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的水稻田---寫在上山下鄉30周年 (三十二. 故事尚未完結)
文章來源: 楓葉紅了嗎2006-11-21 21:55:20
三十二.  故事尚未完結

 鬥轉星移,三十年歲月彈指一揮間,當年從農村一同考入大學的五人各自有著自己的歸宿。先生考上了上海一所全國著名的重點大學,後來成為國內某單位骨幹。其餘四人在國外繼續圓著自己的人生之夢。
 在77屆高考結束的兩年後,也就是1979年,柱子所在的青年點被徹底清點,知青們全部回到了當初插隊前的城市,以各種方式就業。其中也有數人在以後的幾年內拚搏努力,考入大學中專,圓了自己的學校夢。1968-1979曆時十二年多,牽動千家萬戶的上山下鄉運動至此劃上了休止符。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所帶來的影響,至今仍然刻在數以千百萬人的心裏。
 離開農村二十年後的一天,回國探親一星期的柱子,約好夥伴再次登上溝海線火車,來到當年插隊的地方故地重遊,尋訪當年的鄉親們。
 還是沿著那條鐵路,唐王山,牛莊,新開,新立屯,,,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車站閃了過去。與當年一樣,車廂裏依然亂亂轟轟煙霧騰騰,隻是再也不見知青模樣打扮的年輕人,這時的柱子當然已無須擔心逃票問題。
  小站到了,火車站還是當初的規模,隻是建築有所增加,管理上好了一些。走出站台一看,周圍一切早已麵目全非,招攬顧客的各類小販和來自四方的乘客熙熙攘攘,其間亦夾雜著一些當地特產的出租車。總之,這裏已經看不出任何當年的痕跡。時值晌午時分,民以食為天,先在附近小館子解決了肚子問題。還要繼續趕路,此行時間甚急,斷不可以腳丈量。
    環視四周,這裏隻看到一種出租小車,此出租小車確實頗為簡陋,一個摩托車後麵帶著一個兩輪的小鬥車,兩個方凳置在其中權當硬席座位。正值數九寒天,如此這般走下去必定會凍個半死。司機同誌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急為乘客所急想為乘客所想,早已在鬥車四周焊上四方鐵架一個,圍上盤錦地區隨處可見的塑料薄膜,構成一個比較封閉的空間。司機同誌本人則毫無遮攔,任憑北風親吻。看著這特產出租車,柱子倒也覺得別有風味。雖然20年後的條件已經今非昔比,但是老底子依然還在,上吧這玩藝兒擋風,比起當年出工時抗聯般的野外宿營強多了。問起插過隊的村莊,司機表示十分知道,腳下一踩油門,突突突突,出租車一路夾著黑煙顛簸而去。
 關在塑料籠子裏的柱子緊緊扶著車沿,呼嘯的北風吹得棚子呼呼作響。依照記憶中的環境了望四周,原來的荒地農田業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和石油公司的各種樓房廠房設備,視野已經無法太開闊了,不時可見井架和抽油機。看著看著越發覺得不對勁兒,周圍的建築固然是不日而語,可大的道路總不應該改變吧。去村裏的路程是有些遠,可是道路是比較簡單筆直的,幾個主要岔路總應該還在吧,怎麽熟悉的地方一個沒見到呢,不會是遇上什麽了吧?狐疑之際司機發話了:放心吧沒錯,路就是這麽走。再看這樸實的司機年齡不算大,估計1978年那會兒該同誌尚且處於穿著開襠褲活泥玩的年齡段吧,問多了必強人所難,就這麽著吧。十幾裏地轉眼就到,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出租車轉下大公路朝著一個村子開去。司機道:前麵就是你要去的地方,可以下車了,柱子付畢車費下車向前走去。
 記得當年下公路的進村路上,左右均為荒地,走過去不遠的前方左邊一排人家,右邊有一飲水用水塘,忘了是插隊的第幾天,乘著夜半三更還在那裏偷著遊過泳。過了水塘向左一轉就是一排青年點房屋,中間夾著一條非常寬闊土路。過了青年點再向右一轉便是當年跌跌撞撞挑水並在吃水缸裏養魚的水塘,再往前的順序便是大隊部,本生產隊社員家,小隊部,場院,出村。如今周圍全是磚房,根本沒見到青年點夾著那條土路,隻有一條十分狹窄的土路,兩邊擠滿人家。沒有了參照物,正不知道下步怎麽走時,眼見旁邊一小賣鋪,一頭紮了進去問路。
 店主見進來的是陌生人,不免上下一番打量。待柱子問起大隊部所在地,主人順手一指:前走右拐便是。原來已經來到了那條土路上,這裏沒有留下當年的任何痕跡。向右一拐,哇!看到當年挑水的水塘了,早已幹枯長滿荒草落滿積雪,隱隱約約還能展現當年的輪廓。看來村裏現在用著自來水,水塘早已廢棄。此時路上業已圍攏一些人,其中一人便是當年的大隊治保主任。柱子當年未曾有過什麽劣跡,相互之間並不熟悉。經主任指點來到大隊部,大隊部還在原址,早已翻蓋了新的建築。
