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盛產虎媽虎爸,其實受害者就是孩子
文章來源: 大臭臭2015-08-31 05:24:30

    看了電視劇《虎媽貓爸》感觸很多。尤其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個提倡“棍棒底下出才子”的老虎畢爸爸。他的做法與言論,真實反映了中國普通老百姓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敢肯定,如今許多人都不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這個原始教育孩子的方法!社會在進步,人類也在進步,現代文明社會肯定是反對打罵孩子的,西方國家更是反對,他們都提倡對孩子實行說教和引導。

    可是以前的中國,尤其是在普通的老百姓家裏,教育子女的方法多數是打與罵相結合,遺憾的是有些知識分子也這樣做。我自己就親眼見過和親身經曆過,下麵給大家說說“棍棒底下出才子也出孽子”的實例。

    我父親一位同事,倆口子都是知識分子,他教育兒子的方式就是一個字---打(皮帶)。他規定兒子在學校的每門主科分數都必須高於80分,否則回家就要挨打。結果,他大兒子考上了大學,現在生活在美國。

    大家也許不知道,自從恢複高考製度以後,我父母所在的研究所的辦公樓裏,每晚都是燈火通明。不是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而是家長把孩子們帶到辦公室裏學習。多聰明的做法,即省了家裏的用電,又抓了孩子的學習。

    雖說研究所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但他們教育孩子,有不少人都奉行“棍棒底下出才子”這個理念。然而,有些孩子能接受父母這種老虎式的做法,而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就會出現越打成績越差的情況。

    上麵提到的例子中,父親同事(典型的虎爸)把他的大兒子“打”進了大學,可是他的小兒子卻越打越學壞,後來連父子情都被打沒了。最終他小兒子不認他這個父親,為此他傷老大的心了。

    正如《虎媽貓爸》裏的畢勝男(女主角)在父親的“棍棒”下越變越優秀,而她的弟弟,卻一事無成一樣。我也是“棍棒”下被教育出來的人,別看我在家是個女孩子,父母打起來可是一點都不留情的。

    記得小的時候,媽媽讓我練習寫毛筆字。剛開始用的是描紅本,後來觀摩字帖,每天要寫好幾頁。等晚上媽媽檢查時,隻要她認為寫的不好就會被撕掉,然後我的小手就會挨打,我媽可是用竹尺子打哦。

    因為我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生活,非常害怕他們因我而不高興或者生氣,所以我一直都很聽話和努力學習。可以說,父母指向哪裏我就衝向哪裏,無怨無悔。

    在家裏我盡量做個乖孩子,在學校我盡量做個優秀學生。隻要老師表揚我,父母就會很開心,我就認為給他們臉上掙光了。因此,我一路的學校生活,都是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

    隨著長大,我發現自己無論做得再好,都聽不見父母一聲的讚揚。他們除了不滿就是挑剔,反正總是看我不順眼。一度我認為自己是父母領養的孩子,因為媽媽(典型的虎媽式人物)管製得太嚴厲了,孩子當然就是受害者了。

    特別是看了日本電視劇《血疑》(假如沒有記錯的話),讓我更加懷疑自己是被領養的。為此,我多次問過父母的同事,自己是否被領養?要真是,我心裏會好受一些,父母無愛的嚴厲管教就可以解釋了。

    可是我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這讓我更加傷心,我絲毫沒有感受到過父母對我的愛。他們除了給我吃穿住外,就是對我百般挑剔,時不時惡語中傷。總之,他們在工作上受了氣,就會拿我來出氣。

    說實話,能經受得了棍棒的“磨練”,這些人的抗壓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像電視劇裏的畢勝男一樣,不會被困難嚇倒,反而會麵對現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另一方麵,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也會隨著棍棒的起落而淡薄或者完全沒有了。

    就我自己而言,後來跟母親的關係非常緊張,幾乎是水火不相容。妹妹跟父母的關係更差,他們在中國幾乎不來往。為了逃避父母對我的嚴厲管製,我考學終於離開了他們。從此,我就像一隻被放飛的小鳥越飛越遠,一去不回頭。

    人的優質是棍棒能逼出來的麽?到是逆境中出人才靠譜多了。比如,我家夫君,從小因家裏窮兄弟姐妹多,經常學費都交不上。為此,他姐姐早早就不讀書了,把機會給了下麵的弟弟們。

    夫君從小就耳濡目染農民生活的艱辛,因此,他學習非常努力,希望將來能為父母多掙錢。結果,工夫不負有心人,夫君終於考上大學跳出了農們,他父母一直都為這個小兒子驕傲。

    不知不覺二十年過去了,父母時時在向我召喚。他們抱怨中國生活不如國外,表達了要和我住在一起;他們抱怨身邊沒有子女,做什麽事都不方便;他們還抱怨親戚們和他們來往,都是圖他們的錢財。

    唉,人老了,思想也怪了,現在父母的問題,就是我的最大問題。我的孩子們雖然已經很獨立了,但還沒有成人,我不能對他們不管不問,更做不到辭去工作、拋棄家庭,回中國為父母養老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