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張藝謀打一次抱不平
文章來源: 潤濤閻2012-01-06 23:01:34

潤濤閻

1-6-2012

《金陵十三釵》一上映,雖然也有讚揚的,但反對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平心而論,這對張藝謀是不公平的。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張藝謀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絕不輸給全球任何名導演。這本事表明張導還是世界級導演大師。非常遺憾的是:張導導演的最好的電影《活著》沒有得奧斯卡獎。這分明有中國因素在裏邊。那時候中國的國家地位加上意識形態的影響,奧斯卡評委們還不認同中國導演或者說電影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平。這先入為主的判斷左右了《活著》的命運。對張導最不公平的還有:拍攝《活著》竟然血本無歸,因為中國政府不批準這個電影在中國上映。

從此,張導不敢再拍反映真實曆史故事的電影,因為得不到奧斯卡不說,弄不好會血本無歸。要是給了《活著》奧斯卡獎,即使血本無歸也算值得。

張導必然思考他的作品為何不能得奧斯卡獎。首先,土生土長的他必然會受到中國官場文化的思維影響,那就是朝裏有人好做官。剛好在美國留學學電影專業的李安在好萊塢有了一席之地,這更加使得張導尋找與好萊塢有關係的人與作品。好萊塢編劇學會會員、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嚴歌苓必然進入了張藝謀的視線。嚴歌苓的作品中《金陵十三釵》裏剛好有美國教堂、神父的內容。這樣,張藝謀把這部作品搬上銀幕,便可有機會獲獎(全球獎、奧斯卡獎)。

這次張藝謀成功的正麵因素有:

1. 中國目前在國際上以第二大經濟體為依托的聲譽,應該有一部國產影片獲得奧斯卡。與當年《活著》出品時的國家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了。2. 奧運開幕式讓張藝謀在奧斯卡獎評委們眼裏已經有了極高的地位。
3. 影片是根據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嚴歌苓的小說改編而成。
4. 《活著》本應該獲得奧斯卡的,但沒有給,這就有點欠張藝謀的心理作用。

但也有負麵因素,主要是《金陵十三釵》的真實性無法達到“曆史真實”的基本要求。在西方人看來,人性包括好與惡。好的人性由“真、善、美”組成。而“真”是人性的最低要求。求真,包括尋求真理,是揭穿欺騙的唯一途徑。在對待個人的時候,有時不得不用“善意的欺騙”,比如,某人的孩子遇難,為了不讓正在開車走在路上的父親知道這樣的消息以防打擊太大而出車禍,不得不騙他,直到他到家後再告訴他實情。但這類“謊言”不可能發生在麵對全球人民的情況下。所以,凡是用篡改曆史的故事欺騙人民,都不是善與美的內容。訴說曆史悲劇故事,如果不真實,那就是對大眾的欺騙。 這是西方人的共識:真實的糞筐是美的,用鍍上金子騙人的文字上麵的黃金是醜的。這是古代智者蘇格拉底對美的論述。不真實的人性,比如雷鋒捐款假案,再拔高也是醜的(請看潤濤閻舊作:雷鋒精神培養出來的不是貪官就是盜賊)。

《金陵十三釵》不論是電影還是原著,都有兩個毫無真實性的地方。一個是: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妓女的地位是最下賤的。凡是妓女,一旦出了妓院的門,絕不告訴任何人她是妓女,非但如此,她們都千方百計打扮成淑女的形象。固有“當婊子還立牌坊”一說。一旦在妓院外的百姓之中暴露了妓女的身份,輕者遭受謾罵,重者會遭受滿臉唾沫的羞辱。我在前文中說過了,哪怕比妓女地位名聲好一點的小偷,也絕不會告訴別人他是小偷的,甚至還會罵小偷,固有“賊喊捉賊”一說。

所以,作者是按照當今不要臉的脫星照樣受到追星族的吹捧甚至愛戴來套過去的妓女,才發生了14個妓女在教堂裏還打扮成妓女模樣並讓教堂裏的人知道她們是妓女這種那時候絕對不能發生的故事情節。

您要問:張導不知道這個嗎?我猜想由於原著的讀者們都是按照現在的社會來思維的,也就沒有人提出過這個作品的題目就沒有真實性。張導也許沒有仔細想,也許想到了,但一來現在的讀者觀眾都看不出來,二來外國人又不知道中國曆史上的妓女文化,所以,即使張導知道該作品沒有真實性可言(因為題目都是瞎掰),但可以混過去。

要命的缺乏真實性情節還有下麵的另一點:

12個妓女一致同意並實施了用自己的命換取13個處女的命,這是“群體行為”。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人自己辦的某種教堂,對洋人來說,興許疑問小一點。

首先,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沒有過這樣的一個宗教,它讓妓女替處女去死。

現在,我們不提妓女與處女,隻是提大幾歲的女人與小幾歲的女人。在中國曆史上,不曾有過女人群體,為了另一女人群體,就因為年齡比自己小,就集體決定去替她們死。中國曆史書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記載。西方的名著我雖然沒有都看過,但我反複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過這樣的曆史真實故事,那一定會被很多名著提及,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文字。

