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高經濟差,奧巴馬反而受益
文章來源: 潤濤閻2012-11-05 20:52:01

潤濤閻

明天就是四年一次的總統投票大選了,我們大家都等了很久了。但到底投給誰,那是您自己的權利。本文也不會試圖影響任何網友,隻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探討明天的大選。

首先,大家都知道,奧巴馬的四年裏美國經濟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這是事實。

羅姆尼有辦公司甚至當州長的經驗。這也是事實。

先說路線鬥爭。

我們在新聞和評論裏看到很多民主黨指責羅姆尼是為富人著想的政治騙子;也看到共和黨指責奧巴馬隻是耍嘴皮子的政客,是幫助懶漢窮人搞劫富濟貧的共產主義份子。

事實上,這些指責雖然有點誇張,但也不是無稽之談。

那如果你認為美國選民一定會根據自己的“階級地位”來決定投誰的票,那你就錯了。

美國很多富人投奧巴馬的票,因為很多富人最擔心的是國家的穩定。一旦社會發生動蕩,最害怕的是富人。窮人沒有什麽可擔心的,反正沒工作沒家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你要是以為奧巴馬當政的四年裏沒有發生經濟奇跡而判斷出明天的選舉結果奧巴馬必輸,那你就錯了。即使明天奧巴馬真的輸了,也不是因為奧巴馬沒有把經濟搞好,而是美國人不再擔心社會動亂以及宗教的影響。

四年前奧巴馬上台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因為他有搞好經濟的經曆,事實上他連州長都沒當過,連自己的公司也沒辦成過。小布什下台前,美國發生了當時普遍認為後果可能與三十年代初的大蕭條一樣恐怖的經濟危機。解決經濟問題不是當時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隻能在人民的潛意識裏埋著而無法說出來,那就是:社會穩定難題。

奧巴馬上台,就是因為他代表了黑人、窮人,至少表麵上如此。有奧巴馬當政,三十年代初那樣的大蕭條發生了,美國也不會發生窮人鬧事的失控局麵。過去的四年裏,美國經濟雖然沒有走出困境,但並沒有發生真正的大蕭條。這不僅僅是美國政府救助華爾街與汽車公司,也有中國政府從各方麵間接幫助美國的功勞,比如,不減持甚至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間接的方麵比如發放四萬億人民幣到市場。

美國目前以及以後的最大難題是債務高築。一方麵要給窮人救濟,讓他們有病時看病,有吃有喝。另一方麵又不能不給富人在稅務方麵的好處以吸引他們把公司從海外搬回美國。最後吃虧的是中產階級。

不論誰上台,都不可能大幅度減少對窮人的救助。不論誰上台,也不能給富人加稅,以防止製造業不能回流。債務也就無法降下來。大約還有七八年,美國的債務年利息與當年能借到的債務持平,到那一天,美國必須來個脫胎換骨的改變,因為寅吃卯糧的路走到了頭。但這不是明天選票的主要議題,因為下一屆政府還能靠舉債度日。

所以,奧巴馬的政策不可能給中產階級帶來實質性的好處,但社會的穩定對富豪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過去的四年告訴我們:美國的社會穩定對下一屆政府來說要比四年前重要性下降很多。人民並不怎麽擔心社會會發生動蕩了。這對奧巴馬連任不是有益的地方。如果美國失業率高企,反而加重了富人對社會穩定的擔憂,奧巴馬便會受益,因為富人控製的媒體對誰上台有很大的影響。考慮到現在美國的失業率依然是曆史上比較高的,奧巴馬連任的可能性很大。我認為多數美國人還是比較穩的,他們會認同奧巴馬連任對社會穩定有好處。

羅姆尼的政策對中產階級也沒有實質性的好處,他也未必敢動窮人的蛋糕。所以,不論是奧巴馬還是羅姆尼當政,繼續增加債務是唯一可行的路子,直到這條路走到頭那一天。潤濤閻第九定律表明:任何一個社會慣性係一旦形成,那它一定走到終點。美國舉債度日的慣性係早已形成,在它沒有到達終點之前,絕不會被某一政治家改弦更張。所以,別指望哪一個候選人會從政策上終止舉債度日的慣性係。

那麽,奧巴馬與羅姆尼二人的最大差異在哪裏呢?

軍事。就兩個字。

奧巴馬當政,對外開戰的可能性低一些,雖然美國曆史上民主黨更主張對外擴張和對外戰爭。這與具體某個總統的個性與理念有很大關係,還有就是兩黨的易位效應。打從老布什上台後,美國的軍火商財團逐步往共和黨一方轉移。美國曆史上民主黨與共和黨易位是一直發生的。早年的黑人是站在共和黨一方的。南北戰爭時期,是南方的民主黨主張奴隸製,共和黨的林肯解放了奴隸。後來,黑人慢慢走向民主黨而易位完成,連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地盤都發生了易位。最近的二十年來,美國軍火商財團逐步轉移觀點,致使共和黨的布什父子成了對外戰爭的總統,代替了過去民主黨的地位。所以,羅姆尼上台後對外戰爭的可能性高一些。

民主國家的兩個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易位,而專製的一黨天下會發生循環。比如,今天的中共就走回到了當年國民黨的腐敗、特權、對勞苦大眾鎮壓的那裏去了。

明天投票,大家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投你那神聖的一票,說不定你那一票就決定了誰是美國總統,尤其是在一些關鍵州。

我要說的不是哪一位總統候選人上台就對中產階級的華人如何如何,而是說:在美國的華人如果都不關心選舉,那以後華人的政治地位就更不能改變,因為沒有人在乎你了,你連票都不去投,巴結你有何意義?

所以,選誰不那麽重要,重在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