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我愛你
文章來源: 藕然2012-06-01 17:25:54

“你愛我嗎?”

“我愛你”。

我現在是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也肯說了。電影演的,歌裏唱的,小說寫的,網 上發生的;用中文、用外語;都一樣了。似乎都是表達同樣的東西。就像那些原先稀缺的日用品,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曾經有出處,有做法的,現在都被擺進超市裏,就忽然變得極大豐富了,再沒人去問來龍去脈,隻需隨心所欲取下拿上,輕而易舉付錢走人就好了。

真的如此嗎?

我不是懷疑人類的感情會進化,也不是覺得坦誠告白有什麽問題。

我隻是奇怪為什麽我從來沒有聽我的父母、祖父母說過;他們或許是礙著身分輩分,不好讓我聽到。可我也從沒在古人那裏讀到過“我愛你” ---- 就算是《紅樓夢》、《西廂記》,也沒有,可誰能說林黛玉和賈寶玉不是佳偶、崔鶯鶯和張生不曾傾心呢?

我倒是發現了一個現象,微不足道,卻值得玩味。

對於男女之間的傾慕,古人是用“情”而不用“愛”來說的。

愛這個字當然早就存在,孔子就說過仁是“愛人”,但絕不能解作就是喜歡一個人,也不是喜歡很多人。“愛”是對人好,更多是給人好處,施人恩惠,讓人感受到實在利益。

“情”字卻身世複雜, 不管是久遠的“五情”,如何變為“六情”,再變作廣為人知的“七情”,“情”包含的內容是一部觀念史,但情的本意卻未改。情就是事實、實情、也就是客觀的狀況。

暫且撇開現代西化的影響,在古人的用字和意義脈絡裏,“愛”是安置於“情”之下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麽現在會把西文的“love”所代表的情感,翻譯成了“愛情”。

用的多了,就不去多想,反把我們自己原有的深意忽略了,這真是可惜。

如果不是曾經愛過,或愛上一個人,我也不會體會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也不會懂得“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才明白為什麽古人用“情”來代替“愛”。

那種感覺、感情,是不知來由,無法分析,更不能去計較和掌控的。

你可以愛一個人,對他好,為他做任何事,如果他沒有回應,那麽你其實隻是單戀,是暗戀,你很痛苦,但也可以無限勇敢,這愛與那個對象,其實沒有直接的互動,一切可以在你的想象中和夢裏自生自滅。

但當對方也有了回應,那便是兩情相悅。從此你不再隻是你,你處在一個狀態,左右他,也為他左右,他可以讓你哭,讓你笑,你也可以讓他傷心,讓他憐愛,你永遠不知道他會給你怎樣的驚喜或打擊,他也無法預料你為何上一秒鍾溫柔似水,下一秒又冷若冰雨,但你們就是逃不開那樣的狀況,你心裏不想,他也不想,你們都是高傲自負的人,都從不肯為別人改變自己,妥協自由,但現在,他在改變你,你也影響著他。就連你們這樣從不信任概率,從不盲從命運的人,也關心起星座、血型、屬相、甚至暗暗相信三生石上其實早已刻上了你們的名字。

還有怎樣的考驗將來臨,還有怎樣的痛苦和歡樂在等待,一切都是未知,唯有現在,你接受這現實,這樣的毫無選擇,既不能說不是你的選擇,卻也不全是你的選擇。你彷徨、迷惘,憂傷,但卻是如此的不徹底,因為你心裏總是有希望,而他就是那黑暗隧道裏的星點亮光。

所以,我們說“愛”的時候,實在是太過自信,也太過幼稚,以為在玩童年的遊戲。

在其中了,你便曉得“情”難自禁,“情關難過”。不當一個“情種”,又怎知道“生而為人”,“長而為我”,究竟是怎麽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