    推開大隊部的一個房門,一位健壯的漢子剛好迎麵而來。那不是當年的生產隊長嗎?兩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20年未見,麵貌依然鄉音不變啊,還是當年的樣子,才過20年。等我收拾一下,帶你到家裏坐坐。生產隊長早已不幹隊長了,家還是在老地方,隻是房屋已經變成磚房。那不是小五嗎?那不是小寬嗎?那不是小來嗎?除了不在村裏的幾位和嫁出去的女子,當年在一起下地幹活的夥伴一一都見到了,個個都已經成家,人人成為壯漢子了,家家都是紅磚瓦房,現代化電器也是應有盡有。當然,還是有一些熟悉的鄉親先後搬進了村外的小樹林。大家說起了當年的故事,依然記得幹活時的悲慘形像,也自然想起了挨餓時的情景。老隊長感慨道:現在沒事了,糧食有的是,到這裏來別的不好說,糧食可是管夠吃。當然小春屁股上的那一鎬又一次成為了話題。對了,小春在哪裏?不在?屁股怎麽樣了?對不起了小春,柱子再次向你道歉。大家再次提起鞍兒。在青年點清點後不久鞍兒便由家人移走,已不在那小樹林裏安睡了。
 來來來大家留一個影吧,柱子的影集裏非常遺憾沒能留下當年插隊時在一起的合影,20年後的今天終於補上了。
 在老隊長的指點下,終於從若隱若現的屋簷縫隙中找到了當年的青年點的點點痕跡。經過20多年風風雨雨,有些房子依然存在,它們已經成為這些年來逐漸移入新村民的住所。周圍又增加了若幹行房屋,當年頗有人氣的小賣鋪早已不見蹤影,道路及左右已經完全改變了模樣,如果不經指點是找不到青年點原址的。村子比當年大了許多,生產隊的場院還是在老地方。
 這會兒天色漸晚,不能久留,當天務必趕回。一行人再次來到村頭,剛好遇到城裏開來的出租車,這次不是那種特產出租,柱子等登上出租車後直奔盤錦市火車站而去。
 待登上火車以後,天色已昏暗下來。坐在充滿熟悉煙味兒的車廂裏,回味起村裏的變化,柱子很難將現在的村子與深深在腦海裏印了20年的村貌聯係起來。
 已是多年乘火車的老習慣了,對麵一位40來歲的漢子自然成為闊擺龍門陣的旅伴。閑聊之間,那漢子突然說起了自己77年高考的經曆,似乎仍然沉浸於其中。哎喲,對麵乃是當年未曾蒙麵的考友,柱子備感親切。遠在他鄉遇考友,話題自然引了過來,見聽客津津有味兒,考友愈發健談,柱子便靜靜聽他娓娓道來。看來考友一直對當年的數學考試耿耿於懷,對數學試題的內容記憶尤為清晰,問題如何如何困難,自己如何如何等等,說到精彩之處感慨萬分。柱子聽的一頭霧水,所涉題目全無記憶,莫非另有一份考卷?好像沒有你說的問題吧?有!你沒參加不知道,我當年參加考試了我知道。我也參加了,怎麽沒有一點記憶啊?那你是沒記住,我記得清清楚楚。柱子隻好實話相告:大概不應該吧,當年的數學考試隻是因為一字之差,確切的講是一筆之差,非常可惜的與滿分失之交臂,如此這般大一些的問題還是應該有所記憶的。考友沉吟半晌:在當年,僅你的這一門成績就足以考上大學了。當然,一門的成績是不可能考上大學的,此兄實有誇張之嫌。不可否認,77年的恢複高考在這一整整代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記憶。
    光陰似箭,10年又轉眼之間過去了,當年的老地方又發生了什麽變化?柱子遺憾這次沒有時間實地造訪。幸好現代網絡技術日新月異,足不出屋便可知天下大事,借助人造衛星,地形地貌亦不例外。情況又有了新的發展,一條新建的高速公路橫貫盤錦,去那裏已無須乘溝海線了。從鞍山出發,汽車正常行駛不足兩個小時便可到達盤錦出口。狗狗地圖此時確實幫了大忙,雖然是民用版的狗狗地圖,房屋街道汽車甚至街上的行人均可分辨清楚,現代化技術真是難以想像。當年插隊村莊的全貌赫然展現在麵前,將地形圖放大了再放大,在雨後春筍般的石油設施群中,昔時的房屋水塘居然清晰可辨。主要幹道水渠農田,當年牛豆螃蟹溝落水處,原青年點前已經大為縮水的土路,生產隊場院,進村處的水塘,當年挑水的水塘荒廢遺跡,一切依然如故,還有那片永遠難以忘懷的小樹林。。。。。。
    隨著狗狗地圖比例的縮小,熟悉的村莊變得模糊了,漸漸的化為一個小小的點點,淹沒於一片碧綠的稻海之中,默默的溶入曠渺的大地,成為渤海灣岸邊一粒看不見的塵埃。在喧嘩浮燥的現實世界,在周而複始的春夏秋冬,還有誰能注意這個無聲無息的村莊?還有曾經在這裏奉獻過的知青。
    消耗的年華已經無可奈何的永遠流去,當年釀就的是苦酒還是香醋?所有的這一切終將匯入曆史長河。當知青一代最終淡出這個世界之後,曆史能否給被卷入這個瘋狂時期的整整一代人留下輕輕的一筆?
   

全文完

其他內容參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