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知識才知道中國的 China 還不是最好的 (男女男)
文章來源: mychina2013-07-08 06:18:48
 


越是有知識就越心驚膽戰,看看我們的遠親近鄰們的瓷器都那麽好,不禁感覺到:這世界都怎麽了?這曆史都怎麽了?這瓷器都怎麽了?這
china 都怎麽了?轉身一看,我們心目中隻會騎馬揮砍刀吃牛羊肉的伊斯蘭兄弟們也有瓷器了。這真是,世界無處不瓷器,天下無處不拆那呀!

伊斯蘭瓷器:伊斯蘭陶器,是指
9世紀到17世紀的伊斯蘭時代以中東地域為中心燒製的低溫素陶和多彩釉陶。燒製地域包括波斯(伊朗)、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等。在古波斯的倭馬亞時代(661750),伊斯蘭陶工以黏土作胎,並沿用帕提亞王朝(前247226)、薩桑王朝(226650)以及東羅馬帝國(3951453)的傳統燒造、裝飾和造型技巧,生產無釉素陶或施以青、綠、黃釉的彩陶,器型以壺、缽、瓶為主。8世紀中期,阿拔斯王朝(7501258)滅了倭馬亞,伊斯蘭進入阿拔斯陶器時代。時值中國盛唐,通過阿拉伯輸入的大量精美的唐三彩、唐白瓷、青瓷、釉下彩等,無疑對西亞諸國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阿拔斯時代的陶工,在黃褐色的胎土上施以用氧化錫做發色劑的鉛釉,製成白坯,並使用以鈷藍為主的顏料描繪出花葉等裝飾圖案,燒成“白釉陶”,試圖以此為發端來仿造優美的“唐白瓷”。但由於胎土和燒結溫度與唐瓷不同,因此燒成後的白釉略顯渾濁,和唐白瓷存在明顯差別。到9世紀,伊拉克多彩陶(白釉藍綠彩陶器)和拉斯塔金屬幻彩陶器成為主流。拉斯塔在波斯語中有“閃閃發光”的意思,利用在胎體上覆蓋含錫的白釉,用金、銀、銅做發色劑等方法,製造出紋樣鮮豔,通體具有彩虹般金屬光澤的產品;有赤紅色單彩,也有加入藍色的多彩,是伊斯蘭最具特色的陶器之一。
 

 

12世紀,伊朗的卡尚和雷伊生產的薄胎半透明七寶茶碗,已經非常接近中國瓷器的水平。塞爾柱時代是盛行仿中國瓷的時代。伊茲尼克是1418世紀土耳其陶器中心產地,號稱土耳其的“景德鎮”,生產釉下彩陶器、白釉多彩陶器、白釉青彩等陶器。但與中國瓷相比,伊茲尼克產品仍屬陶器範疇,燒造溫度不足千攝氏度(850900℃),矽質胎土,雖胎體呈白色,但致密程度達不到瓷器標準。16世紀的薩法維王朝對陶瓷的需求與日俱增,把製陶技術推向又一個新高點,從而催生了薩法維陶器,主要產品是白釉藍彩陶器,也就是近似於中國的青花白瓷。遺憾的是,西亞缺少燒製優質瓷器不可缺少的瓷石和高嶺土,所以隻能在低溫燒結領域徘徊不前。但是,通過精選相對優質的黏土,通過在胎土上施以錫白釉或長石釉,也能製造出近似的白瓷胎,再使用漂亮的鈷藍來描繪草花、唐草、鳥獸、人物等圖案,最後再掛上透明釉,可以說除了溫潤效果稍有不足外,其他並不亞於中國瓷。 

 

第一個工業化的陶器製造廠建立於8世紀的敘利亞Ar-Raqqah。其它伊斯蘭世界的製陶重鎮包括法斯達特(公元975年-1075年)、大馬士革(公元1100年-大約1600年)和伊朗的大不裏仕(公元1470年-1550年)。據說奧斯曼土耳其人認為瓷器乃稀世珍品,公元816年前後,綠色是伊斯蘭教的喜好之色,在很多的建築上我們都能看到有綠色的穹頂或裝飾。但到了14世紀,波斯的蒙古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蘇菲派,由於蘇菲派本身很喜歡藍色,又認為白色是代表真主的聖潔,所以在接受皈依的同時,也接受了代表蒙古民族的藍色。此後,藍色成為奧斯曼皇族的崇尚之色。當看到了產自中國的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後,土耳其人開始學習並仿製製作起來。 中國陶瓷在造型和燒製技巧上對伊斯蘭陶器產生極大影響,而在圖案以及表現手法上,伊斯蘭陶器對中國陶瓷的影響亦不可小視。青花瓷所用的鈷料,無論是唐青花還是元青花,一般又稱為回回青或回青。伊斯蘭文明對鈷的認識最早,在公元前兩千年已使用鈷料製造藍色玻璃。而中國人對鈷的認識,卻是源自波斯。早在唐初,鈷料就已用於瓷器的生產﹐著名的唐三彩器物上的藍釉就是以鈷為呈色劑。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又進一步證明唐代也已經用鈷製作藍彩,繪圖案於器物的白胎上,上麵再加透明釉。這就是現已公認的“唐青花”。而唐青花和元青花,都是以外銷伊斯蘭國家所生產的。 

 
丹麥瓷器: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正式名稱為皇家瓷器製造廠(丹麥語:Den kongelige Porcelænsfabrik),是由丹麥皇後茱莉安·瑪莉於177551日在哥本哈根創立。標誌上的皇冠代表皇家禦用的無上權威,三條波浪線則代表圍繞丹麥的三個海峽:Øresund, StorebæltLille Bælt。在1790年,皇家哥本哈根製造了現在出名的丹麥之花(拉丁語:Flora Danica)其特色在於:藍色塗料、鑲金邊和丹麥花卉圖案。幾乎一個世紀中,丹麥皇家瓷器工廠(Royal Danish Porcelain Manufactory)都是由皇室家族控製。直到1868年,才由私人掌管。1882年到1884年,工廠與Aluminia陶瓷工廠合並,後來,又於1853年成立的第二丹麥瓷器廠Bing & Grøndahl合並後,才成為今天的哥本哈根皇家(Royal Copenhagen)。 











皇家哥本哈根瓷器的製作工藝基本與中國相同:
1.設計:造型設計,繪製草圖。2.翻模:製作原始模型,並翻製成模具,把陶土泥漿注入模具,代水分流出後,即可取出翻製的物件。3.燒製:將模具中取出的陶泥件晾幹後,在950°C的環境中燒製成瓷素燒坯。4.上釉:在燒製成瓷素燒坯進行手工的繪製,之後施上一層釉,然後進行第二次燒製,使得表麵光潔晶瑩。5.彩繪:在燒製而成的光潔表麵再進行彩繪。6.釉上彩:第三次燒製,使釉上彩能夠與釉麵融合。7.組合:將裝飾部分附加到主體上,豐富細節。8.釉下彩:罩以白色透明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燒成後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麵光亮柔和、平滑、晶瑩透亮。

 
最後再看一看西班牙的瓷器雅卓,人家已經是另外一個境界了。











西班牙的 Lladro, 已經把瓷器做到了另外一個境界,而我們 China, 還在追求過去千百年來的古樸、左拙,唉!

《版權題目我有,內容翻印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