了解甚少,隻聽說在那裏人們會有更多的選擇, 有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重要的是一定要能吃苦, 肯吃苦。 做好了吃苦的思想準備, 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裏塞滿了鍋碗瓢盆, 被褥, 常用藥,夠若幹年穿的衣服, 針頭線腦, 孩子的玩具, 中文書籍, 等等, 等等。 心裏安慰著自己: 漂洋過海,背井離鄉不是像過去那樣窮得去逃荒要飯, 而是去求學,去鍍金,去為祖輩臉上增光添彩。 但這畢竟不是出差小別,與親人朋友一分手,還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見, 臨行前免不了要揮灑熱淚。 初到美國的感受隻能用“ 失落” 兩個字來概括。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踏著前輩姐妹 們的足跡, 忍辱負重般地打工, 廢寢忘食地上學, 鍥而不舍地找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離開狹小的學生公寓住上了自己的樓房, 賣掉了二手車開上了新車, 但是還是 越走越覺著不滿足,越走越找不到夢在哪裏。 母親第一次來美探親,我們母女二人見麵抱頭痛哭, 我的淚水裏自然是包含了思念, 而母親的 淚水裏除了思念之外, 更多的則是傷心。 她難以想象, 幾年之後見到的日思夢想的女兒竟然會是如此模樣: 衣發不整, 麵容憔悴, 形如乞丐!我相信我不是唯一讓母親傷心的女兒。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有多少 本應是風韻卓姿的同伴在海外拚搏的同時,她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女人, 忘記了女人要天天修飾打扮保養自己,她們不但要不斷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裏還要牽掛著先生, 孩子。 日複一日, 過度的操勞讓她們一個個臉上過早地爬上了皺紋, 變成了連自己親人都不敢相認的黃臉婆。 聽說前幾年國內的人曾經給回國探親訪友的留學生編了這樣的順口溜: “說話洋氣, 穿著土氣, 花錢小氣。” 這種評價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 甚至讓人覺得有些刻薄。實際上 國人隻看到了我們的外表, 他們永遠無法了解我們的真實生活,更無法體會到我們內心的感受。母親三次來美國探親, 她曾經不無傷感地說過我改變了許多,她說我脾氣變大了, 動輒大發雷霆;還說我心胸變得狹窄了,遇事沉不住氣, 有太多的擔心。在她老人家心目中, 我應該永遠是那個性情溫和, 尊老愛幼, 助人為樂的乖女兒。 我不想讓母親失望, 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她說得有道理, 隻得無奈地告訴她,是美國的生活環境及各種各樣的壓力改變了我。 人無論是何種族, 是何種膚色,無論來自哪裏, 為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為什麽就不能像美國人那樣想休假就休假, 並要理直氣壯地告訴他人:“我要有自己的生活。”? 為什麽我們就不能像美國人那樣為了個人的興趣愛好而選擇工作, 而是為了高薪, 為了工作而工作? 在中國, 帶病堅持工作會被人尊敬, 而在美國,帶病上班會被人看作精神不正常。 “我” 的利益永遠高於一切。 我有一位美國朋友, 她既聰明又受過良好的教育, 但是在選擇工作方麵她絲毫不願意遷就自己, 用她的話說, 她寧願忍受貧窮, 也決不肯容忍老板對她吆三喝四。我們為什麽卻能夠委曲求全, 甚至忍辱負重? 答案隻有一個, 那就是, 我們在這裏沒有生命的根基,即便薪水再高, 也不會有安全感, 中國人聰明勤奮, 不怕 吃苦,怕的是失去工作,沒有了工作, 就沒有了一切! 美國自稱是一個機會均等的社會,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 不平等, 種族歧視的現象隨處可見。我的同事大多是白人, 閑聊時, 我常常會聽到她們在選擇家庭醫生,購物, 及評論他人處事行為方麵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偏見。談到忘情之時,有人甚至會撕破友善的麵具, 直截了當,指名道姓地對異 族同事評頭品足,更不用說侵犯了他們的切身利益, 和他們搶飯碗了。 美國經濟不穩定, 趕到蕭條時期,每個人都會提心掉膽, 惟恐裁員的惡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為了保證家庭生活的相對穩定, 有很多中國家庭夫妻雙方都出去工作,有的甚至是因為工作而長期兩地分居。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講,往往是女方承擔了既要掙錢, 又要照顧孩子家庭的雙重擔子,而要兼顧兩者, 實在是太難了! 記得六,七年前看過一部台灣電影, 片名叫“女人四十”。 當時看過之後, 隻覺得情節婆婆媽媽,亂糟糟地理不出頭緒, 如今回味起來,感覺它應該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好片子。 主人公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婦女, 她曾經是所在公司的一位優秀職員,技術很過硬, 後來因為要照顧患癡呆症的公公 不得不經常請假, 遲到早退, 天長日久,她的技術漸漸落後了, 公司也不再重用她, 她非常傷心。但是她的耐心和善良卻贏得了公公的信賴,老人不認識家裏的任何人, 隻認兒媳婦。我想這部影片主要歌頌的是親情, 是人性美。恰恰相反, 國內拍的“人到中年” 則主要讚美的是女主人公是如何為了工作而鞠躬盡瘁,因而忽視了自己的身體, 忽視了親情, 忽視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盡管兩部影片所展現的側重點不同, 但它們所講的都是四十歲左右既有事業, 又有家庭的女人的故事。如果有人想再拍有關中年女性生活事業的電影的話,他們應該把鏡頭對向海外,因為那裏的女性能提供更完整, 更豐富,更感人的題材。 “既來之, 則安之”, “入鄉隨俗”, 我常常會用這兩句話來安慰自己, 畢竟最初是我們選擇了美國, 而並非美國選擇了我們。逝去的永遠逝去, 活著的人還要勇敢地活著。 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女士們, 無論以前吃過多少苦, 無論今後的生活有多艱難, 如果我們還想要在這塊土地上繼續生活下去, 就應該無怨無悔。女人四十是操勞的年齡, 同時也是不惑的年齡。在以後的日子裏, 我們要更加珍惜生命, 為健康而常懷感恩之心; 我們要生活得瀟灑,心胸坦蕩,不再有眾多的擔憂煩心; 我們要好好守住現有的一切, 高高興興地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滿懷愛意地享受家庭親情。 女人 四十, 請多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