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相信“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謊言
文章來源: 大臭臭2013-11-03 10:39:16

                      網絡圖

孩子,你慢慢來。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你有權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主宰自身的成長道路。  

孩子,你慢慢來。春天花開,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並不是叫孩子們樣樣非要領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馬拉鬆跑——馬拉鬆跑從來沒看見有人一開始就搶跑,因為他們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許多中國家長最不能接受的事情。相反,家長們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就是孩子的教育,他們最怕自己的孩子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是個誤區!

提醒,請別讓孩子跑錯了方向。有不少中國家長,以為自己的孩子非常聰明,因而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違背自然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教育家說,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6歲以後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讓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後果是什麽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還有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但在這之前的孩子畫畫,隻是考直覺思維來表達自我。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孩子太陽應該是圓的,雲朵應該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象力的扼製,至少是一種浪費時間。

清華美院教授方曉風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說:美術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會上的這些考前教育。8筆畫蘋果,幾筆調色彩,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直接的後果是學生臨募能力強,自我表達能力弱,當然產生不了大畫師。

幼教專家說,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一種挑戰。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精明的商家發明出來的一句廣告語。魯林嶽說:孩子們的家長被高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目前在中國,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

有些孩子是多才多藝了,但他們卻並不享受,因為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愛好。很多鋼琴十級的孩子發誓再也不碰鋼琴,他們不覺得音樂是終生的伴侶,因為音樂奪走了他們玩樂的時間。一名專門教授鋼琴的老師無奈地說。

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學東西太早,太急,家長反而無意中把孩子的興趣給扼殺了。

時代小學校長高軍玉講了一個學生的親身經曆:這個孩子來報名的時候問我,你們學校學不學奧數,我說不學。她拍著手說太好了,我聽到奧數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師發現她的數學天分,開始讓她接觸奧數,最後這個孩子對奧數非常著迷,拿到了大獎。”  

同樣學奧數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經參加國際奧數比賽,並獲得一等獎,載譽歸來時,主管基礎教育的教育廳副廳長請孩子們談感言,有一個孩子說,我這輩子再也不要碰奧數了。”  

教育界已經認識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嚴重後果。最近,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指南》很具體地列舉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例如,5~6歲學齡前兒童,隻需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並沒有標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須認字,隻說明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專家認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製拔苗助長。事實上,在許多國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

學者楊佩昌最近撰文《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別把孩子大腦當硬盤》。他說,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國甚至把這一條寫進基本法裏,禁止家長在幼兒園的教學之外給孩子補課。

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一位8歲孩子的父親介紹說。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知識,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倫理, 學會與人相處,重要的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也隻是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小學而言);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還是慢跑。

由於德國沒有統一的高考,所以學生壓力並不太大。隻有到了大學,真正成年了,才開始進入快跑通道。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了競爭,也才顯示出每個人能力之間的差異。

一名日本留學生告訴記者,日本在接受外國留學生時,對學生的學習總年限有嚴格規定,少一年都要補齊,否則大學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學生違背生理規律超前教育,循序漸進地來。

現在中國教育的問題是搶跑,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裏,反而要補幼兒園該學的東西,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等。這是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應試教育出來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學,突然間不用考試,就毫無方向感了,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倪明江將這種狀態形容為太空人

他說:“這些天之驕子有兩個問題:一是習慣了跟著考試走,離開了試卷,似乎就不知道應當如何去學習新知識;二是思維的依賴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於照著做,而不習慣問為什麽這樣做;習慣有人指導他做,而不習慣主動去做;習慣在很好的條件下去做,而不習慣創造條件去做。”

浙大城市學院甚至嚐試用中學模式和軍事化教育方式來管理新生,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學生在高中時代好比身上綁了10根繩子,不能一到了大學,就把這10根繩子一下全放了,這會讓他們茫然無所適從,我們要嚐試一根一根放。”  

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幾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麽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氣。所以,你看看中國大學生發展後勁不足,原因就在此。一位教育專家對記者說。

教育應該培養什麽樣的人?

案例簡況:          
      A
、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係,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係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
、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獎,後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
、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借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
、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係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E
、男生:4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誌文;獲獎無數,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讀人大附中並留學美國……   

問:以上幾個學生中你最喜歡哪一個?按照你喜歡的程度做一下排列?為什麽?站在什麽角度排列的? 

這幾個人都是真實的案例,這隻是一個簡況,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僅僅是個案,並不是所有有這樣經曆的人都是這樣,我們隻是憑借這幾個案例說明我們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個人就是盧剛(199111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他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後,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   
    
第二位是馬加爵;       
    
第三位是韓寒;          
    
第四位是我們省一所重點中學的一個學生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組織能力非常強,很會與人相處,人緣也很好,是全校老師和家長公認的好學生。當時高中畢業時她媽媽是做為優秀畢業生家長在全校做發言的。誰都沒有想到,在外人眼裏這個優秀的孩子居然跳樓自殺,當這個消息傳到學校以後,孩子的任課老師、校長等都非常受打擊,都覺得他們的教育很失敗。          
    
第五位就是李雙江之子李天一。 

我們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1
、我們為什麽生孩子?       
2
、做為父母我們需要一個什麽樣的孩子?          
3
、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麽樣的教育?也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麽?或者說教育的核心是什麽?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麽? 

《讓孩子快樂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願,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著我們的功利心不斷的膨脹,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托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完成;因為你的 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要超過你;看到鄰居家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你就忙著給孩子報奧數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你又開始忙找老師給孩子補習。

讓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樂,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終不堪重壓,采取最極端的做法:毀滅自己!等到那時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是我們對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試考得怎麽樣不重要!

讓孩子珍愛生命,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別人的生命,讓孩子知道活著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論發生什麽樣的事情,它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的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能獨自麵對社會的人。這應該是底線,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後再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最後,與大家分享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中的話,以此共勉: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

如果您認為這些教育資訊有所幫助,請轉給身邊的朋友!希望更多的年輕父母能早點接觸到好的育兒經驗,帶給孩子們快樂和健康!



轉自微信慢時間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