那麽,如果《金陵十三釵》獲獎,會有很多西方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文學家對這樣的真實故事感興趣而追根究底進行研究的。因為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當然可以在某地發生,但它發生的道理在哪裏一定引人入勝。如果有這樣的宗教,那當然很容易理解。問題是,這個電影故事發生在西方人的教堂裏。

按照動物的遺傳個性來說,麵臨死亡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活下來。而且,雄性與雌性動物表現差異非常大。我們看到坦特尼克號沉降前,船長決定讓女人與小孩活,男人死。絕大多數男人們都能做到。這一點都不稀奇,因為對於男人來說,戰爭是貫穿整個進化過程的。保護女人與孩子,是男人的天職。這早已印在基因裏了,是動物的本性。 雄性獅子天天就幹一件事:用生命保護自己的領地裏的雌性獅子和自己的幼獅。

我這裏絕沒有貶低女性的意思。由於進化中的分工不同,男人為了保護女人和孩子去死,天經地義。這也是沒有人提出《金陵十三釵》裏最後那個男孩男扮女裝拯救女孩不合理的緣故。要是13個男孩都男扮女裝為13個女孩去死,這就合乎人性的本來麵目了。

但我們找不到12個妓女為了13個處女群體去死的曆史記載,中國的曆史上沒有,西方的曆史上也沒有。如果說,這12個女人是13個孩子的母親,那當然可以說得通,因為母愛是最偉大的愛。這沒有生過孩子的12個年輕妓女,要是真的為了13個比自己年輕幾歲的女孩去死了,我們可以看到記載的。南京大屠殺,應該有母親為了孩子去死的,但沒聽說過有一幫妓女為一幫孩子去死的報道。

我們有理由懷疑,奧斯卡獎評委們會問《金陵十三釵》的作者這類故事是否真的在中國發生過(在不在本作品裏並不重要,隻需要“曆史真實”,不需要“事實真實”),然後才考慮是否投票給該作品。如果作者自己說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那有可能會把票投給該作品。但以後肯定有不少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行為學家要追查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因為西方畢竟沒有過這類匪夷所思的故事發生過,是第一次聽說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除非有某種邪教在裏邊,否則,這樣的群體行為如何在科學水平上得到解釋,則是學究們要探尋的課題。西方的作家、藝術家絕大多數都有廣泛的人文學知識,但他們未必懷疑中國人可以幹出西方人幹不出來的匪夷所思的行為。

這個故事本身涉及到女性心理學等很多學科。這與有人落水後去搭救不是一類心理反應。哪怕搭救者死了換取了被救者的命,但本質上不同。去搭救的人以為自己不會死才去搭救的。即使有人明明知道自己會死也去搭救,但這絕不會是一個群體的共識,哪怕最後的結局如此殘酷,但心理不同。

說句不順耳的題外話,女人對女人的嫉妒導致的殘酷無情遠遠超過女人對負心漢男人報複的程度。由於命運不好而落入煙花巷的女人對命運好的女人不嫉妒就很難得了。遭受肉體蹂躪後還要遭受淑女們的鄙視,那種內心的不平不是幾句政治教導員似的大道理就能倒轉180度的。

讓玉墨說出:“我們什麽男人沒見過?還在乎這一次嗎?”這樣的大道理就能騙所有的妓女,實在匪夷所思。不論用什麽花言巧語都難說服群體作出自己送命的決定。而且妓女都懂得:她們需要修補處女膜才能替13個女孩去伺候日本鬼子而不被殺掉,因為日本鬼子大喊大叫“13個,還是處女”,僅僅靠化妝能騙得了那麽多日本鬼子?日本鬼子都搞不懂小孩子該不該是處女?何況裏邊還有一個女扮男裝的騙子。這麽說來,日本鬼子在中國奸汙幼女的罪惡就沒有了,因為中國人特聰明,能把妓女當處女騙日本人。日本就沒有給中國人道歉的理由了,因為隻不過是嫖妓沒給錢而已!按常理,妓女們應該知道,等日本鬼子跑回去找真正的那13個女學生時,發現神父開車把她們帶跑了,被騙了後的日本鬼子一定要殺死她們,因為這狸貓換太子把戲成功了便是對日本鬼子智商的侮辱。妓女們連這麽明顯的道理都不懂?這就把嚴肅的南京大屠殺曆史悲劇寫成笑劇了。

欺騙大眾最大的麻煩就是:為了圓謊,不得不給出更多更大的謊言。最後,都得露餡。

我認為,不僅僅張導不知道,原著作者也不知道:除了媽媽救孩子之外,世界上不曾有過12個女人群體用自己的命換取另外13個女人群體的命這種事,不討論妓女淑女話題。作者用泰坦尼克號的故事把男人改成妓女,就以為說得通了。要是一艘船遇到了流氓海盜,要帶走13個女孩,船上剛好有12個妓女其中有一個提出大家打扮一下替13個處女去頂缸,12個妓女裏有不少是不會同意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海盜先奸後殺的可能性不可排除。麵對奸汙有妓女與處女的區別,但麵對死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要是12個大男孩都去為13個小幾歲的男孩去死,也不可能。 但要是13個男孩男扮女裝替13個女孩去死,可能性倒是有的。

