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些家人和我們的中西文化碰撞
文章來源: 大臭臭2014-04-23 05:47:36

轉眼時光,我們在國外生活已經二十多年了。不能說完全溶入了西方社會,可我們的孩子們可都是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

他們的生活理念與我們的生活習慣越來越有距離,就如同我們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們的生活態度差距越來越大一樣。

孩子們在國外學習的都是西方文化的一板一眼,不會靈活機動,更不可能有“窮則思變”的本領。

就拿最簡單的煮麵條來說,我女兒絕對是一絲不苟地按照西人做法慣例,把意大利麵條煮熟,放入盤子裏,再用肉末和蕃茄醬做成調料放進麵條裏,最後撒上奶酪絲開吃。

假如上述食材缺少一樣的話,我女兒就會不做麵條吃,而改烤Pizza餅,因為家裏總備有冷凍的Pizza

對於她的死板作風,我多次告訴她可以有很多種麵條可以嚐試,可是她不願意去嚐試,真的拿她沒辦法。

其實無論是差距也好,還是代溝也罷,隻要大家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我,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想必大家相處起來會容易一些。

然而遺憾的是,我父母親的思想基本上還停留在50/60年代,他們身上總帶著那時候的烙印,對一切都持懷疑與不信任的態度。

就說去年父母來我家作客,我們全家人都盡心盡力地孝敬他們。可是,他們不但不領情,還挑三撿四、出言不徇,說實在的,我心裏非常不好受。

是不是人老了,會變得越來越無所顧忌,越來越不知好歹?尤其我父親,經常表現出很不知足的樣子,讓我羞愧難堪。

記得,我們家最要好的西人朋友,知道我父母來了,特意請他們吃飯,還帶了一瓶非常有特色的當地葡萄酒送給我父親。

回家後,父親問我老公:“那瓶酒好不好喝?”老公非常誠實地告訴老丈人,這酒不對我們自己的胃口,但對大多數中國人的胃口,因為它喝起來比較甜美,少了一些酒的味道。

沒成想,我父親是以酒的度數來定酒的好壞,葡萄酒的度數一般都比較低,所以他認為那瓶酒不是好酒。

當我讓他帶回國時,他卻大言不慚地說:“那不是好酒,我不要!”天啊,收禮還挑三撿四的。

某周日,借著好天氣,我們帶父母去本地的葡萄園走一走、看一看,順便品嚐一下新葡萄酒的味道。

所謂新,其實就是葡萄被釀成酒的最初階段。它還沒有多少酒的味道,仍然保持著葡萄的香甜。說實話,這樣的新酒是不會進入市場的,一般隻有在農莊裏才能喝到。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父親對新葡萄酒非常的不以為然,並說它是賣不出去的劣質酒,言下之意:你們給我喝的不是好酒,這是對我的不尊敬。我和老公聽了此話非常生氣,和著我們的好心被他當成驢肝肺了!

由於父親根本不懂德國的葡萄酒文化,還不虛心,而且經常以老賣老,總想博得我們的尊敬,這可能嗎?!

當時老公也很不客氣地對他說:“本來想讓你見識和品嚐一下新葡萄酒的味道,你要是認為不好不想喝,可以倒掉它!”

說實話,平時父母怎樣對我這個女兒挑剔或者說三道四,我都可以忍受。但他們對我的朋友和我的夫君挑剔,真的讓我很難堪很不舒服。如此看來,對父母的多寬容,就是縱容他們對我們的多刁難。

每每想到他們都是老知識分子,卻沒見他們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來。說真的,我很想還像以前小的時候那樣仰視父母,可是他們現在沒有任何東西能讓我們尊敬。

每次帶父母去餐館吃飯,過後都能聽見他們對吃的東西橫加批判。要麽說西餐不好吃,要麽嫌棄中餐不地道,在我家還嫌吃的太清淡。總之,我每天換著花樣做,還是不如他們的意。

去年妹妹升級當了婆婆,年底得了孫子,今年開始,隔洋伸手向我要奶粉。並說小人的胃口很大,一周不到要吃一大罐奶粉,嚇得我不知道該怎麽辦?問題滿嚴重的。

為了奶粉,我已經請人給他們帶了幾罐。沒料到中國郵局,把奶粉全部開封了,搞得我心裏難受了好久。幸好隻是開封,要是被調包了,誰能說得清楚?要是吃壞了小人兒,誰又付得起這個責任?!

可是,妹妹和她的丈夫,總是給我們出難題。之前,他們向我們伸手要錢買房子,想要買下的房子不是自己住,而是用來出租掙錢的。

看看他們比我們有經濟頭腦多了,而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在國內買一套房子以便老了回中國住。

有一次與同事聊天,說到中國人喜歡相互借錢,西人同事奇怪地問,為什麽不向銀行借?對啊,這就是中西方的差別所在。

西人的思維方式是,遇事需要錢跟銀行借,他們甚至於都不向自己的父母借錢。可是中國人需要錢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親朋好友裏誰有錢就向誰借。

諸位可知道,被借錢的人,當錢一出手立馬變成“孫子”,借人錢的人以後就成大爺了。我父親就是經常幹這種“愚蠢”事情的人!

他經常借錢給別人,而那些人都能黑不提白不提的借上好多年,有的甚至於過了十多年。因為是親朋好友,我父親總是不好意思跟別人提還錢的事,但又不甘心這麽多的錢“打水漂”。

最後像“孫子”一樣向別人要錢的時候,親戚或者朋友便沒得做了。為此,我父母不知道得罪過多少人。可是,他們依然如故的不吸取教訓,依然如故的見不得別人有困難,依然如故的會隨時隨地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