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海歸創紀錄達到40萬,5年內海歸人數將超過出國人數
文章來源: 危言2014-02-07 10:42:41
2014年一大波海歸即將展開新一輪搶灘登陸戰
來源:《留學雜誌》 2014-02-07 11:39:45

作為留學人員回國趨勢的代稱,“海歸潮”是2013年榮登國內“史上之最”話題榜的熱詞之一—到處可以看到“史上最大海歸潮”的提法。這種提法一是來自官方: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稱,我國在2013年迎來了史上最大海潮;二是源於國內外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

這種提法雖有渲染之嫌,卻並非過度解讀。據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統計,我國在2013年迎來了史上最大海歸潮,留學歸國人數達40萬人。對比2011年的18.62萬、2012年的27.29萬,2013年中國的海歸人數漲幅十分驚人。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預測,2017年海外留學生回國人數將增長到66.6萬人;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則估計,未來5年內,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大於出國人數的曆史性拐點。龐大的海歸數據背後是嚴峻的現實。2013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699萬人,被人們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史上最大海歸潮”遭逢“史上最難就業年”,衝鋒的號角早已吹響,2014年的海歸搶灘登陸戰將比人們想象中來得激烈。

“海歸潮”的醞釀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記得十分清楚,他第一次聽到“海歸”這個詞,是在1999年鳳凰衛視的一個訪談節目上。在節目中,主持人向他解釋,“海歸”就是海外歸來的意思,王輝耀當時就覺得“這個詞很形象,很有意思”。在後來發表於《經濟學人》的文章中,王輝耀這樣解釋“海歸”:“aseaturtle,orhaigui(inMandarin,thephrase‘returnacrossthesea’soundssimilartothatanimal’sname).”而追溯海歸的曆史,王輝耀認為從“留學第一人容閎”算起,我國的海歸可分為五代;眼下人們正在經曆的第五次海歸潮,要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算起;真正形成一定規模,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政府的鼓勵政策下,留學人員興起一陣回國熱。為了吸引優秀的留學人員,中國政府對外發出號召,歡迎海外留學生和華人回國服務,並許諾給予他們優惠政策,包括高薪酬。數據顯示,從1995年開始,回國的留學人員開始增多從5000多人,增長到1996年的6000多人,1997年7000多名,1998年達到7400名。

盡管很多人響應號召,但大多數人仍然在觀望和遲疑,他們擔心政府開出的隻是“空頭支票”。“海歸”一詞真正在國內流行,已經是21世紀之初。當時世界經濟籠罩在陰霾之中,而中國經濟則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且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人們對國家良好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留學生們對回家的想法也略有改觀。現任紐約時報中文網執行總編的曹海麗,是當年留美學生回國潮的見證者。她發現,因為美國就業情況糟糕,“回國的人越來越多了。”與此同時,國內外的人們都嚐試著去理解中國的回國人員群體。2002年,人民網給他們的定義是:“海歸是相對在國內學習、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留學歸國人員。”看到海歸群體登陸後向中國社會各個層麵的有力滲透,日本《中文導報》將他們稱為“成功士的社會集合”。

從2003年開始,每年回國的人數開始顯著增長。據文匯報報道,海歸人數增長年均超過兩萬人次,該數字正以每年13%以上的速度遞增,部分地區更高達28%。在地域選擇上,因為被一線城市的硬件設施以及的優厚條件所吸引,海歸們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更為青睞。2003年前11個月,有1267名海外留學人員定居上海,這個數字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四成。十年前,海歸們的就業方向總體較為高端,或是在外企高層任要職,或是進入機關單位成為受重視的培養人才,而創業,是當時的主流就業趨勢。2003年,國務院僑辦發布統計結果,已有一萬多名海外留學人員在中國創辦企業5000多家,年產值達數百億元;作為海歸的主要聚集地,全國興建的留學生創業園達到80多個,規模日漸擴大,深圳的“留學生創業園”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從2000平方米激增至30000平方米。