麵臨可能死亡的困境,組合有:

12個媽媽一致同意替13個孩子去死;

12個爸爸一致同意替13個孩子去死;

12個男人一致同意為13個女人(不論年齡,不論地位,不論窮富,不論是妓女還是淑女)去死。

隻有這三個組合沒有太大困難能做到群體替另一群體去死。但要是讓12個父母替別人的孩子去死,說不定就有個別人不幹的。 十三釵告訴我們,獻血比例極高的西方人都做不到的,平時不喜歡獻血的中國人能做到。別太拔高中國人麵對死亡時的人性,在國內讀書時就聽說一所醫院裏外地農民工工傷急需輸血而找不到獻血而死亡的事,見死不救的多著去了。

這裏說的是在麵臨死亡的處境。作家不論用什麽墊鋪來說事,都是瞎掰。因為死亡隻有一次,人類求生的欲望太大。麵對死亡,不是想方設法讓別人死自己活,就高尚得令人淚流滿麵了。過分拔高人性需要宗教指引,但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妓女要替處女死的宗教。

但無論如何,我真誠希望張導這次能獲獎。張導拍這個電影, 6億的錢肯定能收回,因為中國政府批準了,越是爭論多,越是有人花錢看。但如果得不到獎,張導極可能從此放棄電影事業了,因為錢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

說到作品可以虛構,情節可以在意料之外但必須在情理之中。妓女為了表達愛情,給快死的男孩冒著生命危險去取琴弦,那她真的是妓女?社會學知識告訴我們:作為群體,最了解男人心理的是閱人無數的妓女。別說妓女,所有的成年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常識:為了取悅男人,美女讓他摸乳房,遠勝過給他請來一萬個肖邦!如果她不是妓女而是小女孩,那故事情節是可信的。此情節的目的是拔高妓女,表明妓女知道這個男人喜歡的是淑女,所以不能用對待嫖客的方式對待他,要用淑女的形象表現給他。可問題是:(1)為何暴露自己是妓女給大家?(2)那個男孩知道她是妓女,裝有何用?立了牌坊的妓女在男人眼裏也是妓女,不喜歡妓女的男人,你再裝也沒用。男人喜歡妓女絕不是因為她是淑女恰恰就是因為她是妓女。這麽淺顯的道理,妓女一清二楚。

還有那個小姨多鶴,人性拔高到聖潔級別了。讓我們似乎又看到了當年用捐款假案“樹”起來的雷鋒一樣高大。但雷鋒精神培養出來的不是貪官就是盜賊。用自己都不信的故事騙大眾,用一句名言來說就是:你可以騙一部分人永遠,可以騙所有的人一時,但你絕不能騙所有的人永遠。被拔高到大眾無法仿效的地步的雷鋒,成不了人類的楷模,因為他不能給人類帶來智慧之光,不論他的頭銜光環有多高。而蘇格拉底,什麽頭銜都沒有還被處死,他的智慧之光卻照耀著千秋萬代。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的高尚人性作品沒有也不會增加中國人獻血的比例,看完後什麽正麵效果都不會有。還比不上當年的假道學。刻意拔高人性的傳統文化培養的都是滿肚子男盜女娼,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

簡單總結:
如果故事裏是13個男人為了自己愛上的13個妓女去死,是符合“曆史真實”的,因為男人是為女人而活的,可以為自己心愛的女人去死。“將軍一怒為紅顏”、“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曆史故事比比皆是。如果13個年輕母親為孩子去死,是合情合理的人性描述,因為女人是為孩子而活的,可以為孩子去死。母愛是最偉大的愛。

我佩服張導,因為他應該獲獎,而且在很早就應該獲獎,那就是《活著》電影出來的那年。不是張導不會講故事,因為他會講故事的影片血本無歸,他不得不另辟蹊徑。我佩服他的不屈不饒精神,一條路走不通就試著走其它的路,哪怕最後徹底迷了路。我佩服他對電影事業的忠誠,還有對無數新演員的培養和大膽使用。很遺憾的是:當張導要把十三釵搬上銀幕的時候,原著作者沒有告訴他這是瞎掰的故事,不可當真!寫書就算了,但要搬上銀幕,而且要花費 6億,以曆史故事為題材卻沒有真實性的作品,風險太大。當然,不能排除作者告訴他了,但他還是要試一試。

現在,我們中文網上說什麽都沒用,隻能用真心為張導禱告了,雖然我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上帝保佑張導!我佛慈祥!

【大作家嚴歌苓的作品非常好。我隻是希望她(和所有作家)在寫曆史題材的作品時照顧到真實性這一最基本的層麵。這樣,就有更高的成就在等著她。另外,讀者中如果有人讀到過西方有一群女人替另一群女人去死的記錄,告訴一聲,因為我沒見過這樣的文字,恕我孤陋寡聞。我一直在查沒有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