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兒?
文章來源: mychina2012-05-30 09:04:03


昨天我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有點疑惑於是就發了一篇下輩子還要不要轉世為人或者下輩子是不是還轉世為中國人的帖子。有不少人回帖斬釘截鐵地不當人了也有人信誓旦旦的不當中國人了還有一些不願意改變的就是維持現狀但是有一位大俠問道:“不知您對信奉上帝怎樣看? ”

哇!真是太高深了,對於我這樣一個有愛學習好鑽研壞毛病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於是我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之後就先去看看這個上帝到底是誰我為什麽要信奉上帝,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到古狗古狗了一下,啊!上帝原來是。。。。。。

(嫌長的同學可以略過下麵九個自然段)

上帝,(師昂上四聲上上帝的上,嘚一帝四聲帝上帝的帝)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天”,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等,是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信仰的主宰天地宇宙的神。上帝是華夏信仰係統天神、地祇、人鬼中的至上神,是仁義禮智信的神。上帝給人類指派了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中國皇帝是上帝感應產生的,因此叫天子。[祖先是生者與上帝交流的媒介。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賜福給有德行的人。漢代以降,與上帝溝通的方式從巫筮轉變為星象觀測,並產生了北極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天壇是祭祀上帝的聖殿。

上帝,又稱帝、天帝、昊天上帝,亦稱天神、天主、天皇大帝、皇天上帝、皇皇帝天[等,具有擬人化的神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帝”後來又用來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麵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麵,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部分文獻又稱“太一”等,“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學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釋:“或問: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上帝是甲骨文卜辭卜問的對象,掌管著萬物生死,國家大事都要通過龜卜征詢上帝的意見,特別是祈雨、戰爭、農事、疾病、巡狩、災難。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賓於帝”( 《乙編》7197)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與人有血緣關係的祖先神是向帝轉達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風” ( 《通纂》398) , 風神為上帝的使臣。盤庚遷都就是遵從上帝的意誌。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問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愈。周公旦平叛三監之亂也是卜問上帝的結果。為了改卜得吉,司馬子魚甚至以生命來向上帝換取楚軍勝利。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教繼承,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這五部經書都提到了該詞,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係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麵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曆代君主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上帝”基督教化的過程

基督教的神YHWH最初按照敘利亞傳統音譯為阿羅訶(alaha,同阿拉伯語“安拉”)。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把YHWH譯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實義》說:“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 ; 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為萬物始焉,為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坤輿萬國全圖》說:“天主創作萬物於寰宇。”而其撰於1595年的《交友論》還說:“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為事有成矣。”4年後,利瑪竇在《二十五言》中又說:“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瑪竇還創造了“聖母”(原為皇太後的尊稱)、“聖經”(原指儒家經典)等詞。其《上大明皇帝貢獻土物奏》:“謹以原攜本國土物,所有天帝圖像一幅,天帝母圖像二幅,天帝經一本。”他試圖以“驅佛補儒”的手段進行傳教,策劃通過“合儒-補儒-超儒”“陽辟佛而陰貶儒”“貶佛毀道,援儒攻儒”的路線圖超越儒家的上帝觀,取而代之,達到以夷變夏的目的。這引起了明朝士大夫和佛教學者的極度不滿。崇禎年間的《刻辟邪集序》中說:“有利馬竇、艾儒略等,托言從大西來,借儒術為名,攻釋教為妄,自稱為天主教,亦稱天學。”利瑪竇死後沒多久,儒士和僧人對天主教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崇禎十二年(1639年)批判基督教的合集《聖朝破邪集》八卷(亦題《破邪集》或《皇明聖朝破邪集》)出版。

同時,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也引起了道明會等其他傳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不滿。1715年3月19日,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教皇敕令《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國天主教徒祭天祭孔祭祖: “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鬥斯”(Deus [God]) 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並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隻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後來遭受康熙皇帝的抵製,人稱中國禮儀之爭。

1877年,有120位外國新教傳教士在上海集會,這次集會的會議紀要中有:“據《新舊約》所論之‘上帝’,即《六經》所言‘上帝’若合符節,其揆一也。迨後諸教士各執己見,辨論孔子之道。有雲:‘儒書所載之上帝,非造化主宰’。”清末民初法文《教務月誌》載文詆毀利瑪竇和湯若望、南懷仁等,‘罪其喜引古書上帝,而不專用天主名,罪其阿悅華人,而將順其禮俗’。

大家看明白了吧?!

阿嚏!

《版權阿牛所有,翻印上帝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