就在人們津津樂道於海歸經濟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牽引力的同時,海歸的求職問題初步顯現。人們發現,曾經炙手可熱的海歸,不知何時成為了“海待”,不僅身價貶值,就連找份工作也沒有早些年那麽容易了。2003年12月,在北京舉辦的一次留學生招聘會上,中關村一家軟件公司報出月薪2500元條件,居然也引得一眾海歸碩士競相應聘,令人大跌眼鏡。時任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的徐小平看得很清楚,海歸的就業形勢今非昔比,並認為這是“市場機製作用下正常的回歸”。

大量湧入的海歸和各地對留學生歸國創業的鼓勵,使得創業的門檻降低,海歸的競爭也趨於激烈。王輝耀的研究,則從一個側麵揭示了海歸就業問題的症結所在。2006年,王輝耀在接受《人物周刊》專訪時指出,“成功創業的海歸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其中在互聯網、IT和通訊等領域的,占到了70%以上,還有20%的海歸集中在谘詢、法律服務和教育等領域,隻有5%左右時在製造領域。在國內企業家集中成功的領域,例如房地產,海歸卻涉獵較少。”

“金暴海歸”惹急奧巴馬

實際上,就業問題並沒有擋住聲勢日漸浩大的海歸潮,僅2006年一年,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人數已達4.2萬人,比上年增長了20%。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爆發,更是讓海歸回國人數創下了曆史新高。與以往的海歸略有不同,2008年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被冠以“金暴海歸”的名頭。這一年,金融風暴導致美國華爾街動蕩,引發了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許多人因此丟了工作,不得不返回國內謀求發展。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當年回國工作的留學生總人數,超過5萬人,是改革開放以來海歸總人數的1/6。對此,時任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的教育參讚岑建君的體驗更為直觀,在那段時間裏,他每天要簽無數份請求批準回國的文件,一天8個小時一直簽,“簽到手都麻了”。

瞅準了這一人才回流的好時機,國內各地紛紛加大了人才引進工作的力度,赴海外抄底人才成為一時之風氣。據《上海證券報》記者觀察,金融領域開始了“挖角”行動,國內的金融城市和政府機構不斷招徠在華爾街打拚的華人精英,上海、北京、南京等不少城市“已經準備組團出海招聘”。一些地方政府也趁此機會推出吸引留學人員的政策,修改此前不夠優厚的人才獎勵辦法。2009年1月,大連市啟動了旨在吸引海外尖端人才的“海創工程”,不僅資助巨額的創業啟動資金,還在貸款貼息、辦公場地、生活配套等方麵給予優惠。2010年6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

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後,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再次掀起了一股吸引高層人才的熱潮。國內的人才鼓勵政策和良好的經濟形勢,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歸的就業信心,越來越多人投入到了回國就業的隊伍中。截至2009年10月,當年的海歸人數已經突破了7萬人;2010年,海歸數字再創新高,達到13.48萬人;2011年,這個數字躍至18.62萬,每年漲幅超過30%。對於留學人才的回歸,國人樂見其成。

這種海歸潮的躍升,給原先“擔憂人才外流、腦力逆差”的中國帶來了人才順差的希望。同時,美國等留學大國的經濟複蘇緩慢,也讓中國有了與之爭奪人才的些許底氣。眼見中國人才回流漲勢甚猛,美國總統奧巴馬似乎有點坐不住了。他公開表示,“不想看到下一個英特爾或穀歌誕生在中國或印度”,所以極力敦促對美國的移民政策加以改革,為的是能留住外國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

2011年11月29日,美國眾議兩院通過了一項吸引高學曆移民的法案。根據法案,職業移民的國家配額上限將在2015年完全取消,而親屬移民的全國配額上限將由7%增至15%。從中受益的,將是人口眾多的中印兩國高學曆人才。不得不承認,盡管每年的海歸人數在遞增,但在高端人才的爭奪上,中國至今都表現得力有不逮。根據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於2013年春公布的《2012萬名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報告》,所有海歸中,以碩士學曆為主,占76%;博士學位的高端人才僅占11.2%。

回國也能生二胎

根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的預測,2017年,海外留學生回國人數將增長到66.6萬人,累計回國人數將達到332.55萬人次。海歸潮不僅是中國近年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且還在保持勇攀高峰的記錄。在海歸潮愈演愈熾的今天,人們很容易在一些細微之處發掘回國發展的好處。2013年11月中旬,一項“單獨生二胎”計生新政的出台,激起國內外的輿論聲浪。根據該項政策,“單獨”夫妻,即任意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妻,可按照程序申請再生育,允許生育兩個孩子。二胎政策的放寬,意味著符合“單獨”條件的家庭,不必再為生育二胎而擔心違反國家的計生政策。它造福的不僅是國內民眾,也惠及了許多移民海外的家庭。

在生育二胎被視為違法行為的從前,許多家庭為了規避政策可謂煞費苦心,繳納高昂的行政罰款且不論,他們中的部分人甚至不惜舍棄國內的事業遠赴重洋,到國外生產和養育孩子。

而今,為政策調整叫好的自然不光是國內民眾,海外華人也有份支持。在政策利好的吸引下,因為生育二胎而移民海外的華人燃起了回國的念想。在海外華人論壇上,不少人紛紛表態:“跑到國外生孩子風險太大,現在終於不用為二胎問題發愁了”、“回國也能生二胎,讓孩子在國內成長也不錯”,他們中的許多人因此加入了海歸的隊伍。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評論,“在單獨二胎政策啟動實施之後,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又多了一個回國內發展的理由。”

打響2014年搶灘登陸戰

隨著大波海歸的到來,就業變得愈發艱難。2013年,不少海歸都在為就業問題犯愁。與早年不同,如今的海歸已不全是職場上的“香餑餑”,各個海歸聚集的QQ群上求職不如意的聲音越來越多見。當“史上最難就業季”遇上“史上最大海歸潮”,他們非常明白,就業已不單是降低工資期望值的事情,還有可能麵臨著“回國即失業”的慘淡局麵。

然而,有一些海歸並不自矜身價,他們獨辟蹊徑的創業方式,在這個求職不易的時代頗令人稱道。開花店是夏米從小就有的夢想,但是留學歸來之後,她將之當成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夏米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曾作為交換生在法國留學兩年。回國後,她放棄了體麵的銀行工作,用自己攢下的壓歲錢和零用錢,籌備了一家花店。她並不在意工作的高端或低端,“也許有人覺得,我留學歸來,卻做高中生都能做的事情是大材小用,但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既然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麽就一定要將生命的寬度拓寬,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把微信當成營銷神器,是沈陽小夥子王揚茗比較得意的事。他把燒烤生意從線下發展到了線上,如今,他不僅有自己經營的總店,加盟店的數量也已達到了20家。在當燒烤店老板之前,他是一名俄國留學生,常擔任俄語翻譯。2011年有了回國創業的想法後,他對燒烤市場進行了一番考察,之後就決心紮進這個行業。關於未來,王揚茗有清晰的計劃:“我希望能做成連鎖店的模式,就像大家所熟知的洋快餐一樣,從裝修風格到食材品質,各個店都是一致的。”新近在珠海舉辦的為期5天的跨年活動,2013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首屆留學生節,被視為政府對海歸創業的一種積極鼓勵,釋放出有利的信號。活動期間,一些有心人攜帶創業項目尋找投資,讓他們興奮的是,其中一些項目已達成投資意向。通過鼓勵海歸創業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將成為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思維,抓住這樣的機遇,海歸們或許能在2014年的搶灘登陸戰中打個漂亮的勝仗。